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第十四讲 无知无欲

发布时间:2019-09-19 09:52: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道德经的奥秘

第十四讲:无知无欲

外:道德经中的无知无欲常常被解读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而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古圣先贤老子怎么会主张人们不学无术呢?老子所主张的无知无欲究竟该如何解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时代,老子的无知无欲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呢?

曾:有人说,老子要我们无知无欲,是真的吗?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看你怎么解释无知无欲这四个字。你说一个人无知无欲,这不是要我们变成木头人吗?当然不可能,更何况人活在世界上,他有几个责任,第一个,要使自己生活下去,你看自己都活不了,你还谈什么呢?其他的不要讲了。你要生存,你要生活,你必须要有知识,你必须要有智慧,你必须要有一些欲望,我什么都不要了,这种人也不是我们所喜欢的。

但是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只为了自己的生活,那这个人没有什么价值。我们身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去了解人类的责任,因为我们近四百年,我们已经离开道越来越远,我们几乎快把这个世界给搞垮了,我们几乎快把人类给灭绝了。灭绝人类的,永远是人类自己,这句话,我们要深刻地放在脑海里面,所以现代人的责任,远远超过以前那些人。因此呢,人必须要有知识,必须要有欲望,那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知道老子,如果他是禁欲的,那我们就不要读他的书,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没有一个是主张禁欲的。如果他说禁欲,那你就问他一句话,那你自己就一点欲望都没有吗?他就答不出来。也没有一个思想家是主张纵欲的,因为那谁都知道那个害处太大了。

外:无知无欲,如果从字面上解读,通常被理解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难道欲望是知识带来的吗?既然老子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提倡无知无欲呢?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曾:我们讲到无知无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是什么呢?它只是那个又有禁,又有纵,又不能禁,又不能纵,那一种状况。就叫无知无欲。无知的意思不是没有,而是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知识。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而且有害的欲望。老子当年讲无知无欲,创是看得很深,很远,很广。你看我们中国人,说父母死了以后你不能忘记他,你要定期地去上坟,可是我们有规定,一年一次,顶多两次,不可以常常去,常常去的话,那到底是死人重要还是活人重要,可见任何事情有个度,所以无知无欲其实才是最好的。知跟欲的那个标准那个度,而这个是会变化的,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不同,所以为什么要灵活,就是这个道理。

道,他是不主宰人的,这一点,我们要常常放在脑海里面,道如果主宰你,你就不必那么伤脑筋,你自然就会满足到合理的程度,你自然就会知到合理的程度,那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价值了,就完全被摆布,一点自主性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创造力?因此人必须要常常告诉自己,任何事情那个度要靠自己去掌握,而且是随时有不同的标准,这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好的修炼。

外: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告诉我们,不去追求那些没有必要,虚妄不实的东西,更不要有违背天道,而且有害的欲望,对于知和欲,更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和控制。那么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对于事物的善恶、是非,我们又该如何来分辩呢?

曾:老子在第四十九章的时候他讲了这么几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就是一般人认为这个是善的,我也认为这个是善,一般人认为这是不善的,那我就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也认为它是善,那这不是糊涂吗,这不是是非不明吗?这不是无知吗?这个无知跟老子所讲的无知是不太一样的,这个无知是完全没有感觉,没有知识,老子那个无知是你知道以后,你要怎么样拿捏那个尺度,你自己不受这个知的困惑跟痛苦,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言的,老子说,这种态度,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德善。这个“德”,就是得到的“得”,我就得到善了。

你看那个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他拿了隔壁的钱,你就认为他是偷,你不是在冤枉小孩吗?小孩跑到隔壁家里去,看到桌上有钱,他就拿了,因为他还没有这种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他没有。他认为钱就可以拿的,也没有你家,我家的分,然后你一口臆断了,这个小孩这样还得了,才几岁,就有偷窃行为,那你就会告诉他,哦,(他知道了)原来可以偷,本来他还不知道可以偷的,现要你为了他好,你给他讲一大堆道理,才启发他,原来是可以偷的,谁的罪过?然后你说你是在做善事,实际上,你显然是做坏事。

老子接着又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讲信用的,我也对他讲信用,不讲信用的,我也对他讲信用,我就得到真正的信用。有人告诉你,说老板在找你,你怎么反应?我问你你怎么反应?你马上就去,然后大家就哄堂大笑,那么怕老板,一讲到老板好象魂都没有了,老板叫你去,跑得好快啊。他们就看你笑话。人家叫你去,说老板叫你去,你说你骗我,那他心里想,我本来是跟你开玩笑的,你既然说我骗你,我就骗到底,他就讲一大堆真实的,讲到最后,你去了,你就上当了。老板也看不起你,那怎么办?那就需要一种叫“无知无欲”,无知无欲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平常心,就这句话而已。你告诉我,老板找我,我也不一定相信你,我也不会不相信你,反正我手头的事情我总要告一段落吧,我还是正常地在进行。因为如果是真的,他就会急了,放下放下,老板在等你,不可以这样子,你再拖个一分钟,他说来来我替你做,你赶快去。那就八成是真的。

外:老子认为,对于不善的人,也要善待之,对于不讲信用的人,也要讲信用,其实这样做并非不辩善恶是非,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用自己不完整的认知,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来简单判断是非,那么对于负责的社会现象,老子还有哪些透彻的分析呢?

