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发布时间:2019-07-14 00:39: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 苏联社会主义

1.(2018牡丹一中模考)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2.(2015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3.(2019山西省部分学校摸底调研)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4.(2018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模拟)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百万美元)表。

这一现象表明二战后初期

A.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

B.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

C.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

D.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

5.(2019河北省衡水中学摸底联考)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这表明

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

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

D.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6.(2018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七校联合体高考冲刺)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D.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7.(2018江西省南昌市模拟考)下图寓意是

1933年的苏联漫画

A.西方遭到经济危机的破坏 B.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C.经济领域的冷战对峙状态 D.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8.(2018学海大联考)俄罗斯存留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文献中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

C.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9.(2018衡水金卷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D.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10.(2018山东省高考猜题卷)列宁认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居民的合作化,俄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没法建成,而没有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居民的合作化就难以完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言论的主旨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实施的必然性

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集体农庄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之路

D.新经济政策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

11.(2018湖南省衡阳市联考)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下面对斯大林的演讲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

B.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

C.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

D.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12.(2018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联考)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管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13.(2018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

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14.(2018届高考全国卷26省3月联考乙卷)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到1931年增加到124个,总值为4150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这表明

A.苏联的工业技术依赖于西方大国

B.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

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D.苏联开始逐步主导国际经济关系

15.(2018江西省南昌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16.(2018上高中学模考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A.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17.(2018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期末考)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

D.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18.(2018广西陆川县中学开学考试)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政府

A.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

D.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19.(2018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月考)如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

C.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

20.(2018安徽示范高中模考下图是出自美国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的有关中、苏两国某一历史时期粮食产量比较图。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两国农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B.“左”倾错误增长期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C.苏联的农业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D.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经济改革思想

21.(2018山东省七校联合体联考)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22.(2018广东省中山市模拟考)下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

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

C.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

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

23.(2018山东省七校联合体联考)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24.(2018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适应性考试

9、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通过分析上表中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官方公布的材料最为可信

B.折中相反观点可得出真相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C.回忆录年代久远没有价值

4、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什么?D.留意叙述背后的主观目的

12、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直径是1400000千米。25.(2018山东省威海市模拟考)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A.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B.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重工业贡献比重大

D.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5、在咀嚼米饭过程中,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了什么?

13、清洁的自来水被用来洗脸、刷牙、洗衣、拖地后就成了污水。

4、“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这句话是阿姆斯特朗说的。

2、你知道日食的形成过程吗?

2、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P29)

1.【解析】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C;选项A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其认识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B和D的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B、D不合题意要求。

【答案】C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经济政策。从题干的内容来看,主要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和1922年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这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农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B、D项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C。

【答案】C

3.【解析】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

【答案】C

4.【解析】表格显示二战后初期苏联对马歇尔计划受援国、苏联势力范围国以及美国进口都远远大于苏联出口的数量,说明苏联依靠对西方贸易恢复本国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显示1947年和1946年相比明显是出口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表格中贸易并不能体现出东西方分裂的格局的信息,故C项错误;表格显示美苏之间的贸易逐渐减少,但并不是趋于恶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2-1923年苏联正实施新经济政策,但却“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因此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列宁时期,故排除CD两项

【答案】B

6.【解析】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危机,在这段时期内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虽有下降,但是“严重阻碍”一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30-1932年贸易额很大不符,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说法不符史实,故C项错误。表格显随着苏联工业化推进,苏联对外贸易逐渐降低,苏联的工业化推进中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D

7.【解析】漫画表达的是美国起初认为苏联开展一五计划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后来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图中重工业建设),给美国以冲击(下图美国人的沮丧),B正确;漫画体现的是苏联经济建设成就,不是经济危机的体现,A错误;美苏经济领域对峙是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的对峙,C错误;漫画显示美国对苏联经济建设由不相信到震惊,没有体现学习,D错误。

【答案】B

8.【解析】根据“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俄国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文献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表的,故A正确;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没有引起政治危机,即“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排除B;CD不符合材料信息“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排除。

【答案】A

9.【解析】从材料中的“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东方专制制度方式”“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高度集权,与材料信息相符合,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体现出的“高度集权”“专制”无关,排除B、C、D项。

【答案】A

10.【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俄国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未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抛弃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才会出现在中“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而肯定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中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排除;D项发生斯大林时代,排除。

【答案】B

11.【解析】根据“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结合所学,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实行农业集体化,让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并不是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A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

【答案】B

12.【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57年赫鲁晓夫改革实行权力的下放,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利,其后1961年和1963年的改革又强调权力的集中统一,体现了其前后矛盾的一面,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不存在步子过大,A错误;C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D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答案】B

13.【解析】根据“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看出,材料表明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D正确;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止,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致富,B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D

14.【解析】材料显示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之时进口大量产品,吸收外国专家,体现出经济危机对于意识形态的淡化,C正确;A中依赖说法错误;B中转嫁危机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主导世界不符事实。

【答案】C

15.【解析】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显示轻工业增长率上升,重工业增长率下降,说明此时苏联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D正确;A中改变了说法错误;苏联属于社会主义,不受经济危机的冲击,B错误;此时没有意识到斯大林模式弊端,C错误。

【答案】D

16.【解析】根据材料中“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得出是企图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避免“对资本主义的恐惧”,故A项正确;租借、租让工业企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改革主要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不是加强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用市场管理经济的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A

17.【解析】“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重工业,D正确;社会主义国家不受经济危机影响,A错误;B和C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D

18.【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重工企业在完成国家相关指标后,可以自行制定相关指标,并分配利润,体现出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A项正确;仅仅从指标制定、利润分配方面很难体现出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而且,根据史实,苏联进行所有制改革应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下放管理权给加盟共和国的内容,故C项错误;仅仅由给予国企部分自主经营权无法体现用市场手段进行调节,而且该选项内容亦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A

19.【解析】根据“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农产品收购危机”,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出现的问题,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故B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922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取消,排除A;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答案】B

2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从材料图中的数据可知,中国的粮食产量基本上称持续上升到态势,中间1960年左右有短暂的起伏,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较快;而苏联粮食产量起伏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出现上述趋势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不同造成的。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

【答案】D

21.【解析】“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由此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A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比较快,但无法体现“顺利”故D项错误。

【答案】C

22.【解析】从材料反映的部长会议部级单位由削减到增加、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的撤销又恢复来看,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导致改革措施混乱、目标不明确,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计划体制没有改变,排除;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答案】A

23.【解析】“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由此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A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比较快,但无法体现“顺利”故D项错误。

【答案】C

24.【解析】从材料的内容来看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取决于叙述者的主观目的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分析叙述时一定要留意叙述背后的主观目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折中相反观点也不一定能得出真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回忆录年代久远也不一定没有价值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2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28年到1986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所占比例大,而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或停滞不前,故可知苏联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B项正确。根据图示可知1928年苏联的农业发展比工业好,A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工农业结构比例不协调最终影响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重工业贡献比重大,C项错误。从1928到1986年苏联经济发展有所增长,而不是逐渐趋于停滞,D项错误。

【答案】B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50564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02.html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