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第二学期北京四中初三年级语文四月份统测试卷

发布时间:2012-06-04 20:29: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1-2012第二学期北京四中初三年级语文四月份统测试卷
初三语文备课组 责编:王书萍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临(bīn)    zǎi)    自荐(suí
  B.修qì)    防(tī)     妄自薄(fěi
  C.愚mèi)    梁(jǐ)     无消息(yǎo
  D空(lóu)    suǐ)    心如意(chèn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仔细一端祥,原来丹丹掺扶起来的这位跌倒的老奶奶,竟然是自己小学的老校长。
  B.伟清老师争辩道,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膜,通过巧妙的沟通一定能消除。
  C.面对大家的非议和讽刺,可勇没有驳斥,而是以豁达的胸怀来包容
  D.俊波的偶像是那些既能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又能勇敢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家们。

  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阳阳抱怨说,夏老师真偏心,总是表扬正正而不表扬我,真是厚此薄彼
  B. 威威说话总是能抓住事情的核心,直击要害,真是言简意赅啊。
  C.孙小宇的歌声非常美妙,每个音符都能让人得到浓烈的艺术享受,能让每个听到的人都叹为观止
  D. 霞霞一边唱歌,一边干活,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练习了演唱技巧,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民富又没交作业!”颖颖气愤地说:“姚老师,您一定要管管他啊!”
  B.凡属我校学生,不分性别、年龄、国籍、民族、种族、宗教信仰,都有参加学生会的权利;但是依照校规被记大过处分的学生除外。
  C.伟伟的书法,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D.你觉得云波会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5.结合语境,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它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_________________,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_________________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A. ①激动地流淌了起来   ②轻声地
  B. ①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②低低地
  C.①激动地流淌了起来   ②低低地
  D. ①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②轻声地

  6.对下列在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灿烂的人生从不缺少辉煌,它缺少的是当你失去后才懂得的珍惜,它缺少的是当你失败后才明白的坚持。
  ②人生的道路上不会完美,就好比广阔无垠的大海一样,平静的海平面上总会在你不经意间骤然翻起汹涌的浪花,蔚蓝的天空中总会难免飘过一朵淡淡的白云,但是,只要你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你一定会用你强有力的双脚走过那坎坷的山路,翻过那难以逾越的洪峰,③最终看到那人人期盼的成功向你展露笑颜。
  ④不要让你的人生如那断了线的风筝,随风任意的放纵飘荡,因为那样最终只能一落千丈!所以请紧握你人生中的那根风筝线,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阻碍,都要坚持!
  A.①句中连用三个“缺少”的排比句式,写出了灿烂的人生需要经历失去和失败后才能懂得珍惜和坚持的道理。
  B.②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人生道路不会完美比作大海,形象地写出了人生总难免会遇到挫折。
  C.③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成功的期盼之情。
  D.④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放纵自己,人生只会失败的道理。


  二、填空。(共8分)
  7. 默写(5分)
  (1_________________,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3)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_,便得一山。(陶渊明《桃花源记》)
  (5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

  8.名著阅读(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经典语句选自《_________________》一书,这本书是_________________经典之一,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人。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为了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相关调查。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9.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统筹城乡教育”的原因。(4分)
  【材料一】
  目前我国的城乡教育差别很大。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相比于城市的办学条件,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都达不到要求,甚至有些学校的孩子只能露天上课。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有限的优质师资被不恰当地过度集中在城市,致使城乡之间的优质师资配置呈现出巨大的失衡。
  【材料二】
  城市基础教育单独面向城市居民,这种人为的行政分割的封闭式教育,极不利于城市青少年适应现代多元开放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已经自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要想办法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10.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进行了现场采访。下面是对村长、失学农民工子弟和农村教师的采访记录。请你根据他们的记录,分析他们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6分)
  村长: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我们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可是我们却是一个贫困村,根本没钱办教育。
  失学农民工子弟:因为我们没有城市户口,属于外来民工子女,所以城里学校不让我们上,我是多么想上这样的学校啊。
  农村教师:我们的学生大多家境贫寒,家庭收入仅够糊口,很多孩子都因为付不起书本杂费,而决定辍学。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3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红词的意思。(2分)
  (1)弗敢专      专:    
  (2)彼竭我      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可以一战。     翻译:
  (2)公与之乘。     翻译:

  1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追击时机的?(用原文回答)(2分)



