玄武与道教起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玄武是龟蛇崇拜的组合体,龟蛇崇拜分别起源于南方和北方地区,到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下游山东地区开始合流,最后组合成为龟蛇合体的玄武形象。玄武又是水神,道教将玄武作为标志,其主要意图就是借助北方地区对水的崇拜来笼络人心,发展信徒。道教所以最先在北方和黄河下游地区发生发展,与当地原始水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玄武;水崇拜;道教起源
玄武是中国古代“四神”之一,是水崇拜的物化形象,是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道教所以要把玄武作为自己重要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借助人们对水的崇拜,发展自身宗教。探索一下玄武的产生和在历史上的流行发展变化,可以加深对道教起源的认识和了解。
一、玄武源流
玄武,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其原始形象是星宿。到西汉晚期,则被界定为方位的标志,辟邪的道具,东汉以后,还被人格化、神化,成为道教的护法神像。玄武的文物形象最早出现在商晚期,到西汉时期,则以龟蛇相纠的合体形式广为流传。
(一)文献所见玄武
文献所见玄武有多种身分和职能。
1、星宿。《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1]《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虚、危都是北方星宿的名字。《正义》:“南斗六星,牵牛六星,并北宫玄武”。[2]这里所称玄武是北方的星宿,是方位的代表。《史记》是在汉武帝时期编写的书,虽然有后人增补的成分,但将玄武视为星宿,则应与《楚辞》一样,是延续了战国时期的说法。
2、神兽。《淮南子·天文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淮南子》也是武帝时的作品,反映的同是西汉中期人们对玄武的认识。[3]与《史记》不同,玄武由星宿变成了一种动物。
3、龟蛇。《后汉书·张衡传》载《思玄赋》:“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蜿而自纠。”注曰:“玄武谓龟、蛇也。《曲礼》曰:‘前朱爵而后玄武。’壳,龟甲也。”这是“龟蛇相纠”的表述。李贤注《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4]蔡邕《月至·章句》:“北方玄武,介虫之长。”[1]指的也是龟蛇。段成式《酉阳杂俎》:“朱道士„„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而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5]
4、神。又有多种称呼:
(1北方神。王逸注《楚辞·远游》:“玄武,北方神名。”“呼太阴神使承卫也。”[1]《汉书·杨雄传》《校猎赋》:“帝将惟田于灵之囿,开北垠,受不周之制,以终始颛顼、玄冥之统”。注:应劭曰:“颛顼、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杀戮也”。[6]
(2黑帝。《史记·天官书》索隐《春秋纬文耀钩》:“北宫黑帝,其精玄武”。《河图·五行大义》引:“北方黑帝汁光纪,水帝也”。《河图·帝览嬉》:“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2]
(3水神。《左传·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7]《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4]
(4天将。北宋杨亿《谈苑》:“与真武、天蓬合列为天之大将。”《宋朝会要》:“太平兴国六年封圣将军。大中祥符七年诏加圣保德真君。”《云麓漫抄》:“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1]
