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影视表演技能(三)

发布时间:2020-05-13 14:38: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影视表演技能(三)

  电影表演的独特性的阐述则由五个基本元素构成:

  A、演员与观众的分离; B、摄影机和它对演员的影响; C、表演不按顺序;

  D、表演分成独立的小单位; E、通过剪辑重新结构表演。

  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一些戏剧表演理论,而尽可能地引用一些现当代的电影艺术(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大师的)理论来巩固、充实我的论题和论述。

  二、电影表演的历史发展在我论证“电影的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之前,首先必须来论述一下电影表演的历史演进,而我最为欣赏和赞同的对于电影表演历史的总结是:

  李?R?波洛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所言的六个发展时期:

  1、电影时期,电影演员的表演主要是由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等动作构成的,譬如卓别林、璧克馥、哈特和瓦伦蒂诺等,他们在银幕上表现出夸张的人物,很少真正展示出任何风格特征。因为当时的电影表演是从哑剧表演开始的,而哑剧表演只能传达最基本的情绪。

  2、有声电影的发明给电影表演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使演员摆脱了夸张的手势和哑剧表演,但由于这时的演员大多数局限于舞台上学习训练的表演艺术,所以早期有声片的表演仍旧是过火的。

  3、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主要发展是“银幕名牌”(明星效应)的兴起,这种情况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好莱坞,当时的蓓蒂?戴维斯、斯宾塞?屈塞、克拉克?盖博等等,他们作为演员,不如作为“名人”更有号召力,他们在众多的角色中很少改变他们的表演风格,而是用个人化的表情动作和手势来装饰每一个角色,这些动作表情(诸如盖博的微笑、屈塞的低垂的脑袋、戴维斯的手等)使观众觉得他们很亲切,并且成为他们的表演标志。

  4、在二战前后,随着导演把摄影机和麦克风移得离演员越来越近,以及镜头、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日益改进,演员的表演显得越来越细腻,声音可以压低,从而使对话越来越真实,人们开始互相交谈,而不是对着看不见的观众说话。

  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减少了,其实也就是发展了演员所处的真实空间,让演员可以更加深信自己的角色环境与氛围,从而引发演员的本能意识,开始调动演员的本能表演,也就是电影表演特征的基本五元素确立,由此电影表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

  550年代开始,在欧洲艺术家的进一步探索中出现了宽容的艺术创作态度和活跃的艺术风格,促使电影表演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批杰出的英国戏剧演员开始使他们的表演艺术适应银幕,他们把英国舞台传统的华丽雄壮的表演格调压低,但保留着英国著名剧院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而这其中最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曾以《哈姆雷特》和《蝴蝶梦》名噪一时的劳伦斯?奥利弗。

  同一时期,法国导演在作者电影与“新浪潮”中对于“状态表现”的青睐以及意大利导演在新现实主义的探索中对电影艺术表现的更大的真实性的追求,使他们寻找能够表演得更为“真实可信”的演员,这时新秀辈出,而非职业演员的使用也成了一种新的探索。

  谈到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实际上也就是要调动职业演员的广泛尝试成为本色表演的一次有利拓展,相对来说法国的作者电影、新浪潮、左岸派更是应用“状态体现”而给予了演员们很大的本能表演的空间,例如戈达尔的《精疲力竭》、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其中演员的表演都是如此;而此时除了美国的旧好莱坞,“银幕名牌”的时期在其他国家里都结束了,由于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电影表演也越来越完善了,像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和科波拉这样一些各不相同的导演,要求他们的演员在表演上能细腻地提示出人的最复杂的动机和情绪,现代观众不再光看“演戏”,而是深入地看到内在的性格。

  6、在当今电影艺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电影表演艺术也空前地发展,几乎每一个演员都追求更有突破性的表演,类似于罗伯特??尼罗式的表演艺术生涯虽然光彩照人,但是不求饰演更多类型、阶层的人物的演员为数不多,取而代之的是罗宾?威廉斯,后者在《早安越南》中饰演热情的战地播音员,在《死亡诗社》中扮演个性鲜明、教学独特的教师,在《JACK》中扮演患先天早熟症的幼儿等等,可以说是在这个时代,演员开始追求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相辅相成,以塑造人物更有韵味、更独到,同时也更丰满。

  三、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界定安东尼奥在他的著作《电影的世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中谈到:“电影演员不应当去理解角色,他应当成为角色。人们可以争辩说,正是为了成为角色,他才需要理解角色。

