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的作用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7-03-31 14:32: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科技革命的作用及其意义

摘要: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飞跃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地位,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家们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因此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浪潮。

关键词:科技革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社会变革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de in Europe and the major capitalist countries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leap development, a doubling of manufactured goods.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working people in the exploitation status, purchasing power is low, the domestic market demand growth is slow, so that caused the crisis of overproduction, capitalists are eager to expand overseas markets. So the main capitalist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caused an unprecedented wave of colonial expansion.

KeyThe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eam age The age of electricity Social change

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建立了一个体制开放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府。新政府推出一系列法令政策,直接干预经济,促使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现代化环境的形成。同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的进程,产生了大批无产者。随着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这些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工业革命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1733年,机械工凯伊发明了飞梭;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1767年木匠海斯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69年瓦特试制成功单向蒸汽机;1782年造出双向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炼铁厂用它来开动鼓风机,为高炉提供风力,煤矿用它来排除矿井积水,纺织行业用它来作为动力。1785年用于棉纺厂,1793年用于毛纺厂,1789年用于织布厂。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革新交通工具,以便迅速运输它所生产的大量产品,供应大量的原料和燃料。1765年英国开始使用铁轨 1788年开始架设铁桥。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1年英国仿造成功,开始在内河和沿海使用。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于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

英国工业革命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它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后历时七八十年。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飞跃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地位,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家们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因此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浪潮。

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亚洲经济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是其掠夺的首要对象。到19世纪,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并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它还先后征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法国则把印度支那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最后于80年代占领印度支那。工业化加快了美国殖民扩张的步伐,首先是越过阿巴拉契仑山脉,向西扩张领土,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强占他们的家园。40年代,美国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吞并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拉丁美洲被美国资本视为扩张重点。

西方列强在大肆扩张殖民地的同时,还改变了对殖民地的掠夺方式。工业革命以前他们更多的是采取直接掠夺等方式,这些活动并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把殖民地当作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殖民地成了工业资本的剥削对象。他们为了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积极投资铺设铁路,修建港口,开发矿山,兴办种植园,建立加工工厂,殖民活动的范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使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使它们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马克思说: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一一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力呢?”高度概括了这次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工业中,建立了以棉纺织业占优势的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炼业的工业结构。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在棉纺织业中首先实现了机械化。纺织业中的机械化,必然引起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的发展。由于这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水平比较低,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且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由于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和铁路的大规模修建,冶金业也成了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这时,造船业也得到了发展。

种种“合力”的结果使英国在海外运输和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统计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在1820年占18%, 1850年则上升为21%。叫3这样促使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和金融、海运业中都处于垄断地位,并掌握了世界殖民地霸权,其他各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又落后于英国。因而,英国便成为“世界工厂”。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也在生产洋枪洋炮。创办轮船公司,建立海军舰队,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带入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管理经验等,但终因生产管理者与封建统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放开手脚,而最终使这场运动破了产。没有取得那种想象中的成功。相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四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战事的胜利。实践表明,我党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上述史实说明一个道理:一场革命的成功,根植于各方面的条件,以及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如此。而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以其雄厚的物质条件、政治上的有利政策、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作为支撑点,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当时的成就主要有爱迪生的电灯泡,卡尔奔驰的汽车、诺贝尔的炸药、西门子的发电机等。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科技的改革创新主要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断刺激工业发展。疯狂的殖民掠夺以及西方各国通过对本国的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次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首先,它推动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以钢为例;1870年,世界钢的产量为52万吨,1900年增加到2830万吨。世界工业生产指数1850年是91870年为201900年为59,前20年提高了1倍多,后30年增加了近2倍。世界贸易同样如此,1870年是45.5亿法郎,1900年为118.2亿法郎,提高1.6倍。

