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同步素材(2) 新人教版必修3

发布时间:2019-09-03 10:12: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单元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个方面具体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十六字方针)。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明确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

2)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作用,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分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教学建议

1.总体思路:通过生活化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几种具体形式——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含义——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影响——得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体现目标导向。

3.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典事例等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4.教学设计思路要体现建构主义“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核心理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认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认为:理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认知冲突或疑惑是学习的刺激,并决定着学习内容的实质和组织;知识是通过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展的评估而展开的;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并投入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课将努力坚持以生为本,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

5.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特别提示:要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既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同时还要分清主次。

重点难点、易错点提示:

1)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关键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2)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的精华,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则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舌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情景导入

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不仅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比如我们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它们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了崇高的道德情趣和诸多的精神内涵,几千年来,流淌着醇酒一样的芳香,令人陶醉。

然而,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越来越大,尤其在城市里,人们受“洋节”的“诱惑”越来越明显,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人们对其更熟悉、更热衷,但却不知道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包括什么,更不用说了解其起源、内涵了。像端午节,很多人吃粽子,但却不知道吃粽子、赛龙舟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又比如过中秋,人们知道吃月饼、赏佳月、庆团圆,但是却不知道中秋还有祭月、拜月和庆祝丰收的含义;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春节当作一个休息和外出旅游的好机会,却忽略了在“年”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教师】同学们,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西方节日盛行和传统节日受冷落形成强烈的对比,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甲】过过西方节日无可厚非,这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不是需要我们加强文化上的交流吗?

【学生乙】现在,一些大城市里过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化了,洋节却乘虚而入,节节升温。抢救我们的传统节日迫在眉睫。

【学生丙】人们对传统节日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春节、中秋节依然是大家心中最忠实的节日,这种心理是改变不了的,过“洋节”只是赶赶时髦而已。

……

【教师】看来,在经济社会迅猛发民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保持自己的特色呢?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导入二:问题导入

向前追溯几十年,人们经常为看一出京戏不惜排长队,求人购票,出现了很多戏迷“追星族”。但在今天,许多年轻人不再喜欢京剧,认为京剧节奏慢,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像京剧的遭遇一样,其他地方剧种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人认为,戏曲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消失。

教师设问:

1.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为什么今天依然存在?

2.戏剧作为传统文化,我们如何看待它的作用?

3.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讨论、课前预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131515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04.html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同步素材(2) 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