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五校(曲周一中,永年一中,邯山一中,磁县一中,大名一中)2018 -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

发布时间:2019-05-26 15:35: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高一试卷答案

1.【答案】B 【解析】皇帝制度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由材料“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故材料反映了西周血缘宗法继承制度,故B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而非礼乐制,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而题干是强调建立周王室的屏障,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的“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可知是分封制分封诸侯国保卫王室,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和宗法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制度,故C项错误;世袭制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西周分封制中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尽义务,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相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一时期弑君和以下犯上情况屡犯,很明显不再是西周初年那种众星拱月的政治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的信息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确实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等级制度只是松弛而非不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大小宗之间矛盾尖锐,小宗作乱和以下弑上的现象屡屡发生,统治集团内部内讧严重,故D项正确。

5、【答案】B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选B

6、【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采取写文章取士的带来弊端,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儒生地位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中“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以及其实施时间为隋朝,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及写文章,未提及儒学依附科举制,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御史监察机构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从而有助于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依所学,御史主要负责监察,而非权力超越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强调地方官吏的腐败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着皇权来说,未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下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议事效率,故A项错误;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说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体现了群相制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官僚之间的摩擦,容易导致官僚之间的内斗,故C项错误;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谕旨规定“福州不准开放”,反映出清政府并没有彻底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故A项错误;谕旨中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没有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故B项错误;谈判结果导致香港成为租借地,而非殖民地,故C项错误;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不属于“从18951913年”阶段范围内,故B项错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可以在华投资设厂,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故C项正确;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不涉及此项内容,故D项错误。

12、【答案】C

13、【答案】C 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不可能消除,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淞沪会战的影响,排除B;由“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说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故选C;材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D

14、【答案】B材料数据反映了抗战期间我国四川和陕西地区新设高校数量较多,这是受到抗日战争形势的影响,国民政府出于保存国内教育资源的目的,将高校资源内迁,故B正确;“提升西部科研水平”不符合抗战的历史背景,故A错误;“防止教育质量下滑”不能解释西部地区新设高校数量较多的现象,故C错误;西部地区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材料数据不能说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紧扣关键信息“抗战期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时期高校资源内迁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5、【答案】C 从材料中“太平天国起义给淸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他对清王朝的实力的削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旧式的农民战争;B选项错误,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是辛亥革命;D选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16、【答案】A 【解析】题干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共和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且《卿云曲》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时是中国民国初期,共和思想未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出D项的意图,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临时约法》未置可否”可知约法对部分权责划分不明晰,故A项错误;由材料“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未置可否”可知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议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临时约法》的内容而非意义,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运动或革命所不具备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辛亥革命已承担,五四运动已不是首次,故A项错误;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以强大压力,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故B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而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A项中遵义会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因此A项不包含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事件,故A项错误;B项事件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合作——对立——合作”的演变,故B项正确;C项中南昌起义发生于西安事变之前,均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因此C项不包含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事件,故C项错误;D项中五四运动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故D项错误。

20、【答案】A 在北伐战争的前期,蒋介石还是展现出了较强的革命性,所以得到了中共最强力的支持,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的标志是1927年蒋介石于北伐战争后期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D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提及。

21、【答案】D 图片反映了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非常广泛,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协商监督民主的特点,故A错误;“中共领导地位”不是图片的直接反映,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故C错误。故选D

22、【答案】D

23、【答案】B 从材料中来看,科学实验成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这是进步的一点,但是阶级斗争依旧是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说明1978年宪法并没有完全做到科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阶级斗争的口号依旧存在,并不能代表成熟。C选项错误,拨乱反正并没有完全实现;D选项错误,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开始了。

24、【答案】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A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符,故B项正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C项错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B 从材料“1979130日”“不再用解放台湾”“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台湾方针从“解放台湾”到“尊重现实”的改变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项错误;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的说法不能作为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C项错误;D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

26.1.行分封(3);行郡县(3)

行分封的理由:有的地方偏远,不封诸侯,难以管辖.(2)

行郡县的理由:周分封诸侯,后出现诸侯厮杀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2)

(2).旧俗与汉法之争 。(3

不同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3)

3.在地方实行行省制.(3)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2)

4.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先进的政治制度逐渐取代落后的政治制度.(6)

第(1)问,由材料一信息“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可知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行分封和行郡县两种意见。“理由”,由材料信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得出,行分封的理由是有的地方偏远,不封诸侯,难以管辖.行郡县的理由:由材料信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得出,推行郡县制的理由是周分封诸侯,后出现诸侯厮杀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第(2)问,由材料二信息“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可知,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旧俗与汉法之争。“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同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

第(3)问,由材料三信息“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第(4)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是: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先进的政治制度逐渐取代落后的政治制度。

27【答案】(1)争论:政体之争(或答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3)

内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如答确认国务员具有“副署权”)(3)

意图:限制袁世凯权力(或答“维护民主共和制度”,3)

(2)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6分,如回答“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等,最多只能给3分,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

成就: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6)

【解析】(1)第一小问争论,根据材料一“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可得出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限制总统权力的责任内阁制。第三小问意图,临时约法是专门针对袁世凯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1982 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分析概括可得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第二小问成就,根据课本知识可得出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3742ed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c.html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曲周一中,永年一中,邯山一中,磁县一中,大名一中)2018 -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