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鲁恭为中牟令》阅读练习及答案汇总共28页

发布时间:2019-12-16 15:51: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曹刿论战》《鲁恭为中牟令》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2)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 C )

A.必以分人 B.必以情 C.所以来者 D.以状白安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B )

A.又何间焉(参与) B.小大之狱(监狱)

C.随恭行阡陌(田间小路) D.久留徒扰贤者耳(白白地)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 D )

A.齐师/伐我 B.肉食者/

C.儿/何不捕之 D.欲/察君之政绩也

1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D )

A.【甲】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B.【乙】文刻画鲁恭人物形象时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如“久留徒扰贤者耳”。

C.【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乙】文“重德化,不任刑罚”体现了执政者注重德治。

D.【甲】【乙】两文文字简练,善于通过生动的语言抒发作者的个人观点。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

()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跟随您一同去。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2)

袁安听说这件事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视察。

《曹刿论战》《鲁恭为中牟令》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9-07-11 出处:2019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

【古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又何间焉 2)阡陌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分)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2分)

1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2分)

《曹刿论战》《鲁恭为中牟令》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

【分析】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又为什么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阡陌,田间小路。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字词: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句意:(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重点字词:闻,听说;疑,怀疑;使,派遣;视,查看,观察;阴,暗地里。句意: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其实就是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由甲文中“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由乙文中“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重德化,不任刑罚。

答案:

1)①参与②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题)

(二)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 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 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 其真不知马也

BA中“C ”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D(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写)

16.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曹刿论战》练习

【核心素养一练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焉( 望其旗 小惠未

下视其 逐齐师( 肉食者

牺牲玉 肉食者 战,勇气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也( )(

4)小大之不能 )( )(

3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 2)民弗也(

彼竭我盈,克之( 战则请

3)曹刿见( 4)又何焉(

战则从( 力拉崩倒之声(

5乡人曰( 6)肉食者谋

公问故( 公与乘(

旗靡( 登轼而望

4.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也(

2)公将之(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 古义:( )今义:(

6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而衰 古义:( )今义:(

8)又何 古义:( )今义:(

9)必以 古义:( )今义:(

6.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核心素养二练习:思维发展与提升】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2.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5.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6.“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7.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两次“未可”、“可以”,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

8.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核心素养三练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1.本文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其作用是什么?

2.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3.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如、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6.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50

【核心素养四练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2019衡阳卷)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何 ②中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 引凄异

C. ①战则 ②俟其欣悦,则又

D. 逐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肉食者谋 ②莲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一战 君之力

C. ①战长勺 ②所患有甚死者

D. ①登轼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15.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2017年常州卷)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

3夙夜筹谋:

4)楚使城:

5)乃自刎以死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3.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4.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三、(2017大连卷)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入见

2)民弗

3)忠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二)

田饶谓鲁哀公曰:“臣将去君而鸿鹄举①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②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③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夫鸿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鸿鹄举矣。”

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燕立以为相。

(节选自《新序杂事》)

【注】①举:飞去。②傅距:傅,附着;距,雄鸡脚掌后面像脚趾一样突起的部分。③瀹(yuè):煮。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田饶鲁哀公曰 故外户而不闭,是大同(《大道之行也》)

B.守夜不失时, 然(《隆中对》)

C.吾子之言 诗四句(《伤仲永》)

D.臣闻食食者不毁其器 真不知马也(《马说》)[来源:##]

5.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遂去之燕。

7.田饶给鲁哀公讲鸡和鸿鹄的故事,目的是表达 的想法。

四、(2017重庆A卷)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何   ②小惠未      

③小大之     ④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专题10 《曹刿论战》练习

【核心素养一练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焉( 望其旗 小惠未

下视其 逐齐师( 肉食者

牺牲玉 肉食者 战,勇气也(

【答案】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也( )(

4)小大之不能 )( )(

【答案】(1)军队 讨伐,攻打 2大败 3)不 虚报夸大 4)诉讼案件 即使 明察

3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 2)民弗也(

彼竭我盈,克之( 战则请

3)曹刿见( 4)又何焉(

战则从( 力拉崩倒之声(

5乡人曰( 6)肉食者谋

公问故( 公与乘(

旗靡( 登轼而望

【答案】(1)原因,缘故 所以 2)服从,听从 跟从,跟随 3)请求 请允许我 4)参与 夹杂(5)他的 他,指曹刿 他们,指齐军(6)这件事 代曹刿 代齐军

4.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也(

2)公将之(

【答案】(1)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 古义:( )今义:(

6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而衰 古义:( )今义:(

8)又何 古义:( )今义:(

9)必以 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6.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核心素养二练习:思维发展与提升】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案】(1)交代战争时间。 (2)作战双方齐鲁两国。 (3)战争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百姓对这场战争的冷漠, 民不愿与官谋划,以及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4.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答案】(1)“鄙”的特点。

(2)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神灵上,而不知道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5.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曹刿请见的原因,写出肉食者”鄙”的特点。

(2)本文线索,为下文写鲁庄公张本,衬托曹刿的远谋。

6.“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答案】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不懂得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7.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两次“未可”、“可以”,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面对强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善于把握时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8.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案】(1)鲁庄公的“鄙” 表现: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而把战争寄托在大臣和神的保佑上;战中急躁冒进,不懂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不知道战争取胜原因。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启发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说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战中面对强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把握战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战后能深刻分析取胜原因,说明他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核心素养三练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1.本文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在战前、战中、战后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军事上具有卓越才能。

2.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答案】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一定会取胜,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勇气更为重要。

3.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如、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战前鲁国有取信于民先决条件作为保证,战斗中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2)面对大事或者发生变故的时候要学习曹刿的从容镇定。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答案】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能虚心纳谏,用人不疑,听从指挥,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把握战机,战后总结取胜原因。

