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疗法-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行为疗法
一、概述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高峰,成为从20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疗法也叫行为矫正法,它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其基本认识是: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将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前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使问题行为的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

二、代表人物
1、旧行为主义——华生
约翰·华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日—1958925日)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广告大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为:
1)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恪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2)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 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2、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斯金纳,即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三、基本原理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补充: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以狗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对象,最常用的是食物性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先选择健康的狗,将狗的腮腺导管的开口用手术方法缝到颊部皮肤上,使唾液分泌时流到体外,以便记录和测量。狗的唾液腺分泌特点是当没有刺激时基本没有分泌。建立条件反射时,狗在不太饱的前提下,给它吃食物,能引起唾液分泌,食物是引起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刺激物。铃声对唾液分泌而言,是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引不起唾液分泌,如果在喂食前铃声单独作用几秒钟,然后再喂食物,这样,铃声和食物经过多次结合,当铃声单独作用时,还未给食,狗就有唾液分泌,这说明狗已经建立了条件反射。铃声由中性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成为进食的信号。

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A.无关刺激物(如铃声)要比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稍前(几乎是同时)出现,才能变成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B.必须用无条件刺激物多次强化,才能建立条件反射。强化次数越多,条件反射越巩固。C.有机体必须健康,必须处在觉醒状态。D.没有其他刺激的干扰。 以上实验俱可简化为三部分: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 非条件反应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中性刺激 → 非条件反应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能够解释人的很多行为。人因为条件反射而处于一种自动化了的或半自动化了的状态。但是,如果这种条件反射产生负面作用的话,就会引起强迫症状,焦虑或不安发作,或也会形成某种弊病。不良习惯、辍学或恐怖多由此形成。对于在无意识中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弊病、恶习或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在治疗和咨询时可以使用反条件刺激予以清除和击退。行为主义关于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奖励、惩罚、反馈、模仿、替代强化等概念和原理,为行为主义心理咨询疗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实验补充: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设有特殊装置——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在箱内放进一只饥饿的白鼠或鸽子,动物可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食物掉进箱子里的盘中,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偶然一次压杠杆得到食物,就会导致动物压杠杆或啄键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某一操作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实验补充: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稍后的另一项实验中,他们对上述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延伸,目的是要了解两个问题:



1榜样攻击行为的奖惩后果是否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2儿童是否能不管榜样攻击行为的奖惩后果而习得攻击行为。在实验中,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受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的行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然后,把三组儿童都带到一间游戏室,里面有成人榜样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这说明,榜样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但这是否意味着榜样受奖组的儿童比榜样受罚组的儿童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在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忆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几乎一致。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得的,不一定都要通过尝试错误学习和进行反复强化。
与建立条件反射一样,榜样学习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注意:榜样的特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2)记忆:将榜样特征、内容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必要时再现。在保持过程中应不断再现榜样的表象。(3)认同:学习者将榜样的特征纳入自己的行为之中并赋予自身人格的特征。(4)定型:当模仿的行为得到外部或自我的不断强化之后,习得行为相对稳定建立起来并保持一定的型态。
四、基本概念
1、强化: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正确反应后所给予的奖励(正强化)或免除惩罚(负强化)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当饥饿的白鼠按动开关时给予食物,食物便是正强化物。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开关时停止电击,停止电击就是负强化。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这种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例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即是正惩罚的一例。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例如,小孩完成作业之后可以让他看动画片,没有完成则不让他看了。
从强化程序来看,强化主要有两种类型:连续的和间断的。连续强化程序是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间断强化程序并不是对每一次理想行为都给予强化,但是为了保证行为能够重复,强化的次数也应是充分的。
【补充:积极强化的程序 1)正确选择目标行为。 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 3)积极强化的实施过程: ①把计划告诉被矫正者
②目标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强化。
③给予强化物时,要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 ④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 ⑤每次只给予少量的强化物。 4)让被矫正者逐渐脱离程序。】
2、泛化:指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在心理咨询中,泛化指的是:引起来访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诊断补充: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 1 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 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 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为神经症; 4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2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案例补充:一般资料:来访者,女性,19 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来访者今年以某市状元成绩考入大学,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独立生活。每日的学习很紧张,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些手忙脚乱,疲惫不堪,感到不适应,非常想家。 有时睡不着,常常梦到父母,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上课经常走神,学习效率不高。无心参加班上组织的活动,总盼着早点放假回家。来访者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因生活琐事与宿舍室友关系紧张,想换宿舍学校没同意,心情不好、内心痛苦。经班主任老师做工作后没有明显好转,所以在同乡的陪同下来心理咨询。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来访者是独生女,性格柔弱、温顺,在家很受宠爱,自幼没有单独离开过家,上大学前很多生活琐事都由父母料理,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不用洗,她认为只有家里才是最安全舒适的。 该案例中,引起来访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入大学后感到不适应独立生活),而是很多与最初刺激事件有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来访者的不良反应,例如,“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所以已经泛化,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分化:与泛化相对,当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反射训练,但只对特定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机体抑制泛化反应,而只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分化意味着能逐渐分辨刺激之间的差别,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4、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例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5、抗条件作用:一种基于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治疗手段,目标是消除不良反应,并代之以新的适应性反应。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进行这样的操作:一方面撤销原来的强化物,同时使一个不能与原来的条件反应共存的反应与原来的条件刺激建立联系。结果,原来的条件反应会被更迅速地消除。这是诸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训练的理论基础。