其次,它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产生冶金、铁路运输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但以轻纺工业为主。第二次科技革命诞生了电力工业(发电厂、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生产、输变电机和电览的生产等)、汽车工业、石油化工业、炸药等合成化工工业等新兴工业,它们的发展速度和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均超过传统轻工业。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发展方向从轻纺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为整个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工业革命实现了资本主义由手工工场到近代工厂制的转变,但大工业并未确立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19世纪70年代前,除英国以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仍然是农业占优势的国家。正是由于工业中产生结构的变化,并利用重工业的雄厚力量确立了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各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城市人口超过农业人口,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以完成。

再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引起了深刻的变革,科学化管理开始兴起。19世纪末美国的泰罗开始提倡对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发明了泰罗制。即:先对工人的操作进行科学分析,去掉不必要的动作,发现最佳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标准操作法,同时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定额。泰罗制以定额为标准选择合适的工人,教育培训后上岗,并通过超额有奖制度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对管理者则强调责任感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传统史学认为泰罗制是资本家的血汗制度,加强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是资本家提高利润的方法,这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泰罗制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现代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也可追溯于此。

生产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变化还体现在某些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采用了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最早出现标准化部件的是在美国内战时期,在枪支的设计和生产时,为了便于替代,不同类型枪支的有些零件采用相同标准。流水线最早出现在美国中西部的屠宰业。但是,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由于竞争加剧,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标准化和流水线进行生产。

再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产业需要大型生产设备和大规模生产,创立这类企业资本需求量大,靠个人积累获得资金,以及少数人合伙的传统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股份公司遂被广泛采用。在股份公司的形式下进行的联合和吞并活动,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更有需要、也有能力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组织、企业管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由此大幅度提高,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排挤中小企业,导致生产和销售的垄断。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对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适应。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逐渐发展成一种普遍现象。

第二次科技革命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革。正象前面所说,第二次科技革命加速了工业的进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在它的影响下,完成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伴随工业化而来的是城市化的发展。内燃机在农业机械中的使用,化肥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多余的劳动力转向工业,而当时的大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大都市的形成。如1850年,纽约人口69.6万人,伦敦268万人,莫斯科36.5万人,1900年分别上升为343.7万人,658万和100万人。在城市,人们也最早享受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电和白炽灯泡的发明,使人们摆脱了黑暗造成的困境,电车、地铁和汽车的使用,使人们的出行、远足更加方便和舒适,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的研制成功,减轻了人们,特别是妇女的繁重的家务劳动,留声机、电影、照箱机和无线电广播的使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使劳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问为17%,在19501972年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取了新技术,到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参考文献:

刘苏雨. 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世界格局变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 (06)

王守泉. 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舒晓昀. 投资、消费与英国工业革命[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5 (03)

罗文东.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J]. 江汉论坛. 2006 (07)

 侯建新.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J]. 世界历史. 2001(01)

管佩韦.  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03)

王民同.  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近代工业强国[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01)

宋淑君.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探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5)

赵秀玲,李春友.  英国工业革命世界影响启示录[J]. 发展论坛. 1999(07)

陶佃友.  英国工业革命起源之我见[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1987(04)

舒小昀.  英国工业革命前期的资本来源初探[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楚汉.  对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作用的再认识[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

王铭.  英国工业革命与世界工业霸权[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周呈芳.  论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01)

康桂英.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7)

邹冠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影响[J]. 龙岩师专学报. 2000(04)

张跃发.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的两次转换[J]. 世界历史. 1996(01)

王章辉.  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J]. 世界历史. 1994(05)

邢鸿飞.  再论第三次工业革命[J]. 世界科学. 2012(07)

许正.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J]. 商界(评论). 2012(09)

杰里米·里夫金,张体伟,孙豫宁.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J]. 学习月刊. 2012(23)

 杨豫.  英国工业革命与民众文化水平[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朱文富.  “日不落帝国”的衰微与高等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0(04)

()保尔·芒图(PaulMantoux),杨人〓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 商务印书馆, 1983

郭爱民.  英国农业革命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J]. 中国农史. 2005(02)

]Jan Vries.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 199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47375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5.html

《科技革命的作用及其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