  五、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小耗子,上灯台》,完成14—16题。(共15分)
                   小耗子,上灯台
                     梁从诫
  (1)回忆起来,我自己对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的欣赏,竟始自幼年时我那不识字的保姆教我的北京“土”儿歌。什么“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叽呱叽呱叫奶奶……”,什么“上轱辘台,下轱辘台,张家妈妈倒茶来,茶也香,酒也香,十八个骆驼驮衣裳”,还有“槐,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姑娘都来了,就是俺们家姑娘还不来……”等等,至今我还能倒背如流,而且还传给了我的女儿。如果说幼儿也会被语言的魅力征服的话,我在近七十年前就被这些数百年传唱于民间,而今却几乎失传了的民谣对事物传神的描述以及它们的韵律,特别是其幽默感征服了。
  (2)稍长大一些,启蒙我欣赏中国文字的老师,是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母亲。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母亲怎样把《战国策》中“唐雎不辱使命”一篇教给我和姐姐。当时抗战刚刚开始,我们一家逃难到昆明,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住在城郊一座尼姑庵破败的厢房里。我刚上小学二年级,识字不多。母亲是通过朗读来教的。首先是她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感染了我们。有过演员经历的她,几乎是边读边演,声音抑扬顿挫。当她读到唐雎正告秦王“‘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时,那激越昂扬的声调,和随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时的声调和表情,至今不忘。我为那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震动。这大概是我学习欣赏古文的开端。
  (3)此后,我们家又迁到了四川宜宾一个更偏僻的小镇——李庄。父亲开始教我背唐诗和《左传》。我不是个勤奋的孩子,背诵的功夫不深,但居然也常读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当年父亲体会最深的某些李杜的诗句,正好与我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吻合——战时后方生活的艰辛和对胜利返乡的渴望。“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可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些名句对于我,已不是遥远的古诗文,而也表达了战争时期我自己的全部情感。它们使我从小就开始感受古人在国难期间的那种忧患意识,并在我心底植下了对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永不磨灭的爱。
  (4)小学时代,我的乐趣在读各种课外书——《西游记》《水浒》《说岳传》,老舍的《小城的生日》、张天翼的《秃秃大王》,等等。战时后方很难得到适合儿童读的书,我当时是抓到什么读什么。但不爱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更是瞄都不瞄。同时,父亲也给姐姐和我买了许多当时能得到的英美文学经典的中译本,如《鲁滨逊漂流记》《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金银岛》《罗宾汉》《萨克逊劫后英雄略》(今译《艾凡荷》)《人猿泰山》,等等,母亲甚至要我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其中我最不喜欢的大概是《木偶奇遇记》,整篇都是教训小孩要孝敬父母的说教。现在想来,实际上这些书不仅是我文学启蒙的课本,也是我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启蒙课本。我对美、丑,善、恶,诚实、虚伪,高尚、猥琐,君子、市侩等等的判断标准,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奠下基础的。记得当年最喜欢《西游记》里孙猴子和妖怪比挖心的故事:孙猴子呼啦啦地挖出一堆心来,八戒在旁边说风凉话:好一个多心的猴子!大圣问妖怪:你要什么心?妖怪说,要你的黑心!大圣翻来翻去,什么忌妒心、贪婪心、好胜心、虚荣心……都有,唯独没有黑心!这个故事的寓意,我从小学四年级直记到七十岁的今天。
  (5)妈妈试图用写日记来培养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我小时候一大“苦难”:因为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尽力逃避这门功课。等妈妈喊一声:“小弟,让我看看你的日记”时,常常只得临时补记上三五天,其结果,每篇都是“早上我起来了,就去刷牙了,后来就吃早饭了,吃完就去上学了……”这种“作品”在妈妈那里会遭到什么样的“嘉奖”,自不待言。
  (6)我第一次真正感到需要运用文字作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描述事物,是在我十二岁离家独自到重庆上初中时。由于当时从李庄到重庆要坐三天江轮,我一学期只能回一趟家。这样的学生,全年级五个班二百五十人只我一个。学校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住校。周末眼看同学全都回了家,偌大一间宿舍只剩我一人时,泪汪汪地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给妈妈写信成了我唯一的安慰。于是我想尽办法要通过文字让妈妈知道我“多么可怜”,“多么孤独”,把我一个人“扔”在重庆是多么残忍!然后又泪汪汪地盼着、读着妈妈充满爱意的回信。这种写作训练可比记录“刷牙、吃饭”的日记有效多了。
  (7)抗战胜利,全家回到北平。当年北平的蓝天、白鸽、古城下的驼铃和宫殿半圮的屋檐……这一切使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就领悟了自小就很熟悉的母亲的诗的意境。
  (8)在学校的作文课上,我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文字来表述外在景物在自己心里引发的感受。中小学语文老师中,我特别怀念燕京大学附中的张茵陈老师。她鼓励我自由发挥。当时我在班上调皮捣蛋,常被她厉声训斥,叫同学“别跟梁从诫学!” 但是到发作文本时,却常得到她的嘉奖。母亲从小要我按自己的本色做人,她自己也特别强调写作心态的诚实。我在作文中也总是力图体现出这种精神——尽力不去做廉价的模仿。这点常能得到张老师的理解和鼓励,从不强迫我按现成的模式写作。这使我从小就没有受“八股”习气约束,最腻烦套话、空话。
  (9)大约在高中毕业后,刻意学习和练习使用汉语的意识,逐渐淡化,尽管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事实上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我懂一点英语,也为英语所具有的魅力而倾倒。但汉语作为我的母语,不仅是我的思维、表达和交流的基本工具和载体,而且从幼儿、成人到老年,它传达给我的文化信息,成了我整个精神世界的根基