五、咨询技术
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朝向松弛状态的过程。放松主要是消除肌肉的紧张。在所有生理系统中,只有肌肉系统是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当压力事件出现时,紧张不断积累,压力体验逐渐增强。此刻,持续几分钟的完全放松比一小时睡眠效果更好。放松训练的基本种类有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三种,而具体放松训练的形式又多种多样,有渐进式放松训练、印度的瑜伽术、日本的禅宗,以及中国的气功。
1)腹式呼吸放松法:这种呼吸方法充分利用了肺的容量,使你可以获得比正常浅呼吸多七倍的氧气量,而且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练习。
当我们每次练习呼吸控制时,至少得花4分钟的时间,这时因为要恢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状态,大约要花4分钟。如果你用同样的时间呼气和吸气,能达到最有效的平衡。你可以把一只手放在胸口上,另一只手放在腹部。当你吸气时,让腹部慢慢的向外扩张,也就是腹部的肚子慢慢的鼓起来,试着慢慢数到4;呼气时,让腹部慢慢的向下凹陷,也就是腹部的肚子慢慢的收缩,也慢慢数到4。这样做4分钟,看看你是否更放松些,无论你从口或鼻子呼吸都可以,那种呼吸的方法对你比较舒服,就用那种方法。最好是用鼻子,如果你不适应,就先用口吧。温和地慢慢呼吸,而不要大口吸气。
2)肌肉放松法:通过让人有意识地去感觉主要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你试一下这种感觉:将你的右手握成拳,攥紧些,再紧一些,然后感觉一下手和前臂的紧张状态,让这种感觉进到手指、手掌和前臂。然后再放松你的手,


注意紧张和放松之间的感觉的差异。你可以闭上你的眼睛再做一次,意识到那种紧张,再放松,让紧张感流走。(附件:肌肉放松训练)
3)想象放松:通过对一些广阔、宁静、舒缓的画面或场景的想象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这些画面和场景可以是大海(包括海上慢慢地日出或海潮慢慢地涨落)、滑雪(慢慢,潇洒地从山顶沿平缓的山坡向下滑落)、躺在小舟里在平静的湖面上飘荡,等等。总之,一切能让心灵平静愉悦的美好场景。(附件:想象放松训练)
2、厌恶疗法: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需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其基本原理是,将来访者的不良行为与某些不愉快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最终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往往在其他干预措施效果不明显的情形下使用,常用于治疗酒癖、性行为变态、强迫观念等。
厌恶疗法的形式有三种:
1)电击厌恶疗法:即将来访者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反应与电击连在一起,一旦这一行为反应在想象中出现就予以电击。电击一次后休息几分钟,然后进行第二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反复电击多次。治疗次数可从每日6次到每二个星期一次,电击强度的选择应征得来访者的同意。

2)药物厌恶疗法:即在来访者出现贪恋的刺激时,让其服用呕吐药,产生呕吐反应,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消失。药物厌恶疗法多用于矫治与吃有关的行为障碍,如酗酒、饮食过度等,其缺点是耗时太长,且易弄脏环境。

3)想象厌恶疗法:即将咨询师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来访者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此疗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对各种行为障碍疗效较好。为了改变性变态行为,有人也使用过此种疗法。如在恋物癖来访者头脑中出现窃取恋物的观念或出现此种行为之际,令来访者用通电或是用针刺痛自己,重复结合多次之后,可以减轻或消除来访者此类适应不良行为。
【案例补充:最先报告使用想象刺激进行厌恶治疗的是GoldNeufeld(1965后来Cautela将之命名为内隐致敏法。他用语言提示使求助者进入想象,在想象中将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联系起来。一位要戒除吃苹果馅饼的人求治于他,他让求治者全身放松,闭上双眼,随着他的指令进入想象。
Cautela的指令是:想象你已经吃完了主食,又坐下来打算吃苹果馅饼。当你的餐叉插入馅饼时,你会感觉到胃有些奇怪的感觉。呵,那是恶心。胃里的食物渣已渐