  这是不对的。如果确实是那样,那么一个理解力最强的演员将会成为最好的演员,事实往往恰好相反。” 一个演员如果理解力很强,他就愈加努力想成为一个优秀演员,因为他想透彻了解一件事,甚至其中最微妙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侵犯不属于他的领域—实际上,他是在给自己设置障碍。” 按照流行的理论,他对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的思考应该导向准确的性格刻画,但结果却使他的表演显得支离破碎和丧失自然感。

  演员在进入现场时应该一无所知,他越是凭本能进行表演,他就越真挚自然。” 安东尼奥尼的这段文字将表演理论扩充到一个新层面,即电影表演中的本能表演,而这种本能表演的方法论实际上又是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核心“体验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是指出:演员应该不带着任何成见,不带任何对角色的更高层次的理论性、哲学性的分析而去体验角色。

  首先深入角色的生活(摄影机前的生活)而非首先深入角色的内心,因为在感受角色的真实生活之前,首先去研究他()的内心,那必然不会是角色的真实内心,而是演员的虚拟内心。

  演员并非哲学家,甚至当演员面对乃至钻入一个角色的生活时,他()应该像一人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不需要先入为主地总结角色的性格特征,而只是逐一地准确地完成角色所应该有的细微动作即可,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在自己的思维中真正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设想一个女主人公,她刚从外面回来,很累很热,要倒一杯水喝,那么她有多少种倒水与喝水的可能呢?她可以进门扔下包就直奔冰箱,用力拽开冰箱门,拿出一瓶冰水仰头嘴对着瓶口便喝,这时连冰箱门都没有关;也可能是她冲进房间拽开冰箱一看已经没有水了,于是随手又关上冰箱门,之后走进厨房,对着自来水管索性喝生水;还可能是她进入房间后先把包放好,然后换了拖鞋,看看水瓶里没有水了,便不紧不慢地去厨房现烧水,之后打开电扇吹着风耐心等水烧开,随便举出三种可能性,但很明显绝不止这三种。

  我们可以设想这个女孩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爱好、有无男友等等,也有可能还要考虑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心境促使她这样或那样做,但是事实上演员并没有一层一层地分析,她只需要相信眼前的景物,然后准确地去做即可,并且一个角色在故事中的真正成立并非仅仅依靠一个细节就交代清楚,他()是在无数个细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成的。

  在近些年也有很多人开始尝试这样去做,尤其在香港电影中屡见不鲜故事的全部,导演也不会给每一个演员分析他们各自角色的性格,而是让演员穿上他们个性化的服装,留着个性化的发式,化装也很个性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生活”,使用运动摄影更给了演员宽阔的表演空间,让演员自由发挥,甚至将演员在此空间情绪下各种本能反映促成的本能表演逐一拍摄下来,然后真正的情节妈舍和表演的连续性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

  在我们传统的电影表演理论中常常把演员分成三类,即本色演员、类型演员与性格演员,由此派生出三种表演,即本色表演、类型表演以及性格表演。

  《电影艺术词典》中对于“本色表演”有以下界定:

  A、侧重挖掘演员自身的素质和魅力及性格特质进行与自己相近的角色创造的一种表演方法。本色表演在银幕上具有一定的魅力和地位,演戏痕迹较少,符合电影逼真的美学要求。银幕上的表演可以演员的本色为基点进行各种性格的塑造。因为演员在银幕上改变自身外形、气质,进行远离自身性格特质的再创造和化身要比舞台上难度大,跨度太大的性格塑造一旦处理不当,露出雕琢和演戏的痕迹则容易破坏电影表演的美学原则。但本色表演难以塑造与演员自身性格差异较大的各种不同人物。表演艺术家应扩大自身的艺术功力和可塑性,塑造远离自己性格特质的形象。

  B、天赋和本能的表演。既包括某些天才演员凭直觉和灵感,甚至不必经过系统的技巧训练和对特定角色的细致准备,就可以感觉到角色并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表演;也包括某些影片中一些演员或‘非职业演员’在导演处理下本能的行为举止。” 对于一个职业演员,他进行一个角色的诠释的时候,不可能、也不应该只用一种表演的方式方法去表演。

  我个人认为,演员在进行表演实践的时候决不应该时时刻刻把表演理论融合其中,时时刻刻用表演理论来衡量自己的表演,而是应该自发地去演,去诠释角色,既参照自己的本色,开发自己与角色的共性以及自己和角色的共有潜能,同时又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职业素能,去适应、相信自己的规定情境,拓展自己的本能,运用演员的本能更是人的本能去以自己的躯体、语言、面部表情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与生命,这也就是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融合。

  影视表演技能6 (2007-02-08 15:32:08)