(5上帝。《续文献统考·群祀考》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混洞赤文》:“玄帝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1]文献所云玄武,最早是星宿,西汉中期变成水神,谶纬兴起后成为黑帝、水帝,主杀戮的北方之神。宋以后演绎为天将,道教的护法神、元始天尊等等,其地位越晚越显赫。
(文物所见玄武
文物所见玄武形象,绝大部分出自于工艺晶和建筑材料的装饰。
1、工艺装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把骨刻小刀,把手为一龟,龟背蟠曲一条蛇。这是商代晚期(距今3100的作品,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龟蛇合体的实物。这很可能就是玄武形象的原形。无独有偶,在江西高安县汉家山元墓出土的一组随葬四神俑中,其玄武的形状也是蛇盘踞在龟的背上。虽然两者之间有着两千多年的间距,不可比拟,也不会是巧合,但作为一种传统认识,很可能是民间对龟蛇合体的一种传承,一种悠久观念的继续。
2、水器装饰。淮阴高庄战国早期墓出土铜盘内底正中刻一龟,周边绕聚群蛇。因为铜盘是盛水器皿,刻画上水生动物,既可使其用途更加明确,又因为龟蛇的原始宗教因素还可以兼具守护、辟邪的用意。这种以龟为中心,众蛇环绕在周边的形式,也许是后来龟蛇相纠的原始阶段。
3、建筑装饰。一是用作建材料如砖、瓦当图案。如西汉茂陵出土画像砖和汉长安城出土四神瓦当,均为西汉中晚期遗物,其形态呈龟蛇相纠状。二是墓室壁画。如洛阳金谷园新莽时期壁画墓中,玄武图位于墓室后壁,其作用既显示方位,又具辟邪功能。三是画像石刻。因其时代多为东汉时期,玄武的地位较之西汉晚期大大下降,一般不处于主导位置,四是庙宇壁画。多为真武(即玄武大帝身份标志。其位置处于真武画像脚下供真武出行时踏乘,其职能变成了交通工具。

4、铜镜纹饰。多见于规矩四神镜,形式有龟负天柱、有龟蛇相纠等多种形式。龟蛇和合相处的表现方式,反映了阴阳平衡的思想。时代最早的是王莽始建国年间的。
出土资料中的玄武,是龟和龟蛇。常见形状是蛇缠绕在龟体上,蛇在上,龟在下,其职能多为方位标示和辟邪。最原始的形象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龟和蛇纹饰,春秋晚期开始有了组合的迹象,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龟蛇相纠的形状,西汉晚期最为流行。东汉道教诞生后,玄武依然担当方位和辟邪的职责。唐、五代以后,玄武成了大帝,完全是人的形态,龟蛇则成为一种象征身份的符号和标志,而且,龟蛇合体、龟蛇相纠的形象也被分离开来,成为并驾齐驱的样子。
(玄武与阴阳五行
玄武的产生,与战国秦汉时代的阴阳五行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阴阳学说把世界一分为二,不是阴就是阳。而五行学说则在阴阳的基础上,对世界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并将万事万物按照五个方位进行分解。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的观点,南方是“阳”的方位,北方则是“阴”的方位;南方是光明,北方则是黑暗;南方是火,北方则是“水”;南方的神是火神,北方的神则是“水神”。南方是“朱雀”,北方则是玄武;南方的色彩是红,北方则是黑:南方是“夏”,北方则是“冬”等等,南北对应,一反一正。
玄武居北方,北方是寒冷的地方,因此,北方又被认作是冬天的所在。冬天是万物肃杀、休眠的季节,所以北方又被认为与死亡相关,是主杀的方位,是“阴间”世界。《史记·天官书》《正义》在解释北方星宿时曰:“虚二星,危三星„„虚主死丧器泣事,又为邑居庙堂祭祀祷祝之事:„„危为宗庙祭祀事”、“司命二星,在虚北,主丧送„„危二星,在司禄北,主危亡”。《索隐》:“虚为哭泣事。姚氏案《荆州占》以为其宿二星,南星主哭泣。虚中六星,不欲明,明则有大丧”。[2]星座方位推及人事,玄武所在位置的星宿的职责主要与危亡、丧送、祭祀相关联,而哭泣实际上也是与丧送、与死相关的事。