渐冒出来了,到了咽部,要呕吐啦。当你要把苹果馅饼放入嘴里去的时候,食物渣也涌到嘴里。你必须紧紧闭嘴,不然食物渣就会喷洒一地。你坚持要吃苹果馅饼,嘴一张开,啊,全部呕吐物都喷在你的馅饼上、餐叉上、地板上,甚至喷到了坐在对面的客人的餐盘里,气味难闻极了。眼泪、鼻涕、唾液糊满了你的眼睛、鼻腔和嘴。看着那被呕吐物污染的苹果馅饼,你禁不住又呕吐起来,无论如何也停不住。你把馅饼推开,便感觉好多了。你把馅饼扔进赃物桶,起身离开餐桌,一切便恢复如常。你清洗了餐桌,洗净了脸和手,你在想,不吃馅饼,感觉太好了。 想象刺激有许多优点:安全,不会伤害求助者,而且不拘条件,随时随地可行。】 3、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法在行为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适用于焦虑和恐惧症的治疗。其本质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个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
【实验补充:20世纪40年代末期,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实验室中电击小铁笼中的猫,每次电击之前先制造一阵强烈的声响。多次实验之后,只要听到强烈响声或看见那只铁笼,即使不受电击,猫都会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反应。他将这只猫禁食几天,然后送回放着鲜鱼的铁笼。虽然猫极度饥饿,却不肯食用鲜鱼。在铁笼外面甚至是在实验室隔壁的房间里,猫的进食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沃尔普认为,这是猫对实验环境产生了泛化的防御性条件反射的缘故,即产生了实验性神经症。沃尔普想了个办法来克服猫的这些“症状”。他首先将猫放在离实验室很远的地方,此时在猫的眼里实验室只是依稀可见。因而猫只出现轻微的焦虑恐惧反应。这时给猫喂食,猫虽能进食但起初并不十分自然,不过待一会儿便能恢复常态,自如地进食了。到了下次该进食的时候,沃尔普把猫向实验室的方向挪近一段,这时猫又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焦虑恐惧,沃尔普立即给猫喂食。同第一次一样,猫起初进食时不太自然,但不久便适应了。沃尔普让猫渐渐接近实验室。最后,猫回到铁笼也能平静生活了。换句话说,猫的焦虑和恐惧已被“治愈”。沃尔普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不过这种抑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所以沃尔普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每次只增加一点焦虑,逐步增加,最终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于是沃尔普以全身松弛代替食物作用,以想象自己暴露于可怕的刺激物面前代替实际暴露,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 1建立恐惧或焦虑的等级层次。即找出使来访者感到恐惧或焦虑的事件,并用0100表示出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惧或焦虑的主观程度。其中,0为心情平静,25为轻度恐惧或焦虑,50为中度恐惧或焦虑,75为高度恐惧或焦虑,100为极度恐惧或焦虑。然后将标出的恐惧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排列。
2)放松训练: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3)系统脱敏练习:可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想象系统脱敏的过程即让来访者处于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由咨询者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最低层开始,想象30秒,停止想象时报告此时感到主观焦虑的等级分数,以不感到紧张害怕为止,再进入下一个层次,如此渐进直到通过最后一个层次。现实系统脱敏是让来访者置身于真实的恐惧或焦虑情境,操作程序与想象系统脱敏一致。
【案例补充:训练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治疗】
【李××,男,19岁,高中文化,新兵。因进行通过独木桥训练时害怕摔下,紧张而感到痛苦。以致在其他障碍训练中也畏首畏尾,没有自信心,感到很自卑,自觉在战友中间抬不起头。从此变得更内向,寡言少语。到后来见到障碍物或听到障碍训练就害怕,从而感到苦恼。
1 设计焦虑层级表。
A(咨询者):“你最近对训练感觉怎么样?” B(来访者):“我越来越害怕训练了。”
A:“你知道自己害怕的原因吗?比如在你以前,年龄还小的时候,有没有从高处摔下来过的经历?”
B:“你提到以前的经历,我倒是想起一件事。那是我9岁时,当时我正在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父母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在玩的时候爬到天花板上去取个什么东西,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摔得很痛。接下来我在床上躺了一周,也没有去上学。不过当时并无大碍也就没怎么太在意,以后就尽量避开很高的地方和比较危险的地方,不得不到高处时也特别小心。现在想起还觉得有点害怕。”
A:“很好,你能积极与我共同找出起病的原因,说明你是积极想改变目前的恐惧习惯。恐惧是一种情绪体验,即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从种系发展来看,它对于保存个体有重要意义。因为这能使有机体避免接触某些对个体有危害的事物或情境。”