  标签:表演 分类:表演

  影视演员的声乐训练

  一、音乐的重要性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是电影演员所必须具备的。

  多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音乐始终在电影表演中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音乐同别的姊妹艺术一样,它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所企愿、所渴望的东西;同时它又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感情;另外,它又有极强的感染力,是鼓舞斗志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许多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都有它们自己的艺术魅力与长处,但都不得不借助于音乐的特长来使它们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电影艺术中,许多宏大的场面,如单纯用解说词去表现则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如用了合适的、气势磅礴的乐曲或配唱,那就可以发挥语言所发挥不了的作用了;

  又如:电影中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活动或表现突发的事件,紧张、恐怖、激烈的场面,或对景物的描绘,或加强对影片中悲欢离合等情节的渲染等等,对以上各方面,音乐都起着巨大的、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自有声电影问世以来,音乐就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外国影片《音乐之声》、《翠堤春晓》、《钻石皇后的故事》等,至今还为人们喜欢,演员自如的歌唱,自然的表演,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如至今仍传唱的《渔光曲》,是我国30年代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由于词曲简洁,形象鲜明,把渔家儿女的悲惨生活和勤劳善良的性格与海浪起伏、渔船颠簸的音乐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使演员的歌唱真实自然,感人至深。

  我国3040年代的电影演员,像王人美、白虹、周璇等都是自己演唱,如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街头月》等都有其演唱风格和特色。这些演员都是在国内动乱、物价高涨、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利用业余时间向专业声乐教师学习,勤奋而刻苦。

  有些演员还能唱歌剧,如《上海之歌》、《桃花源》等,说明当时他们具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和歌唱水平。

  许多外国电影演员非常重视真正的全面发展,不仅有表演的才能,还有能歌善舞的本领,造诣很深,如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演员山口百惠、倍赏千惠子、德诺芙、猫王、伊夫?蒙当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电影演员也逐渐认识到了全国发展的重要性,近几年,尤其是发展声音上的可控能力,增强音乐语言的基本功,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及表达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另外,声乐又是一切音乐形式的基础,是曲调、歌词、旋律及语言的结合,因此,它更接近于生活,更能确切地、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各种情感,因此,音乐、声乐在电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声乐课训练的必要性专业歌唱者的声乐训练在声音的造型上要求是比较高的,它的要求有几点:

  1、声音宏亮,音质纯正,音色优美;

  2、喉头稳定;

  3、气息的控制能力强;

  4、声音要有高位置,有共鸣,如: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咽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

  5、字与声的结合,声与情的结合。而电影演员则不同,他们的专业是表演,声音造型则是他们的专业基础课,由于专业的不同,所以决定了声音的条件要求及声乐训练也是不同的。

  电影演员的声乐训练既有声乐专业的共性又有表演专业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所开设的课程内容里有声乐理论大课、声乐个别课、基本乐理课、声乐排练大课(多声部合唱、表演唱、二重唱、对唱等)和选修钢琴课。

  一方面加强声乐技巧方面的训练,一方面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声乐课的学习,不断加强音乐素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运用正确的呼吸,协调各发声器官的机能,使发出的声音有共鸣,有刚有柔,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声音的可塑性,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

  如:对作品的风格、曲式、结构、调性、乐句等进行必要的分析,不断增强音乐语言的基本功,使他们学会比较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以便求得在演唱当中把握真实、自然、有分寸感。在外国影片里普遍采用演员本人演唱,像《音乐之声》、《翠堤春晓》等给人一种真实感,而在国内却热衷于歌唱家的配音配唱,虽然有些角色配得比较合适或比较接近,但也有些配得格格不入,有些甚至破坏了艺术的感染力。

  电影中曾出现了千人一声的现象,这各弊病在于很多影片都由某个歌唱家配唱,观众的耳朵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听到歌声,就要换成另一种习惯的“歌声听觉”,有损于艺术的完整性。当然,生活的真实,并不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为原型,通过提炼、概括,艺术地加以表现,所以影片中的歌最好让具有一定歌唱能力的演员本人演唱,才有可能更生动、更形象,真正能达到真实、自然、声形融合。

  此外,电影演员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一环,而声乐艺术中听觉则显示了重要作用,任何声乐作品的表现都必须借助于听觉,对学生除了要培养音准、节奏以及旋律等,还应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内心听觉,从看乐谱想到各种音的组合、声音的旋律,到唱出作品的节奏、色彩和色调的变化,都要借助于内心听觉达到内心歌唱,在逐步掌握内心歌唱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内心视觉的能力,这样对作品不但能够理解和感受,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情景画像,如同镜头一样,有贯穿性和连续性,这种能力是艺术再现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正是由于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歌唱者对作品才能从理解、感受,上升到再创作和体现,这样就能把歌唱的内在思想、感情配合画面,使形象更逼真,达到艺术的真实感。