因为与死相关,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为鬼,北方自然又成了鬼魂聚居的地方,所以,北方又被认定为“鬼方”、鬼国。因此,鬼又与玄武拉上了关系:如,玄武的特性是水,鬼们所居之处为“黄泉世界”,是地下深处,也是水充足的地方;鬼怕光明,喜欢幽暗,玄武所居恰恰也是幽暗的地方;鬼的形象是黑的,而玄武也是黑的化身等等,主杀的玄武和死人和鬼,在北方终于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另外,在服饰礼制上,玄武还是头上的“冠”。《后汉书·舆服志》注《春秋繁露》曰:“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黻之在前,朱鸟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4]总之,在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下,什么东西都能与阴阳五行对上号,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阴阳五行的规范下运行。
为什么玄武在西汉晚期倍受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与西汉中期以来后宫外戚地位上升特别是王莽篡汉舆论宣传有关。王莽为了使自己的篡汉行为合法化,自造了一部王氏家谱,不但把自己的血统与三皇五帝挂上钩,而且还杜撰了一个故事,声称王氏先祖迁居元城后,“为三老,魏郡人德之。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后八十年,当有贵女兴天下。李奇注曰:“此龟繇文也。阴,元后也。阳,汉也。王氏舜后,土地。汉,火也。故曰土火相乘,阴盛而沙麓崩。”[6]这里对阴性的宣传,实际上就是为外戚政治的合法性张目。因为,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皇帝是阳,皇后和臣民则都是阴。玄武既然是阴性的代表,也当然是后宫外戚和臣民的化身。所以,抬高玄武的地位,实际上就是抬高外戚臣民的地位。宣传玄武,也就是宣传臣民执政的合法,为最终让臣民身份的王莽登基找到君权神授的借口和理论依据。这是玄武所以在西汉晚期被特别宣传、倍受殊荣的政治原因。
玄武在西汉晚期被纳入阴阳五行序列,并居于主导的地位,本来是王莽耍的一套政治把戏。但是,玄武在民间,则由于其与水、与辟邪、与死亡世界的关系,深受民间大众的欢迎和爱戴,这是王莽之流始所未料到的事。这也是玄武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生命力最长的原因。
二、龟蛇崇拜的由来
作为水神的象征,先秦时期曾有蛙、鱼、龟、蛇、蟾蜍、玉兔等等,但到了西汉时期,蛙被分配去作了灶神,鱼进了墓葬成为黄泉世界的标志,蟾蜍和玉兔升到了月亮上专门为西王母制作仙药之后,龟蛇则被组合到一起,法定为水神的代表,而且还被赋予阴阳的功能,成为主宰北方、主宰属于“阴性”族类如臣民、妇女等群体的神灵。
(一)龟与灵龟崇拜
玄武所以选择龟作为主体,一是龟为水生动物,二是龟长寿,三是龟有灵性。
考古资料发现,远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河和长江下游地区曾经流行过食龟和以龟器随葬的习俗。据高广仁、邵望平二位先生的研究,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较完整的海龟背甲、腹甲和体骨96件。同样的现象在浙江嘉兴马家浜、上海松泽、广富林、马桥,江苏武进圩墩等遗址也有发现。学者们认为,河姆渡文化时期的人们有食海龟的习俗。在北方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分布区,不但有大量龟甲出土,而且还出现了以龟甲制作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有的在龟甲上钻有小孔,有的做成囊袋,内装小石子或骨针、骨锥,有的背甲还涂朱。因为大多数都随葬在墓主的腰腹部,故作者认为其用途与原始的医、巫相关。这样就使龟借助于巫术的力量,登上了神圣的祭坛,成为商周时期能够与天地鬼神交流的神秘道具,并由此引发了羽黄河下游地区的龟灵崇拜。
龟为什么会被当成灵物?

