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男女平等

发布时间:2014-01-05 01:01: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媒体与男女平等

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计算及资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所以,按照这种定义,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涵盖所有人的,即包括了男性和女性,但在新媒体这类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互联网是新媒体的核心组成部分。2012年5月3日,上海“新媒体与性别文化论坛”上,与会者指出,从部分网站的性别议题观测报告来看,以男性为主角的报道更多(比如凤凰网里,以男性为主角的文章占总数的30%以上,以女性为主角的文章不到15%),引用的男性的话语占更大分量,男性言语、行为的权威性更强,对女性的外表关注更多。这些都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关乎性别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新媒体领域,它们是历史长河长期性别歧视遗留的表现。

当类人猿进化成人类的初始阶段,由于满足人类生存的食物等等条件比较低,容易实现,因而男女性的劳动基本是同等数量的,因此那时并没有什么男女不平等之说。真正诞生这种观念应该是男女性分工后,诸如打猎、筑楼等活动只有相对身强体壮的男性可以做,女性则负责织衣、做饭等,由于男性付出的劳动相对于女性多,男性不由自主的认为自己是主导力量,女性也不得不承认男性是主导力量。性别歧视也就由此诞生。这是我认为的造成男女不平等观念的历史原因,也就是在新媒体中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根源。

其实造成新媒体男女不平等还有一个现象和原因,那就是性别扮演,这个是新媒体独有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自己固定不变的性别,但是在网络世界中,所谓人身是虚拟的,性别是扮演的,一个网民在网络世界中的性别可以任意修改。修改性别的原因成百上千,但总之,男扮女的比重比女扮男的比重要大。由此看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在传媒界有句出名的话:If you are not a hit,you are dead.新媒体正是靠这句话的精髓走进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不能解决性别偏袒的难题,它终究逃不出俗套。

首先,新媒体本身作为一种媒介,它便可以拥有引导舆论价值导向的能力,进而对男女平等进行倡导。在互联网上,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信息被创造、传播,其中视频占有很大的一块。互联网赋予了视频一个广阔的平台。视频不同于刻板的文章,更加直接,力度更大,更吸引网友。尤其是微博出现之后,微电影应运而生,因为适应了人们如今生活工作繁忙的现况,满足了人们对节省时间、更愿意接受零散信息的需求,而更受欢迎。创意短片《男女平等》、由“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短片《无处的男孩》,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尤其是《无处的男孩》,这部片子表现了,尽管如今女性思维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还是有很多相关数据表明,人类在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上,仍然有太多需要完成。

其次,新媒体需要有明确的规范,最好是具备法律效益的规范。以微博为例,微博虽然能起到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但是因为信息量巨大,所以虚假、垃圾信息量也很大,其中用户性别颠倒的现象也不少。这首先需要新媒体运营者自身的规范,微博如今作为一种最大的公众信息平台,他自身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不是时刻都盯着自己的营收。并且,如果违背价值观导向的信息越多,微博的公众微信度就会越来越弱,最后受伤的也包括微博自己。所以首先运营商自己要积极规范自身,更严格核对头像,更机警打击虚假注册的用户,控制性别歧视的新鲜事等等。

运营商自身是一回事,而立法才是最行之有效的举措。我国如今对于互联网的法律条文很混乱,也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的法律,所以管理起来难度巨大。但若真正建立起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并且贯彻落实,对于在新媒体这方面解决男女不平等的效果将会异常显著。

虽然如今中国新媒体发展还不成熟,男女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但近些年来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常常诟病中国的互联网机制及人权问题。但是,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媒介真正发展才只有60年的时间,更不用说新媒体。美国的人权问题也已经试图解决几百年了,也还没有着落,看看华尔街事件便知。所以,再给中国两百年的时间,那时候更新的新媒体、以及各个领域的性别歧视问题,一定是另一番更好的景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47984b7cc22bcd126ff0cce.html

《新媒体与男女平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