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叙事手法赏析

发布时间:2011-04-22 21:23: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罗生门》叙事手法赏析

看完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感觉这部在1950年拍摄的黑白电影质朴璞真,却甚至比之现在的票房大片更具表现力。

《罗生门》讲述了一场在古代日本的谋杀案。某日一对夫妇经过一个丛林,强盗见到美貌的妇人生了歹念,就绑了妇人的丈夫,强奸了她,妇人的丈夫最后也死了。然而关于事件的真相,四个当事人,强盗,夫妇两人,路过的樵夫却对事件的描述很不一样。

电影的开头映在一场大雨中,僧人樵夫和杂役在罗生门下避雨。僧人和樵夫的表情呆滞茫然而阴晦,像丢了魂一样。樵夫和僧人在念叨着,“想不明白”“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奇怪的事”“骇人听闻”。就这样,影片在开始就渲染了一种诡秘的气氛,引起观者对僧人和樵夫所听闻的事情的巨大好奇。然后在樵夫忍不住像杂役的倾吐叙述中,镜头为我们倒回去那在署堂上的杀人案审理现场。

整个电影富有层次,主要有三个场景,一个是大雨中的罗生门,一个是审理案件的署堂,一个是案发地点丛林。叙述的线索两条,一是有僧人杂役樵夫的议论,二当事人对事件的复述。在影片叙事过程中,细节和心理刻画十分到位,音乐和背景的强调,镜头的转换步步引人入胜。同时,电影对光影的掌控布置也相当精巧,例如对层层树叶中投射下来的阳光和天空的拍摄,这是一种无声的电影语言,使影片更富艺术感染力。

整场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倒回到当事人描绘的情景中,其中夹杂着僧人,樵夫和杂役对事件的评论。电影运用了重复性叙事的手法。影片中的当事人男人,女人,强盗和樵夫对同一件事进行叙述,内容却大相径庭,听到越多人的叙述我们越觉得疑惑,究竟是谁在说谎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被灵媒召回的男人已经死了,不是说死人说的话最真实吗,可是路过的樵夫与事件也没有什么过深的纠葛那又何必说谎,被抓的强盗洒脱不羁又必死无疑似乎也不需说谎,那女人也许就是害死她丈夫的间接凶手也许还可能编出谎言。这种手法往往表现在侦探片的叙述中。同一个事情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必定至少有三个人在说谎甚至全部都在说谎,影片却没有为我们作哪怕一点的分析,只是客观地为我们呈现四个叙述者叙述的主观场景。即使在最后也没有为我们揭开谜底,只为我们留下悬念和深思。

所有这三个人叙事的共同之处在于讲故事的人要抬高自己形象的迫切愿望,每一个受害者都迫切要将自己表现为属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阶层的必备美德的缩图。丈夫和妻子都是正面描述了自己如何对强盗的攻击这一灾难作出反应。例如,妻子描述受到侮辱后面对强盗一次次的求婚乃至要挟仍然没有背叛自己的丈夫,而且考虑到自己的丈夫由于她遭人强奸而受到羞辱,藉此表现自己是一个忠诚的妻子。她的丈夫则把自己描绘成作为一个武士所必须表现出来的荣誉和行为举止的楷模,而且选择了剖腹自杀这种光荣的死法。同样,那强盗也为自己渲染上浪漫的,英勇的色彩。他虽然现实中承认了自己强奸妇人的下流行为,不过那是因为他对妇人像仙女一样的美貌和勇敢的品质的欣赏。他和妇人丈夫大战了几十个回合继而获胜表现了他的英勇。甚至那樵夫也参与了这一办法。他也间接地通过贬低其他人的地位来抬高自己的形象。按他的说法,那妻子是狡猾的,而两个男人都是欺侮女人的懦夫。

而对于罗生门前的三个人,我认为他们代表了这世间为人处世的三类人。杂役代表的正是对这个世间的丑恶已经见怪不怪,为了生存随波逐流,而且心里不存在罪恶感的人;僧人代表的是这世间少数还相信真善美的人,他们心中有某种坚定的信念;而樵夫则代表了那种还在善恶之间徘徊的人,做了恶事他们会有罪恶感,但往往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僧人言语中表示着对人性的质问,对丑恶世界的痛心,以及对信念的迷茫。1950年,人类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整个日本乃至世界都弥漫着对客观世界的失望,对人性的探寻,迷茫无措。影片最后樵夫带走并抚养被遗弃的小孩,僧人说: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黑泽明告诉我们,人,还是可信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18b713f18583d049645934.html

《罗生门叙事手法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