接下来,进一步根据该战士的口头报告,让他指出对各种刺激、事件感到焦虑、害怕的主观感受程度。与战士一起,把这些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反应的事物,从弱到强排成不同的等级,并告诉他治疗时将要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他在整个过程中应如实地汇报他的主观感受。
2进行肌肉松弛训练。
主要是对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逐个地进行紧张与放松结合的操作,最后至全身放松。
3实施系统脱敏治疗。
第一,陪同战士一起,从地面上到高1.3米的独木桥上。
第二,用布蒙住战士的眼睛站在独木桥上。 第三,陪同战士在独木桥上来回走动。 第四,让战士自己在独木桥上走动。
第五,让战士蒙住眼睛在同高的较宽的桥上走动(战士自己不知)。 第六,带着战士在独木桥上小跑。 第七,战士自己在独木桥上小跑。 第八,带领战士加快速度在独木桥上快跑。 第九,带领战士从地面跑到独木桥上尔后跳下。
第十,让战士自己从地面跑到独木桥上尔后跳下。就这样逐步地使战士适应使他焦虑恐惧的现实情境。
经过连续近一个月的治疗训练,终于使战士能快速顺利通过独木桥,而不再对障碍训练感到害怕,同时也恢复了他的自信心。】
4、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快速脱敏疗法”,如果来访者合作,可以在几天或几周内,至多在2个月内可取得明显疗效。一开始就让来访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像的方式,鼓励来访者想像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咨询师在旁边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恐惧情境中的细节,或者使用录像、幻灯片放映最使来访者恐惧的情景,以加深来访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来访者采取闭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即使来访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植物性神经系统反应,而来访者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却并没有发生,这样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地消退了。或者把来访者直接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经过实际体验,使其觉得也没有导致什么了不起的后果,恐惧症状自然也就慢慢消除了。采用满灌疗法应事先将治疗方式与来访者讲清,征得同意后方可进行。满灌疗法适合于对有焦虑和恐惧倾向的来访者使用。


具体运用时,要考虑来访者的文化程度、受暗示程度、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对体质虚弱、有心脏病、承受能力差的来访者,要慎用这种方法。
【案例补充:英国心理治疗专家马克斯教授,曾在成都举办的精神卫生讲习班上曾示范此法。当时马克斯以这种方法治疗一个有不洁恐怖症和癌症恐怖症的女来访者。由于怕脏,她每天花大量时间洗手,洗家具,擦墙壁地板,几年不睡自己的床而与母亲同睡。觉得厨房炊具很脏而到餐馆去吃饭。全家人为此极为不安。马克斯医师自己带头,用手接触墙壁、地板、甚至鞋底,又用脏手去接触水杯,故意把杯口弄脏,再喝这杯子里的水,让来访者照样去做。作完之后两小时内不准洗手,让接触脏物引起的焦虑与恐症情绪,经过两小时的延缓,自行获得部分消退。两小时后开始洗手,最初来访者要洗1小时,以后洗手时间给予限制,逐步缩短到三刻钟,半小时,一刻钟。每天让来访者在家里重复上述过程,几天之后,又让她回到自己那尘封半年的脏床上去睡,最后又让来访者到肿瘤医生门诊部侯诊室去,并坐在癌症来访者坐过的椅子上,并与癌症来访者握手。这一切措施使来访者陷入十分惊恐、失眠、食欲不振、“简直受不了”的状态,而且不用任何镇静药物,等待焦虑状态的自我缓解。根据短期观察结果表明,疗效较好。】
满灌疗法坚信:由于恐怖是经过经典和条件作用而引起的,因此,恐怖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应。某一事物或情境在一个人身上所引起的恐惧体验,会激发其产生逃避行为,而不管此事物或情境是否真的对自己构成了威胁。这种逃避行为会影响恐惧体验的强弱,从而起着负强化的作用。因此,与其逃避,不如让来访者面对。一旦来访者正视恐惧,其恐惧感自然就会减轻。
5、代币法 又称奖励强化法,是一种通过奖励(即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即当来访者一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表现时,立即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以强化。代币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为物品的券,可以是小红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咨询者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来访者的期待行为,然后来访者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注意将代币与来访者感兴趣并想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并建立一定的代币兑换规则。

六、适应症
1.恐怖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神经症。 2.抽动症、肌痉挛、口吃、咬指甲和遗尿症等习得性的不良习惯。 3.贪食、厌食、烟酒和药物成瘾等自控不良行为。


4.阳痿、早泄、阴道痉挛、性感或性乐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5.恋物癖、异性服装癖、露阴癖等性变态。 6.慢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缓的某些不良行为。 7.轻性抑郁状态及持久的情绪反应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49c83c87c24028915fc3d7.html

《行为疗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