  另外,演员的内心感受与外形上的协调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在歌唱中的旋律起伏、节奏变化、强调对比等要以内心感受作为基础,这来自于生活当中的观察与积累,而生活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又是发展内心感受的依据,通过音乐语言的手段来表达和体现。

  在外形上要注意歌唱时的基本状态,口型、眼神、动作等,既不可矫揉造作,又不要平淡松懈,应朴实自然,有歌唱艺术的真实感,在技巧、声、情、情景、声画、神形相融合的情况下,才能使影片自然动人,画面画外融为一体,演员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

  在当今的情况下,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演员的歌唱都要通过录音来展现,因此要了解录音的特点及性能,以便掌握声音变化和规律。电影演员的声乐训练应使学生具备声音运用自如的基本能力,使声音能强能弱,泛音多,声音明亮并有穿透力,在声乐训练上,本着以真声为基础,着重于真假混合的训练,使音域扩展开,这样不但可以进行三个声区的训练,又能加强声区的变化与衔接及强弱变化的训练,使声音有弹性、圆润、自如,这有利于电影歌唱以及达到声音形象的塑造。

  三、声乐训练要立足于民族声乐电影演员的声乐训练要本着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原有的民族声乐文化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洋唱法,使我们的声乐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民族唱法有其不科学的一方面,尤其是民间唱法纯属自然唱法,没有一套理论性指导,更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但因其土生土长来自人民,所以群众喜于接受。西洋唱法虽然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但是按这种完整的方法体系唱给中国广大的观众听,确实有吐字不清,不甚亲切之感,如果双方互相取长补短,会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结果。

  1、继承民族声乐文化遗产民族声乐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一套完整的、规范了的歌唱语言体系,民族声乐“歌唱语言”有严谨的规范。由于我国的汉字的方块字型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字母拼音字型,这就规定了每个汉字的发音以“声母”“韵母”相拼构成字音为特点。

  老一辈歌唱家在艺术实践中,为了把字音唱得真切清晰,把声母的发音在口腔内归纳为五个部位,即;唇、舌、齿、牙、喉。也有解释为声母在口腔内的五个发音着力点,这五个着力部位可概全汉字的声母发音。

  多年来,我们在电影演员的声乐教学中很注重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当然,从民族声乐文化遗产中继承的东西还远不止是语言处理的这一个方面。

  2、借鉴“美声”唱法所谓“美声”主要指意大利声乐“美声学派”的唱法,从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形成来看,只不过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但是它却经历了千年以上漫长的、曲折的过程。经过无数声乐演唱家的艺术实践,才形成自己较完整的一套声乐体系—美声学派。

  从美声学派形成的过程看,它能发展到当前的状态,包括了许多声域占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尽管国度与民族文化类型的不同和各具特点,但在世界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却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和要求,那就是,要在自己民族原有的语言文化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开拓,向着更完善、更科学强化。

  在这个前提下,从美声的实践中不难找到声乐的“共性”。美声学派不仅有着发声方法的科学理论,而且形成了一套美声教学体系,因此,美声学派训练出来的声音效果是:气息深,声音圆润柔美,音域宽广,上下声区域统一,声音力度强,声降强弱控制自如。

  从以上的“继承”与“借鉴”来看,要吸收两者的精华,一方面要借鉴世界先进的声乐文化成果,像美声学派的发声技巧,如:声音的宏亮,各个共鸣腔的运用及发挥,以及呼吸的深化使声音能强能弱控制自如。

  结合我国民族语言歌唱的规范和保持民族独特的声乐艺术风格,以求形成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一套比较完美、新颖的,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演唱方法体系。吸收美声训练方法,并不等于全盘照搬,因为语种不同。那么在训练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发出的声音符合美声要求时,可能表达中国语言的字音真切清晰度就差,如果要解决这样的矛盾,首先要从服从语言的要求出发。

  因此说,中国声乐学派的声音训练,要把吸收美声学派的声音长处作为我们自己声音素质构成的机制,使训练出来的声音,既具有美声学派与我国民族语言结合后发展了的声音素质,又有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风格,更明确些说,中国声乐学派体系即中国民族传统声乐语言训练体系,与美声学派声音训练糅合在一起,以中国民族传统声乐语言训练为基础,吸收结合美声的训练方法,最后超越美声“民族化”的过程,形成我们自己的中国声乐学派,这种声乐学派体系也是电影演员在声乐训练当中所需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319f00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3.html

《(完整版)影视表演技能(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