第一龟知天地吉凶,有神灵。《大戴礼》曰:“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说苑》曰:“灵龟五色,色似玉。背阴向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转运应四时,蛇头龙颈,左精象日,,右精象月,知存亡吉凶之变”。纬书据此作了进一步发挥。如《洛书》曰:“灵龟者,黝文、五色,神灵之精也。能见存亡,明于吉凶”。《礼统》曰:“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黝文交错,以成列宿„„明吉凶,不言而信”。[8]
第二,龟长寿,阅历深,熟知过去历史。《洪范·五行》说:“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8]《史记·龟策列传》司马迁曰:“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褚先生曰:“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2]《淮南子》曰:“龟三千岁”。由龟长寿的迷信,人们进而相信食龟也能长寿。如《抱扑子》曰:“千岁灵龟,五色具焉。„„以采朱浴之,乃剔取其甲,火炙捣服方寸匕,日三尽。一具寿千岁”。
第三,龟能使人致富。《史记·龟策列传》褚先生曰:“记曰:‘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近世江上人有得名龟,蓄置之,家因大富”。龟与财富的联系,来自于历史上曾经用龟甲做过货币。王莽复古,也曾将龟列为“宝货”,和钱币一起流通。
商周时期所以以龟甲作为主要占卜道具,并认定其占卜的效力最神,一个主要原因恐怕与原始巫术有关。大汶口文化发现的龟甲囊,其中放置有骨针、骨锥和石子,这也许就是当时巫师们用于治病驱邪的道具。战国秦汉时认定龟有神灵,除了龟的占卜作用外,又进一步由龟的寿命较长,推及其阅历丰富,知天地吉凶,料事如神。《淮南子·说林训》:“牛蹶彘颅亦骨也,而世弗灼,必问于龟者,以其历久矣。”[3]加上西汉中期以来后宫和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思想观念上对代表“阳性”的皇权地位的批判,对“阴性”的大力推崇,使得阴性代表“水”及“水神”地位无限提高,龟作为水神玄武的主体,其神圣职能也由占卜而跃居为天神主宰。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河、长江下游地区,除了龟灵崇拜外,还出现了像龙山文化那样一个尚“黑”的时代,出现了一个以“鬼魂”崇拜为核心的商民族,并在龙山文化和商民族活动区导致了“巫”和“巫术”的发生。“黑”和“鬼”加上“水”、“北方”四个因素,为玄武所吸收,成为玄武的基本组成部分。
(蛇与水崇拜
蛇崇拜最先是在中国北方形成的,其核心问题是水。
目前所见有关蛇的最早的考古资料是来自北方草原地区距今8500年左右的查海遗址。接着是与查海相近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区,再后是黄河中上游的距今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山西龙山文化,3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等等。从距今8500年前到距今3000年前,足足有5000多年间,在北方曾经存在过一个以蛇纹饰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区域。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蛇文饰继续在属于北方的西部渭水流域的西周青铜器中有所发现。到春秋战国时期,蛇文饰开始南下,在江汉流域以及江南的楚文化中被大量使用,并随着楚文化的扩张,向东、东北以及西南渗透,其最东北端伸到了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地区。
从蛇纹饰由北而南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这种缓慢地移动,与其说是人为的因素,不如说是自然的因素更恰当,这很可能就是地球干旱程度自北而南变化的具体反映。
众所周知的是,蛇喜欢生活在潮湿背阴的地区。有蛇必有水。这种规律恐怕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与南方不同,水在北方始终是作为第一生活资料受到珍视的。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大量陶壶及盛水器的出现,表明即使在四、五千年前,在植被远比今天好的北方地区,缺水同样使原始人们感到恐慌和不安。这种恐慌甚至影响到了丧葬习俗;死了的人同样担心水源的短缺和不足。即使死后归去的地方是臣被视作水的“黄泉”国度,有着大量的水,但人们在随葬品中也还是要携带大量的水器,备足生活用水。正是因为对水的重视,周礼之中才专门规定了“玄酒”(即水祭祀的制度。《礼记·礼》“故玄酒在室”孔颖达疏:“玄酒,谓水也。以其色黑,谓之玄。而太古无酒,此水当酒所用,故谓之玄酒。”[8]孔颖达认为早年无酒才以水代替的解释是对《礼记》的曲解,实际上周礼中的祭祀形式是水和酒并用,考古发现也是如此,即随葬壶钫一般都是成对成双,一壶水,一壶酒。这种做法不是因为无酒,而是水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以壶罐为核心的随葬器物组合,同样也应该与水崇拜有关。
商周时期,蛇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与龙的组合,成为龙的主体。蛇与龙的结合,表面上看起来是体形的相似,实质上还是一个“水”的原因。传说的龙不但和蛇一样也能够上天人地,而且直接会兴云布雨,普洒甘霖,比蛇的本领更大。蛇只能让人们寻找到水,并且帮助人们保护水,而龙则可以随时从天上调来水洒降到大地。从蛇到龙,是人们从依靠地下水到祈求天上水的一种转化,是由主动找水到随心所欲调动水的良好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是与人的结合,组合成为“非人”的神灵。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认为,只要是具备了蛇尾、鳞身的都有不凡的能量,都能够自由出入天地人神世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伏羲、女娲是传说的开天辟地的创始者。从艺术形象上看,伏羲、女娲上半部是人的身体,下半部却拖着一条蛇或龙的尾巴,正是因为这条尾巴,使他们具备了“非人”的神奇。
蛇的形象被古代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原因,除了与水的关系外,另一个原因恐怕与蛇的“恶”的性质有关。因为“恶”可以起到保护、守护的作用,人们将蛇的形象刻画到盛水的器物上,既与祈求水充足的良好愿望相关,也有保护水不受

损失的含义。中国北方至今仍流传的蛇护泉、守井的民间故事,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蛇与水关系的历史渊源和蛇的猛恶辟邪属性。由与水相伴到护水,蛇在北方一直与猛兽一样为人们所惧怕。
把蛇和水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把蛇的形象安置在盛水器皿或者水源旁边,表明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水是多么宝贵的生命资源!
