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的心理及其调控

发布时间:2019-12-12 04:0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育评价的心理及其调控

教育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这种心理活动过程中,参评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心理状态不同,会对同一教育现象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因此,有效地调适评价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于保证评价活动有效的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教育评价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效果:一种中积极的有助于评价活动正常开展的正面效果,即正效应;另一种中干扰和影响评价活动正常进行的消极效果,即负效应。心理调控的目的就是强化积极的心理效应,抑制和转化消极的心理效应,使之成为积极的心理效应,以促进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评价者的心理与调控

(一)评价者的心理现象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评价者的心理现象,常见的主要有下列几种:

1 顺序位置效应

所谓顺序位置效应是指评价对象进入评价者知觉领域的先后顺序影响整体印象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一现象有的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其效应意义是指最先和最后进入评价者知觉领域的评价对象的印象对于总体印象的形成有较大的决定力。顺序效应有两种形式:

先严心理。其表现是,开始评价时掌握标准偏严,致使评价结果偏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评价刚开始时,评价者对评价标准还不熟悉,严格掌握评价标准的要求还牢牢印在脑中,认为要搞好评价工作,就要严格的掌握评价标准,甚至抱着宁严勿宽的思想进行评价工作,自然掌握标准就会偏严。

先宽心理。其表现是,与先严心理的表现相反,开始评价时,掌握标准偏低,评出的结果偏所谓高。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刚开始评价时,评价者对评价标准还不熟悉,害怕标准掌握严了,评价结果低了,评价对象不接受,抱着试试看,别自找麻烦的思想进行评价,自然就会降低要求。

2、参照效应

参照效应是指某些评价对象的形象影响着对另一些评价对象的印象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顺序干扰。其效应是指在某个较高形象的参照下,其它评价对象便有黯然失色之感;相反,在某个较低形象的参照下,会反衬其它评价对象熠熠生辉。如评定答卷时,对各种解答第一次出现,一般体验为新颖有创见,而后出现的解答与第一次相当,甚至稍有高明之处的,也会产生雷同没有创新之感。结果评分或评语时便有高低或褒贬之别。

宏观的教育评价也是如此。学校之间也可能发生这种参照效应。其心理机制正如喝了蜂蜜再喝白开水,便觉得白开水有苦涩味道一样。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对评价对象的整体印象影响到对该对象的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效应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1)遮掩性。即对评价对象某一方面有非常清晰明显的知觉和印象,则可能掩盖对其它要素的知觉,妨碍对其全面的了解。从而产生以整体印象代替局部了解,以表面知觉代替深入了解和分析的现象。比如我们评价教师时,一听说这位教师是优秀教师,就会认为他的一切方面都很好,即使在评价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会采取宽容态度,反之亦然。

2)弥散性。即整体印象或突出知觉的要素特征会扩散到相关与不相关的要素的知觉上,或者赋予类似现象,甚至会无端地被赋予类似的特征。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这种心理现象。

4、类群效应

它是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影响评价客观性的一种现象。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同行、同类、同专业、同地区等群属关系,甚至有亲、疏、利、害关系。这些复杂关系可能造成对亲者宽,对疏者严的现象,或因避嫌而严亲宽疏,对比自己强的可能因嫉妒而有意压低其评价结果,对比自己弱的可能产生同情心而有意的降低要求。类群心理如果严重失控,可能性造成评价活动走样,评价结论变质。

(二)评价者的心理调控

狭义的心理调控,只是指某些特定的心理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这种调控主要是指评价中调控的技术性措施。事实上,评价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等纯心理因素所致,而是与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世界观、方法论、能力素质、知识经验有密切联系。因此,心理调控不仅要有技术性措施市政控,而且要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和技术培训,所以,本文所讲的调控是广义的。那么,评价者心理的调控有哪些呢?