曾:十九章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所讲的“绝圣”我们会不会觉得很好笑?老子本身就是圣人,那你还绝什么圣呢?你从这里应该得到很大的启发,老子如果存心当圣人他不会讲这句话,他跟自己过不去?他根本没有心要当圣人,是我们非捧着他当圣人不可,他才有资格讲这句话。你有资格是圣人,你才可以讲,圣人有时候也会害人,圣人有时候也会说错话啦,圣人有时候也拿捏不准啦,你自己有很丰富的知识,你才有资格讲说有很多知识你宁可不要,很多事情你宁可不知道,你一知道,你就糟糕了,一知道,你就有时候会想到,刚开始你控制的住,慢慢你就控制不了自己,那你要这种知识干吗?“民利百倍”,老百姓就得到一百倍以上的利益。你绝口不谈什么仁义,老百姓他就会对父母孝敬,对子女慈爱。你讲了半天,他学到了,做父母要怎么样才会受到子女的欢迎,做子女,要怎么样才能博取父母的欢心,完全是虚伪,完全是表面的。完全是不纯不真,是有一个目的的。那就叫什么,就叫做机巧,就叫做诈伪。所以老子才会讲“绝巧弃利”。你把所有的机巧、诈伪统统弃绝了,你把满脑子想得到的货利,也把它放弃,就没有盗贼了,哪里有。谁愿意当盗贼,就是大家都认为那个东西珍贵,我去偷,去抢了以后,我可以得到很多的利益,那就好了。你看有人去偷鸡,有人去摸狗,但是没有人去偷石头。现在也有了,现在动脑筋,那个石头拿到手的话,可以有一百万,这是谁造成的?大家心里很明白,有人因为老子讲这些话,他就说,老子是反对圣人的,老子是反对知识的,未免太偏了,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子不是没是没非,老子是什么,是“慎断是非”,这个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你看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是非不容易断,清官都难断家务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有道理,那怎么办呢?我要很谨慎,所以常常讲,慢一点,慢一点,我再看清楚一点,再问问人家,他很不容易一下子就说,谁对谁错,很不容易,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可是我们现在认为说,你要当机立断,你要显示魄力,你要是非分明,那在某一个程度来讲就叫做纵欲。好象说错了,说错了又怎么样,这种是完全没有责任的人。

仁义用来行道是很好的,但是历史上太多的人是用仁义来当做礼教杀人,那太可怕了。男女如果都重视贞操,贞操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片面只要求女人重视贞操,这就是礼教杀人,就差那么一点点而已。可是历史上都已经演示给我们看过了。

外:礼教一直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其实真正害人的不是礼教本身,而是那些巧言令色,利用礼教来达到个人欲望的人,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提醒我们,不要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所误导,才可能避免增加那些无益的欲望。

曾: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民心为什么乱?就是有人在倡导,我讲一个实际的状况让各位做参考,有一个小孩子大概只有十三岁,他就跟我讲,他说我这一辈子,是不是一定要考好学校,要读好学校呢?我知道他问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绝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是他父母的事情,所以我直截了当就问他,你父母觉得怎么样?他说我的父母嘴巴都讲,你好好做人,你尽力去读,读到什么地步都很好,不要勉强,也不一定说要读名校,也不一定什么,讲的头头是道。我说那你就很清楚了。他说我还是不清楚。我说为什么?他说他们两个平常都是这么讲的,可是当我在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父母的那种眼神告诉我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一看到有人考取北大,他那个眼光就亮起来了,两个人就很羡慕的样子,这是哪家的子弟,怎么教得这么好?那我就知道了,他讲的话完全不是他内心的话。才十几岁,他清清楚楚。

所以十二章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个“五”并不一定是五,是很多种颜色;这个盲不是眼睛瞎了,不是,而是好象瞎了一样,看不清楚;各种声音一出来的话,你也不是耳朵聋了,而是根本就听不清楚;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那个爽,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爽,是吃起来很爽,那个爽就是食而不知其味,才叫爽。我们吃东西,那个味道,总要有个次序,一会儿一口酸的,一口辣的,一口咸的,一口甜的,搞到最后,整个那个判断系统都被你给搞混掉了,那你真的有一天搞到失味症,那是痛苦不堪。什么叫上失味症?就是什么味道你都吃不出来了。驰骋跟畋猎是同一回事,就是骑着马去打猎,好快乐,人生就应该这样,你看那些小动物多可怜,我可以主宰他们的命运。其实畋猎本来是有正当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这些动物来改善他们的遗传,淘汰那些弱的,现在不是了,现在好的也杀,强的也杀,弱的也杀,大的鱼也捕,小的鱼也捕,最后什么,搞的人类神不守舍,心神不宁,就是你违反天道,你良心不安。

外:老子所主张的无知无欲就是告诉我们,吵要有违背天道的妄念,放弃人类的私欲、物欲和贪欲,一切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否则必然会自食其果。无知无欲对于当今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人来说还有哪些警示呢?

曾:十二章接着又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妨就是妨害了你的行为,使你的行为准则乱套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彼是什么,彼就是奢侈、浮华,此是什么,此就是朴实、宁静。

名牌,家里再穷,也要买一个来,做面子。隔壁有,我实在买不到,偷、要、讨都可以,那一边没有面子,没有关系,这边有面子就够了。老实讲一个人可怜到要靠名牌来支撑你,一点价值都没有,但是他完全不知道。“圣人为腹”不是顾肚子,而是什么,而是内心的充实,为目不是说我眼睛有很多东西要看,不是,而是外面所有的东西。老子说什么叫圣人,就是内心的安宁平静。不受这些,外面的引诱、惑乱。你对自己控制不了的话,那你要反省,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最根本的就是说,你要知道的知,你要合乎道的欲,不要那些把道摆在一边的知,完全没有道做基础的知识,不要那些伤害别人而又对自己不利的那种虚荣,那种浮华,这才真正叫腐败,所以老子苦口婆心,是要我们善为道,因为道本来就在我这里,我怎么样善为道,怎么样把这个道做出来,所以我们下一次就要来谈一谈,怎么样善为道呢?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a3777901f69e31433294a8.html

《道德经的奥秘:第十四讲 无知无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