  14.作者既写了自己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的几件事,也写了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感受。阅读文章第1-4段,填写表格。(6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6)段加红词“有效”的原因。(2分)


  16.阅读文章第(9)段,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加红句子的含义。(7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第17—18题。(共8分)
                   神奇的大脑
  大脑是怎么进化来的?一般认为,大脑的进化经历了神奇的“三部曲”。
  首先是劳动,这是大脑进化的主要因素。在漫长的劳动中,古猿渐渐领悟到了四肢和大脑的协调配合,慢慢区别开了前肢和后肢的功能,懂得了信息的沟通——语言。
  其次,是直立行走。当古猿开始了直立行走后,它的前肢慢慢地进化成“手”,后肢则进化成“脚”。“手”和“脚”配合着大脑的指令一起运动,变得越来越灵活,反应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准确。
  最后,火的使用让古猿吃上了熟食,身体素质和抵抗力极大提高,十分有助于脑髓的发展。
  大脑也要“吃”东西?奇怪吧!没错,大脑也需要营养。它每一次的思维运动都需要营养和能量来支持的。如果让大脑饿到了,人就没有精神好好思考,而且思维也没那么灵活。
  知道吗?即使人一天不思考问题,大脑消耗的葡萄糖依然很高,而且会高达人体摄入葡萄糖总量的40%。一旦人类的大脑葡萄糖供养不足,就会疲惫、容易生气,还可能会头晕和失眠。
  大脑也会抗议?当然啦。当你头脑昏昏的时候就是大脑在抗议呢。
  科学家证明,大脑工作时需要的供血是肌肉工作时所需供血的1525倍。可见,脑力劳动是多么疲劳啊。脑细胞一直在运转,脑部的血液也就不断地在聚集。这样积血的体积会一点点地膨胀,一旦超过正常值,大脑就会感到闷胀和眩晕。这个时候最好站起来做一些调节活动,比如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或用手指按摩太阳穴,以便消除大脑疲劳。
  最神奇的是大脑也分男女!当然这并不是说大脑本身有性别,而是,不同性别的人大脑的分工会不同。
  人脑分为左脑右脑,并且实行“交叉管理”,左脑协管右半身,右脑协管左半身。一般来说,男性右脑较发达,因而左耳、左眼比较敏感。而女性呢,则左脑比较发达,所以右眼、右耳更灵敏些。同时,因为语言能力被左脑管着,所以,女性语言能力普遍强于男性,开始说话也更早些。另外,医生们说,男性大脑分工严格,而女性呢,却没有那么明显。
                                    (有删改)

  17.大脑的神奇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8.运用文章中介绍的知识,解释下列材料的内容。(4分)
  材料:德国有位妇女,右脑损伤后被送进医院,病愈后没有后遗症。医生说,要是男性,肯定会有后遗症。



  (三)阅读短文,完成第19—21题。(共9分)
                保护建筑,让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
  ①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城市历史传承的灵魂,东城区委目前成功保护了18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不但使居住在其中的大杂院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更使因年久失修而日益破败的胡同和四合院重新焕发风采。经过修旧、改建、保留等综合治理,这些胡同和四合院将向首都市民和国内外宾客开放旅游,使之成为北京记忆的一部分。
  ②城市需要记忆,而城市记忆得以延续的基础,则是对建筑的保护。
  ③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而这历程负载了文化,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受着它的文化浸润。城市对于我们,是【甲】_________________
  ④承载城市记忆的既有物质遗产,也有非物质遗产。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就在不久前,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潘祖尧痛揭中国城市建设中的“非洋不取,千篇一律”等弊病。他认为,在内地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大家热衷于大拆大建,结果把城市的个性和灵性给扼杀了,非常令人痛心。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乙】_________________
  ⑤由于城市的不断改造与扩建,再加上一些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变故,可以说,记忆与忘却总是如影随形。城市本身不可能有自己的记忆,它需要我们去主动地保护。保护城市的记忆,不仅仅是使城市形成什么仅供游人欣赏的“风貌景观”,而是【丙】_________________。其实早在80年代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施工建设的菊儿胡同四合院危改的样板工程,在添加了新鲜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的基础上,仍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形成了老北京胡同景观,并使居住在其中的居民,能欣赏到院子和依墙而栽的翠竹、墙壁上遇寒而枯的爬山虎,能过上“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传统老北京四合院生活,从而保留了老北京的城市记忆。
  ⑥走在拆旧建新之后看起来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你是否会觉得是在和一群满身珠光宝气却“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对话?谁会希望自己的城市成为失忆症患者?谁又想成为流浪的孩子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⑦人的生命需要我们的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延续也需要其独有的“血脉”使其永生。我们要投入更多的思考,保护建筑,让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20.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不同的城市具有的不同的历史个性特征。
  ②滋养着我们的文化的容器。
  ③使居住在其中的人感受到丰富的人文情感。
  【甲】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段菊儿胡同四合院危改的样板工程的例子证明的是什么,并简要分析理由。(4分)