(龟蛇与玄武玄武是龟蛇组合体。
龟是水物,蛇也是水物。龟的考古形象最早是在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近海地区发现的,而蛇的文物形象则是在北方草原地区首先亮相的。考古资料反映的龟的活动区域有自近海向内陆、向西北的河南东部、山东西部移动的迹象。蛇的活动区域则由辽宁和内蒙古交界的红山一带草源地区向西、向南逐渐移动,到江汉地区集结后又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到福建、浙江的闽越地区发展起来,一路则沿着楚文化的轨迹顺长江东下,向江苏东北、山东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龟的移动带有“扇形”的特点,蛇的移动则呈“C”形,对龟活动区成包围的趋势。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龟和蛇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象征,二者的结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自然融合,也就是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为代表的东南方文化与以黄河上游和北方草原地区为代表的西北方文化的结合。中国古代所谓“炎黄”之争的传说实际上就是近海有水民族与内陆缺水民族的争斗。共工的“洪水”和大禹父子的“息壤”,其实也就是东南、西北两大区域文化的典型象征。东南和西北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位。《淮南子·天文训》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3]传说中的颛顼和共工都是水神,颛顼是北方的主宰,“北方水德之帝”,共工与之所争之帝应是北方水帝。但是,他们的打斗本应该是一个部族的事,却连带殃及着世界改变了面貌。在这里,天向西北倾斜,水往东南流淌,西北和东南的区域概念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被特别地关注和重视。
始终把国都定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商民族的起源,至今有不同的争论。有的认为商族来自东方,有的认为来自北方。但不管怎么说,商族以龟卜为重,视龟为神灵,自是不争的事实。商族起源传说中虽然也有浓厚的“尚黑”成分,但这种尚黑与战国秦汉所称尚黑有所不同,商代“黑”的方位指的不是北方草原地区,而应是在黄河下游地区诞生过山东龙山文化的地区。龙山文化陶器以“黑”为主要特征,龙山文化时期还是鸟为主要纹饰。商族起源传说中的“玄鸟”,本身就同时具有了“黑”和“鸟”的因素。这说明商族的起源与龙山文化、与山东地区有着密切的渊源联系,是东方原始文化的一支后裔。
但是,商文化也不仅仅只是自己一家的东西,商文化的形成也吸收了大量周边地区的创造,首先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的成果。众所周知,商民族尤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而鬼的出现应该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的共同创造。从考古资料看,鬼的主要特征是眼和嘴,只是眼睛和嘴巴比正常人的大一些,凶恶一些。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刻画在玉器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两只硕大的眼睛。比良渚文化略早些的大汶口文化习俗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对牙的崇拜,也就是对嘴的重视。眼和嘴,造就了晚于大汶口和良渚文化的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鸟头形足”陶器,孕育了商代的“饕餮”主题,发展了后来东亚地区的谓“鬼面”和鬼巫信仰。其次,商代定都河南安阳后,也吸收了来自北方的蛇水文化。殷墟出土的龟蛇蟠曲骨刻小刀,是最早的龟蛇结合。后来被称为“龙”的装饰纹样,其主要特征就是“饕餮”面部和蛇躯体的组合。龟与蛇和饕餮与蛇组合纹样差不多同时出现在商族政治中心西移到河南东部的时候,这决不是简单的巧合。