1 通过提高评价人员的素质进行调控。

1)组织评价人员时,首先要根据评价任务,挑选适合条件的人承担评价任务。他们应懂得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技术。

2)通过培训和评价实践,提高评价人员的素质。必须对评价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并在评价实践中不断提高全体参评人员的教育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技术水平,逐步树立评价意识,提高评价人员的素质。

2 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以调控。

建立和健全评价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范化的评价程序,一切按制度办事,对于违犯评价纪律者,要严肃处理,这也是防止不良心理现象干扰评价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3 通过心理换位使评价者自觉进行调控。

在评价过程中,应提倡评价者扮演两种角色,既扮演评价者,又扮演评价对象,方能够设身处地的思考评价问题,把评价者个人对评价对象的亲、疏、好、恶抛在一边,从而正确地实施评价。

二、评价对象的心理及其调控

(一)中小学教育评价实践中评价对象的几种心态:

1、自我认可疑惧心理

自我评价是他人评价的基础。被评单位或个人在接受他评之前,一般来说都必须做好自我评价。其评价意义有二:一是自我认识,二是作为他人评价的基础。自我评价的这种性质和目的,便使得自评者必然产生一种疑惧心理——怀疑自评与将来的他评是否相符。因为他评的权威性与社会性,使得自评与他评结果矛盾时,自评总是处在被否定的地位。尤其是当自评过高被否定时,就有自我吹嘘盲目自满缺乏自知之明的嫌疑,而这又是一个涉及道德、风格、人格的问题。因此,自评疑惧心理是这一阶段多数自评者必然要发生的心理现象。

2、应付心理

这是被评者在评价过程中的一种消极心理行为。其表现多种多样:如自我评价马虎草率,图形式走过场;评价动员不力,敷衍了事;提供材料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人员滥竽充数;对评价者所提要求,推三诿四,拖拉搪塞,等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评价过程受到障碍,活动受到限制;容易引起评价者情绪不满,评价耗于扯皮、争吵之中;也可迫使评价者进入疲劳烦燥状态,从而走上草草率率收场之路。

3 自卫心理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生活中处理自己与现实的关系的心理行为方式有两种,一为适应,一为防卫。自卫在生理心理上,在社会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缓冲挫折引起的焦虑情绪,避免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但是,在本来应该适应的评价领域采取防卫方式,虽然可以理解,却对评价具有消极影响。如对评价采取消极防守,回避旁观,甚制造假象,掩盖缺点等,都不利于评价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评价对象的心理调控

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发生的心理行为是由对评价的认识和评价活动引起的,其心理内容集中地表现为怎样对待评价的问题。因此,评价对象心理的调控,主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控制评价的方式与活动。

1 提高对评价的认识

首先,搞好评价动员。评价动员应开诚布公地宣讲评价的目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使参评人员认识到评价对他们的利益,是一种肯定人的价值和工作价值的重要手段。

其次,征求群众对评价方案的意见,吸收合理的建议;组织指导自我评价,推行评价结果与本人见面,打破评价的神秘主义。

第三,讲明评价的计划和日程安排,使参评人员心中有数,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

第四,建立和健全主人供职机构,明示评价规律,把自我评价与接待配合他人评价的态度、工作作为有关考核内容之一。

第五,参评单位的领导、骨干要表率垂范。

2 结果反馈方式要灵活多样

评价对象心理的调控要注意反馈结果的方式方法,以避免评价对象感到挫折,产生焦虑,引起心理冲突。为此,我们不妨考虑以下的方式方法:反馈的态度要平等相待;启发式反馈要求启发其自我客观认识,达到自知之明;讨论式反馈方式可以转移过分关心分数的注意力;模糊反馈要求不讲优缺点,只作一分为二的定性解释,或者只告诉等级、或相对等级分数的百分比;反馈范围应有尽有适当限制,如个别方式,回避他人,以妨扩散否定性评价结果;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需要和敏感因素采取不同方式,如年长者不在乎素质评价,可直接反馈,而青年人敏感于素质,则需曲线反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1b9b265901020207409cd8.html

《教育评价的心理及其调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