  六、作文。(50分)
  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困难,然而我们从未退缩;努力的进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然而我们从未放弃;青春拔节之时难免会有成长的烦恼,然而我们从未失望;生活中难免会有不被父母师长理解的时候,然而我们从未抱怨……你也一定有过这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困难的经历。
  请以 “从未_________________ 为题,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字数在600-1000之间。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4)不能使用胶条、涂改带、涂改液。


【参考答案】
  一、选择。(共12分,每小题2分)
  1.C (毛自荐(suì);防(dī);空(lòu))

  2.A (端扶)

  3.B 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冷淡另一方。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在此,“彼”不应该指代“我”。言简意赅:言语不多,但意思包括无遗。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整。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4.B A项中的冒号应改为逗号;C项中的句号应在引号外面;D项中的“孔乙己”应加书名号。)

  5.B (“愤激、奔腾”比“激动、流淌”更有动感,更具表现力,且“愤激”与后文的“怒吼”相对应;“低低地”与前文“静静地”相对应。)

  6.D A项中只有两个“缺少”,另一个是“从不缺少”,并不是排比句式;B项是把“人生”比作大海;C项写出了“看到成功时的喜悦之情”。)

  二、填空。(共8分)
  7.默写(5分)
  (1)去年天气旧亭台      2)欲辨已忘言
  (3)往来翕忽         4)林尽水源
  (5)蒹葭萋萋

  8.(3分)孟子 儒家 战国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9.原因:1.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达不到要求;
      2.城乡之间的优质师资配置呈现出巨大的失衡;
      3.城市基础教育单独面向城市居民,极不利于城市青少年适应现代多元开放社会的发展;
      4. 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10面临问题:
  村长:国家投入有限,村里没钱办教育。
  失学农民工子弟:没有城市户口,不能在城市上学。
  农村教师: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解决方法:
  村长: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失学农民工子弟:城市基础教育向外来民工子女开放。
  农村教师:对贫困家庭给予教育专项补助,或免除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杂费等。

  四、文言文阅读。(8分)
  11.(2分)(1)个人专有。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2.(4分)(1)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13.(2分)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五、现代文阅读。(32分)
  14.


  15.作者独自在重庆读书,想尽办法要通过文字让妈妈知道自己的可怜孤独,他第一次真正感到需要运用文字作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描述事物。

  16.汉语传达出的文化信息:如小时候保姆教给自己的土儿歌,母亲朗诵的《唐雎不辱使命》,父亲教作者背诵李杜的诗句,父母引导作者读的课外书。这些文化信息,让作者被民谣的描述、韵律和幽默感征服;让作者被生动的人物形象震动,是作者欣赏学习古文的开端;使他感受到古人的忧患意识,植下对灾难深重的民族永不磨灭的爱;启蒙了作者的文学、人生观和审美观,对美、丑,善、恶,诚实、虚伪,高尚、猥琐,君子、市侩等等的判断标准开始奠下基础。他写作时力图体现自己的本色,强调写作态度的诚实。这些文化信息,成了作者整个精神世界的根基。

  17.进化经历了神奇的“三部曲”; 大脑也需要营养;大脑也会抗议;不同性别的人大脑的分工会不同。

  18.要点:男性右脑较发达,左耳、左眼比较敏感。女性左脑比较发达,右眼、右耳更灵敏些;男性大脑分工严格,女性却没有那么明显。

  19.保护建筑,让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或:城市记忆得以延续的基础,则是对建筑的保护。

  20.②①③

  21.保护城市的记忆,不仅仅是使城市形成什么仅供游人欣赏的“风貌景观”,而是使居住在其中的人感受到丰富的人文情感。菊儿胡同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形成了老北京胡同景观,还可使居民赏景、过传统老北京四合院生活。

  六、作文。(50分)
  答案: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1c2546327d3240c8447efbb.html

《2011-2012第二学期北京四中初三年级语文四月份统测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