众所周知,在远古时期,原始崇拜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维系氏族群体的纽带和基础。不同崇拜物组合在一起的事实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以“眼”“牙”为突出特征的“饕餮”加上了龟灵崇拜,形成了商代“龟”“鬼”信仰,也即祖先和:鬼魂崇拜。这是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征,是东南地区原始巫术的物化标志,也是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产物。而龟蛇合体组合的“玄武”和饕餮与蛇组合的“龙”等新的装饰主题,应该是东南海文化和西北内陆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标志。玄武与龙蛇虽然都与水有关,但东方的龟既有海龟也有山龟,龙蛇也是如此,在民间的形象是既能在海里居住,也能在河里安身,蛇过海就变成龙。玄武与龙蛇,实际上是海水与河水的代表符号,是水崇拜的一个象征。
当玄武出现以前,人们所创造的四方神灵是“龙、风、麟、龟”。其中除了龟实有其物外,其他三种灵物都是虚拟的。到西汉晚期,四神发生了重要变化:麟退出了四神行列,其位置被虎所取代,风变成了朱雀,蛇则和龟纠合在一起以“玄武”的身份主持北方的事务。同时,四神的名称也进一步明确化:龙是“青龙”,虎是“白虎”,雀是“朱雀”,龟蛇则是“玄武”。四种神物配以四样色彩,正是阴阳五行之流的创造。这也为我们探讨“四神”起源和命名的时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都是西汉晚期的产物。
有意思的是,四神出现之初,龙风麟都是虚拟的神物,龟则有实物可证。到四神定型后,风变成了雀,虎取代了麟,除龙外也有了实物可稽,原来的龟却又失去了实体,成为向的解释,“玄”是黑红,“武”是勇猛,都是形容词,而青龙、白虎、朱雀的名词组合形式是形容词加名词,惟独玄武的组合是形容词加形容词。与其他三神不对应。而且,单从名字上看,龙、虎、雀都是可以想象的动物,玄武却一下子很难确指为何物。这在极为讲究对称的阴阳五行思想盛行的

时代,的确是罕见的个例。而且,龙虎雀都是单独的一个个体,玄武却是龟蛇两个个体组合,这种不和谐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玄武出现之初没有解释,战国时期被定为星宿,没有动物化身。西汉中期的《淮南子》说玄武是“神兽”,是什么兽也没有说明。西汉晚期为什么把龟蛇组合成玄武,也没有解释。东汉时期认为玄武就是龟,后来的人们更望文生义地说:“武”是“身有鳞甲”,但是为什么东、南、西方的方位神是一个动物,而北方的却是两种动物,则没有明确的说明。联系到龟灵崇拜和“饕餮”纹饰的诞生,玄武的问世同样应该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龟灵和饕餮是黄河、长江下游地区两大文化的融合,玄武则是东南文化与崇拜水、蛇的西北地区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这种融合的核心是“水”,其表现形式是龟蛇合体。但是,这种融合与“饕餮”纹饰的不同之处是,两者之间并不是平等的组合,而是有主有次,以龟为主,蛇是一种附着。这种处理方式在西汉晚期“神兽镜”等图案中比比皆是。
龟蛇合体造就了“玄武”这样一种虚拟的神灵,而这种组合反映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间的统一和融合。玄武所以在西汉晚期倍受青睐,政治上的原皇权地位的下降,平民参政意识的觉醒;社会学的原因是妻妾臣民地位的提高;民俗学的原因则是“水”的崇拜和依赖。
三、道教起源
从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可以看出,道教的起源,与龟策生发的原始巫术,与以蛇为象征的“水”崇拜有着特别重要的联系。初期道教直源于黄河下游的河北和山东地区。
(一)玄武方位与道教起源区
玄武所处方位在北方,北方是龟蛇崇拜的主要地区。道教首先在北方的山东和河北地区出现,与该地区原始龟灵崇拜、东夷巫术和水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山东地区,地处黄河下游,即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商族起源的主要地区,龟灵与龟卜以及原始的东夷文化使这一地区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春秋时期齐国的“长女不嫁”守祭祀、名曰“巫儿”的习俗,到西汉时更以“齐巫”的名气在黄河下游到处传播,以至于在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队伍中,还有专门的随军“齐巫”帮助农民领袖预测战争的胜负。古代山东和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都曾经被视为“东夷文化区”,东夷民族崇尚巫术的习俗从远古直到现代,渊源流长。因而,春秋时期以女性为主体的齐国巫术和后来也是以女性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萨满”巫术,应该是一脉相传的宗教体系。
