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

发布时间:2014-06-14 14:01: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试论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
作者:马英莉
来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04

        摘要: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创造。政治协商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历程;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4-0011-0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以合作和协商为基点而不是以竞争为基点的政党政治。这一制度一经产生,就表现出巨大的制度张力,把中国式的民主按自身逻辑运转起来。这一政党制度的生成和演变过程,是中国政治发展历史逻辑所催生和决定的。中国政治协商的构想缘起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政党协商关系,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现代社会这一政治生态环境中民主政治成长的生态特征。

        一、政治协商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关于正确处理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目标,不仅需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且需要一切同盟者的支持和参与。18691129日,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明确提出和使用了统一战线一词,指出:在英国工人阶级对爱尔兰的政策还没有和统治阶级的政策一刀两断以前……英国人民就还得受统治阶级的摆布,因为他们必然要和统治阶级结成反对爱尔兰的统一战线。嘲虽然马克思在此使用统一战线一词并不是指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而是指在民族问题上英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但是统一战线一词的提出和使用,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初期就提出了含有统一战线之基本内涵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成功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够孤立地奋斗,而需要同其他一切进步的阶级或阶层团结和合作。列宁在总结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历史经验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中指出:无产阶级决不应该把其他阶级和政党看作反动的一帮,恰巧相反,它应该参加整个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支持进步阶级和进步政党去反对反动阶级和反动政党,应该支持一切反对现存制度的革命运动,应该成为一切被压迫的民族或种族的保护者。列宁在实践中尽力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同盟者。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还试图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由于缺乏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一合作不到一年即宣告失败,苏共由此实行一党制和以苏维埃为实现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6eea8084254b35eefd34b4.html

《试论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