6.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没有矛盾,孟子主张“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的观念,而战争中的“人和”就是其观点的集中体现。曹 “取信于民”也是主张重民意,所以两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50

【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获胜的根本,获得人民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注意观察天象,并善于分析敌情,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取得胜利。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核心素养四练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2019衡阳卷)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何 ②中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 引凄异

C. ①战则 ②俟其欣悦,则又

D. 逐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肉食者谋 ②莲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一战 君之力

C. ①战长勺 ②所患有甚死者

D. ①登轼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15.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1.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参与/夹杂;B. 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D.所以/所以。故选D

2.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凭借;C./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B

3. 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2)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

2)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尽。

4. B

【解析】B项有误。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5.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晾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

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他们)设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2017年常州卷)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

3夙夜筹谋:

4)楚使城:

5)乃自刎以死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3.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4.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答案】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军队溃败。(3)日夜。(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5)为国而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后三题是课外内容。“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

2.(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1)连猜带蒙,力争读懂;(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

3.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4A

【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三、(2017大连卷)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入见

2)民弗

3)忠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1.(1)于是、就 2)顺从、听从 3)类

【解析】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注意“乃”为常见多义词,要结合句意来进行辨别。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信达雅”,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狱”“虽”“以”“情”,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3.1)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2)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一考点几乎是每一个出题者都回避不了的。《曹刿论战》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二)

田饶谓鲁哀公曰:“臣将去君而鸿鹄举①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②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③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夫鸿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鸿鹄举矣。”

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燕立以为相。

(节选自《新序杂事》)

【注】①举:飞去。②傅距:傅,附着;距,雄鸡脚掌后面像脚趾一样突起的部分。③瀹(yuè):煮。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田饶鲁哀公曰 故外户而不闭,是大同(《大道之行也》)

B.守夜不失时, 然(《隆中对》)

C.吾子之言 诗四句(《伤仲永》)

D.臣闻食食者不毁其器 真不知马也(《马说》)[来源:##]

5.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遂去之燕。

7.田饶给鲁哀公讲鸡和鸿鹄的故事,目的是表达 的想法。

【答案】4.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善于积累总结这些特殊词语的解释和用法。A---/是,叫作;B 诚实,不欺骗/果真,的确;C 过错/到;D 代词:它的,它们的(我听说吃食物的人不损毁盛食物的器具)。/〈副〉也许;大概。C都是动词,写。答案为C

5.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

【解析】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分四层:①鸡虽然有这五种好表现 大王还说煮了它来吃 ③为什么?④因为

它来的地方近呀。依次断句为: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

6.田饶于是离开鲁国前往燕国。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遂”,于是,就;“去”,离开;“之”,到。补充省略成分:田饶。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7.希望鲁哀公能重用贤士

【解析】阅读全文,了解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再理解每一情节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情感,简要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伊尹离开夏(国)进入了殷(朝),田饶离开鲁过到了燕国。介子推离开晋国进了山里,田饶为鲁哀公办事却不被发现(重用)。(田饶)对鲁哀公说:“臣(我)要离开国君(您)了,(我这只)黄鹄要飞了!”

鲁哀公说:“为什么呢?”(田饶)说:“您都没有看到鸡吗?头戴冠(帽子)的是有文彩(文人)的人,

脚上有利爪的是孔武的,敌人在面前而敢于斗的是勇敢的,得到食物呼唤(来吃的)的是仁义的;守夜(打

更的)而准时报时的是有信用的。鸡虽然有这5种品德,您还是每天都杀他们吃他们是为何呢?那是因为

它们总是离你很近(得到的容易)。而黄鹄逸飞就是千里,停在你的园林水池边,吃你的鱼鳖,啄你的黍

粱,(它们,指黄鹄)没有这五德,比他们更宝贵的是什么呢?(有什么比它们-黄鹄更宝贵的呢?)因为

它们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臣(我)要离开国君(您)了,(我这只)黄鹄要飞了!

哀公说:“停!让我写下你说的话.”田饶说:“我听说吃了食物的人,不会毁坏食物的容器;在树下庇荫的人,不会折断树的枝条.有学士不用,还写下他的话干什么呢?”于是离去前往燕国了,燕国委任他当宰相.经过三年,燕国国家政局太平,国内没有盗贼.哀公听说后,(只有)惋惜叹气。

四、(2017重庆A卷)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何   ②小惠未      

③小大之     ④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答案】1.参与 通“遍”,遍及、普遍 案件 战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

③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古今异义词,案件。

④句意为: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克:战胜。

2.①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句意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第二句话,注意“鼓”,词类活用,击鼓;“再”,第二次;“竭”,枯竭。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阅读全文内容可知,D项不正确,在曹刿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探究结果,分析原因即可。课文中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

《曹刿论战》《鲁恭为中牟令》

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2)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 C )

A.必以分人 B.必以情 C.所以来者 D.以状白安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B )

A.又何间焉(参与) B.小大之狱(监狱)

C.随恭行阡陌(田间小路) D.久留徒扰贤者耳(白白地)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 D )

A.齐师/伐我 B.肉食者/

C.儿/何不捕之 D.欲/察君之政绩也

1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D )

A.【甲】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B.【乙】文刻画鲁恭人物形象时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如“久留徒扰贤者耳”。

C.【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乙】文“重德化,不任刑罚”体现了执政者注重德治。

D.【甲】【乙】两文文字简练,善于通过生动的语言抒发作者的个人观点。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

()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跟随您一同去。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2)

袁安听说这件事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视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7fc746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4c.html

《《曹刿论战》《鲁恭为中牟令》阅读练习及答案汇总共28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