与山东相邻的河北,北与草原地区唇齿相连,中山国出土的大量蛇形玉器,使人们联想起北方的蛇崇拜。战国时期,这里被认为是神仙说的原发地区,各种稀奇古怪的传说故事大部分来自于此。所以会如此神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北方草原民族的交流。草原民族居无定所,也没有国界的观念,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安身,哪里可以活命就向哪里出发。而且以马代步,行走迅速,交流手段最快捷。西汉时期,东到辽东、朝鲜半岛,西到中亚、东欧,纵横驰骋数万里,东西南北的信息传播的最快。这应该是希奇古怪事情生发的主要原因,也是河北地区何以成为神仙说发源地的原因。
河北地区和草原地区一样,地处北方,是缺水的地区。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神话传说发生在河北地区,其中威力最大的神灵是旱魃。《山海经》:“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9]《诗·大雅·云汉》:“早魃为虐,如炎如焚”。《传》:“魃,旱神也。”《太平御览》引《神异经》:“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8]这种说法反映了古代北方人民对旱灾的恐惧。
道教起源于黄河下游。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最早的一部道教著作《太平清领书》出现在山东琅琊地区,这里正好是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文化的接合部,也是东夷民族聚居的地方。这本书的内容“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4]恰好说明了道教与阴阳五行和原始巫术间的密切联系。河北的张角得到此书后,经过传道活动,信徒遍及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北京、天津等地区。
从地理因素上看,山东地区的龟灵崇拜、祖先鬼魂崇拜和河北地区的水、蛇崇拜,为道教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北方缺水的地理因素,是道教吸引和扩大信徒教团的重要手段。
(道教与玄武
道教与玄武的关系,首先是与龟蛇的关系。
道教宣扬长生不老,龟是公认的长寿动物。和龟一样千年不死,是道教徒门梦寐以求的目标。蛇虽然不像龟那么长寿,但蛇通过蜕皮而获得新生。道教宣扬的羽化成仙方法,从形式上看与蛇的蜕皮并无二致。这样,在长生不老的前提下,道教和龟蛇建立了密切关系。
道教还宣扬通天地鬼神,而龟蛇据说就具备这样的神通。蛇长期生活在地下,特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古墓之中,则又使人们相信蛇能够接近亡灵,能够抵达黄泉世界,向鬼魂以及黄泉之国传递信息。关于蛇的这一生活习性,曾经使战国秦汉时期的人们尤感恐惧,并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蛇去骚扰祖先的世界。龟虽然不能入地,但却能下水,而水界同样是鬼魂居住的地方。因此,龟也可以向祖先亡灵传递信息。同时,龟还因为居住在大海,能够遨游四海,有着与神仙来往的天然条件,而且神仙们所居的神山有的就是被龟所负载的。和龟搞好关系,成仙得道的期限也许会更快捷一些。龟和蛇的这些功能,与道教通天人鬼神、八方四极的说教不谋而合,因此,选择龟蛇作为宣传工具也更有说服力。

(道教与水
道教要争取民众,最重要的是抓住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政治相比较,自然灾害一直是农民们不可抗拒的力量。西汉文帝以后,影响社会的主要问题,一是与匈奴的战事,二是水旱灾害,三是流行疾病。而与匈奴的战事主要原因还是自然灾害。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可以清楚的看出,凡是发生了大旱,必有与匈奴的战事。这说明,匈奴的入侵与北方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书·五行志》:“刘向以为《春秋》大旱也。”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旱灾记录。到了西汉,旱灾更加频繁。从惠帝到王莽时期,200年间,仅记录进《汉书》的大旱就有19![6]而且有一些旱灾连续数年不断。在主要靠天吃饭的当时,旱灾对于社会的影响应该是最巨大的。在当时,如果真有那么一种神奇力量能够保证雨水充足,能够解除百病,那么这种力量就一定能够为社会所欢迎,就一定能够笼络住民心。
