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七律长征

发布时间:2019-05-25 04:00: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教材简介】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是一首七律。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励自由表达的探究性阅读。本文是一首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教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

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更好地引导背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味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构想】

我曾主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望问闻切”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结题。该课题来源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我在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采用由此延伸的“望问闻切”式课堂教学模式。后来在参加优秀课展评执教时候,尝试把“望闻问切”运用在诗歌教学上并取得较好结果。“望”,突出“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闻”突出“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问”突出“质疑探讨,深入了解”;“ 切”突出“挖掘主题,把握情感”。最后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深化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墨西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参加这个盛大活动。在阅兵仪式上,由112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以其整齐的步伐,高昂的精神状态赢得阵阵掌声。2015年5月9日下午三点,“不朽军团”游行在莫斯科红场举行, 四位中国代表及部分亲属举着毛主席等7人的肖像走过红场,纪念卫国战争期间为反法西斯做过贡献的老兵。毛主席又重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七律长征》,一起来领略伟人的风采,回顾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二、方法引导。

分析人的健康情况,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和嗅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今天,我们我们也“望闻问切”,一起分析这篇诗歌的主题,领会诗人的情感。

三、研讨课文

(一)“望”——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出示问题:1.了解七律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3.有感情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并概括诗歌内容内容

小组交流,推举代表展示:

1.了解七律的相关知识: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七律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包括四联。

2.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3.有感情朗读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初步了解并概括诗歌内容内容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

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闻”——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小组讨论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三)“问”——质疑探讨,深入了解

投影,出示问题:

1.深入把握诗歌内容;2.探讨诗歌语言特色;3.结合具体诗句探讨作者写作技巧。

(1)教师示例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

   a、问题:这两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不拍”、“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b、指导学生本联朗读要求: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的漫长和艰辛;“等闲”略微舒缓。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引导学生提问题:“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体会夸张手法的运用和反衬手法的作用。极言其小,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气魄,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b、指导学生本联朗读要求:颔联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泥丸”不要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的必胜信心。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引导学生提问题: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金沙水拍云崖暖”里为什么用“暖”?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里为什么用“寒”?

“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b、指导学生本联朗读要求:颈联中的“云崖暖”“铁锁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引导学生提问题:这一句在文末起到哪些作用?写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承上启下。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b、指导学生本联朗读要求: 尾联展现出了美好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四)“切”——挖掘主题,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1、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 2、结合作者经历挖掘文章主旨。

学生讨论,明确:

1、写作背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重新树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长征是什么?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诗歌的主题: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 革命浪漫主义,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和战斗力。

四、拓展延伸,拓宽知识

毛主席曾经给广大中小学生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主席的诗词早已深入人心。你最喜欢毛主席的哪些诗词?请背给大家听。

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投影:老师推荐以下八首,若不在老师行列,请先写到黑板上再展示。

1、卜算子·咏梅2、采桑子·重阳3、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4、沁园春·长沙

5、清平乐·六盘山6、忆秦娥·娄山关7、浪淘沙·北戴河8、沁园春·雪

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讲解: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当我们置身于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候,当我们处在今天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应当不应当忘记历史,不应当忘记那段艰苦的的岁月。让我们谨记毛主席的嘱托,一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强国之梦”而努力!

六、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附: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案例评析

执教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也有自己几点思考。

一、找准切入点。以望闻问切方式进行诗歌教学的探讨,就是抓住孩子认知的规律和兴趣入手,对诗歌的内容、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

二、注重文本特点。在探讨时候,紧紧扣住诗歌的特点展开。如“望”对作者的探讨,如“闻”对诗歌意向的探讨,如“问”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如“切”对诗歌主题的挖掘。

三、注重学生能力挖掘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像字词、作者、内容等完全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做,既活跃来课堂,也省出时间进行主题挖掘等。另外,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参与板书。

四、春风化雨,情满为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富有情感,以老师的情感感化孩子,使他们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和教学,使孩子上课全身心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6f3bd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8.html

《第一课 七律长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