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自考近十年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3-01-26 01:20: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反倾销倾销是指出口商品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从而使进口国同类生产发展面临严重压力。进口国在同类产业集团压力下,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以抵消倾销对进口国市场的强烈冲击,保护本国同类产业的发展。反倾销政策措施一般指征收反倾销税。

2. 关税:指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相关法律,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的税。

3. 关税同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采取与关税具有头等效率的其他措施,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或其他统一限制措施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4. 最优关税(最佳关税):进口国由征收进口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伤和额外收益相等时的关税水平。

5. 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6. 出口导向战略: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7. 进口配额: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

8. 进口附加税:指一国海关对本国进口商进口商品时除征收一般关税外,根据某种目的所加增的一种关税。征收这种关税是出于一国政府的经济利益考虑而设置的。

9. 进口替代战略: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内需,以节约外汇,累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10. 战略性出口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和相应产业的竞争优势。

11. 产业间贸易:指产业之间的贸易,即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12. 产业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贸易。

13. 贸易创造: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张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14. 贸易转向: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形成的贸易方向的转移。

15. 贸易条件:通常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一国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与出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货币贬值后,贸易条件如何变化,将由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幅度来决定。

16.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指当本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差额。

17. 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18. 区域性贸易安排:指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协议组成经贸集团,成员内部相互废除或减少进口贸易壁垒,目的在于保证这些安排能便于集团内部的贸易,而又不提高对非成员方的贸易壁垒。

19. 远期外汇交易:指交易商按商定的汇价、外汇数量订立买卖合约,在约定日期进行交割,卖方交付外汇,买方付款的外汇交易形式。

20. 择期远期交易:指客户和从事外汇交易的银行签订合约,根据合约,客户可以在今后未确定的一段时间内以事先确定的汇率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外币的交易。

21.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成员经济体通过签署某种协议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2. 世界贸易组织:是约束各成员国之间贸易规范和贸易政策的国际贸易组织,它建立于199511日,其机构在日内瓦。

23. 石油输出国组织:指1960年以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10余个国家为在石油出口上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进而掌握自己生产和出口石油的主动权,成立了国际卡特尔——石油输出国组织。

24. J型曲线(“J曲线效应”):在国际经济学中,一国货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变动对汇率变动作出反应的过程,被经济学家概括为“J型曲线”。

25. 学习曲线:指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

26.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奥林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存量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的价格优势。

27. 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指一国在生产中使用的两种生产要素以同样的规模增加,从而使该国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28. 规模经济:指单位的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产出量或收益减少。

29. 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30. 金本位:以贵金属黄金作为商品流动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以金币为本位货币,金币自由铸造和黄金自由输入与输出。

31. 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须将本国货币与另一实行本金位制的国家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储蓄金,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实际上这是一种“订住汇率制度”。

32.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金本位制下,依靠货币的流动导致的价格变化自动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的机制。

33.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又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34. 汇率: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相互折算的比价。

35. 贴水:当某种货币的供应小于需求时,该货币的远期汇率就会低于即期汇率。用外汇交易的专门术语将这种汇率变动称为贴水。

36. 外汇管制:指通过控制本国居民的外汇支出,保持本币对外价值的稳定。

37. 套期保值:指通过外汇买进或卖出等值的远期外汇,轧平外汇头寸来保值的一种业务。

38. 利息平价理论:由两国之间实际利息率的差别带来的外汇供求变化决定市场汇率的理论。

39. 联合浮动汇率:指几个国家出于发展相互经济关系的需要达成协议,建立稳定的货币区,参加这个稳定货币区的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允许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若超出这个范围,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而对货币区以外国家的货币则实行联合自由浮动。

40.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指政府采取一定限度干预汇率的措施,使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浮动。

41. 布雷顿森林体系: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包括5点内容:本位制度、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的维持、储备制度、国际收支调整制度以及组织形式。

42. 相对技术差异论:指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43. 差异产品:指在产品设计及品牌上明显不同于同类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44. 斯托尔珀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

45. 重叠需求: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需求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

46. 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受自身绝对收入水平的限制,也会受周围与自己收入水平相近或相同人群消费结构的水平的影响。人们发现: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的消费模式的升级具有示范作用。

47. 国际收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48. 资本项目: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外金融资产债权和债务变化的国际收支项目,这里的金融资产不包括作为货币使用的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49. 市场内部化: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50. 国际生产综合论:指跨国公司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将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同区位优势相结合,纳入企业内部化过程的理论,可以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活动给予一般解释。

51. 国际卡特尔:指跨国界的同类商品生产者,通过某种协议控制产量,划定市场销售份额,将国际市场价格维持在完全竞争价格以上,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寡头垄断组织形式。

52. 罗伯特·蒙代尔的分配法则:指将平衡内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财政政策,将外部平衡的任务交给货币政策。

53.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一国财富的唯一内容,要使一国的财富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主张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这样才能增加本国财富。

54. 国民待遇: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产品的同等待遇。

55. 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指那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6800美元的国家和独立行政区。

56. 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模型,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验证H--O模型时却发现,美国实际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人们把这有悖于直觉的现象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1b77a24e2bd960590c67761.html

《国际经济学自考近十年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