道教创始之初,首先抓住“水”这一大热点问题,以水为媒,就很容易赢得社会的认可。所以,张角振臂一呼,风起云涌,东汉王朝的半壁江山立马成了太平道的天下。这不是张角的能力,而是水的能量。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最早起源于基层,但很快也成了上层统治阶级的精神食粮。与对待普通老百姓施教不一样,道教以神仙学说为幌子,送给上层人士的药方是长生不死,让他们饮用的水是“甘露”,是“神泉”。以上层阶级,以饮露水、泉水,食用药侧等方式宣扬延年益寿思想;对下层百姓则既以符水为百姓疗疾治病,解救身体的痛苦,更以呼风唤雨的方式使人们相信道教是水的化身。《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熹平中(172178妖道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178184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10]饮水治病与饮所谓“甘露”、“甘泉”虽然实施的对象不同,但其方法的实质是完全一样的,水在道教仪式、在争取信徒的手段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教与尚黑
战国秦汉的人们认为北方是鬼魂世界,一片漆黑。同时,阴阳五行说认为水的方位在北方,水的色彩也是黑。道教以水为主要工具招徕信徒,尊玄武,自然也尚黑。
政治上,在西汉以前,尚黑被视为正统。史载夏尚黑,殷商是玄武所生,玄即黑,商朝尚黑。夏商两朝被公认为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民族。秦是和周一样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民族,同样也以黑为正统。西汉取代秦王朝后,依然以黑为皇统,直到文帝时“黄龙”神话出现,才依据五行更替的思想将其改制为“尚土尚黄”。西汉以前,几乎历代王朝都以黑为上为尊。不独王朝的命运以黑为荣,而且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也被赋予黑的色彩。孔子因是殷人后裔,纬书称他为玄圣、黑帝,这固然是西汉晚期的观念,但和孔子同乡的墨子,早在战国时期就被人们视为黑的代表和化身。到泗水亭长刘邦做了汉代第一个皇帝之后,公然自称“黑帝”,自动要求入主“五帝祠”。后来其子孙也专门为之设立了黑帝祠。
道教接过尚黑的大旗,一可显示其地位的正统,与历代王朝并无二致,也具有“君权神授”的正统;二可借此表明尊重传统的心迹,笼络民心;三可与鬼神之说相互照应,以取悦更多的信徒。
四、结语
道教为何以玄武为尊?北宋时代宰相王钦若以为还是水的原因:“盖自张鲁之教有三官,天、地之外独有水官,而与木、金、火、土不与。故道教独尊玄武。”
道教为什么崇拜水?《淮南子·原道训》说:“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计,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利贯金石,强济天下„„与万物始经,是谓至德。”不但须臾之间不可或缺,而且又有着至高无上的大德[3]《汉书·李寻传》李寻曰:“臣闻五行以水为本,其星玄武婺女,天地所纪,终始所生,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党失纲,则踊溢为败”。[6]寻是西汉哀帝时期的人,他的这番话代表了西汉晚期一般人们对水的看法。道教所以首先能够在中国北方诞生和得到广泛的发展,并以玄武为号召,主要原因是道教抓住了“水”这一生命第一资源,抓住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根本问题,切中了中国农业生活和生产的要害,所以,创始以来,始终能够受到民间百姓的真诚膜拜和拥护。参考文献:
[1]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史记[M]中华书局,1965[3]诸子集成[Z].中华书局,1954[4]后汉书[M]中华书局,1959[5]酉阳杂俎[Z]中华书局,1981[6]汉书[M]中华书局,1962[7]十三经注疏[Z]华书局影印本,1980[8]太平御览[Z].河北教育出版杜,1994[9]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三国志[M].中华书局,1959(《齐鲁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d990809f78a6529647d5361.html

《玄武与道教起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