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2014年下半年

发布时间:2019-08-09 12:04: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2014年下半年

一、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总题数:1,分数:0.00)

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 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总题数:21,分数:42.00)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

解析: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因此也被人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2.高(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 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连续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

解析: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并得到最大的发展。

3.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

 A.选择功能 

 B.发展功能

 C.传递功能

 D.保护功能

解析: 教育的选择功能是指教育具有筛选、整理文化的作用,表现为教育能够“简化”“净化”文化的内容。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

 A.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

 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解析: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两种对立的观点。前者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后者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数育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台

解析: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依附性

 C.时代性

 D.独立性

解析: 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永恒性是教育的基本特征。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

7.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 

解析: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8.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 )。

 A.学科课程

 B.拓展性学科课程

 C.辅助性学科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解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课程形态上看,“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9.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得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解析: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

 A.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B.直接性被动性和简洁性

 C.间接性被动性相简洁性

 D.间接性引导性简洁性 

解析: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它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解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的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这属于个人修养法,即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

12.小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常对其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生动有趣。小丽使用的学目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解析: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具体说来,小丽是运用了记忆术进行记忆,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

13.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哪个阶段( )

 A.发现问题阶段

 B.理解问题阶段

 C.提出假设阶段

 D.检验假设阶段 

解析: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小岩运用学过的知识检查保险丝,属于检验假设阶段。

14.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

 A.消退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解析: 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15.晓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解析: 皮亚杰认为,11~12岁的儿童开始进入道德的公正阶段,此时,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16.中学生小博得知自己物理竞赛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在家里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在学校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了小博的情绪具有( )。

 A.矛盾性

 B.激动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解析: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掩饰自己的喜悦或悲伤。小博在家高兴,在学校若无其事,这就说明其情绪具有掩饰性。

17.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扰。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梳理了错误观念,使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行为分析法

 B.合理情绪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解析: 合理情绪疗法又称理性—情绪辅导方法,由艾里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其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若要改善不良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不合理的观念并建立新观念,从而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18.小燕近期非常苦闷,—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

 A.焦虑症 

 B.神经衰弱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解析: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中学生情绪障碍的一种,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症的表现一般有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心跳加快、过度出汗、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

19.晓玲和她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很多方面能很好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这体现了群体的哪种功能( )

 A.归属功能

 B.支持功能

 C.认同功能 

 D.塑造功能

解析: 群体是一个社会的构成物,在群体中,人们的社会需求可以得到满足。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喜爱、赞同都属于群体的认同功能。

20.丁老师在工作中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效应

 D.投射效应 

解析: 投射效应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

21.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认真听讲,谁玩手机、谁看课外书,她都一清二楚。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心理品质( )

 A.思维品质

 B.注意品质 

 C.意志品质

 D.个性品质

解析: 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学生的行动,属于注意范畴。注意的品质也称为注意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有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总题数:4,分数:32.00)

22.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错误。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学教育就是指初中和高中的教育。)

解析:

23.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解析:

24.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这—观点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解析:

25.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错误。广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说,学习引起的变化都是持久的。)

解析:

四、简答题(本太题共4小随.每小题10分.共40分)(总题数:4,分数:40.00)

26.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教科书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尽量选择一些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 (2)教科书要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服务。 (3)教科书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其贴近学生生活。 (4)教科书的编排应具有科学性,从内容上说,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而且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应该各有侧重。 (5)教科书还要有灵活性,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

解析:

27.简述贯彻教育影响—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台.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解析:

28.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始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由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解析:

29.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师爱。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2)尊重。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 (3)真诚。教师应该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与学生交流,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4)共情。共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想法感同身受,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解析: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总题数:2,分数:36.00)

30材料: 初一(2)班学生李小刚对学习亳无兴趣,成绩极差,各科考试很少及格。一次期中数学考试.他—道题也答不上来,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自我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青难到你把我当着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棵自真心再见吧零分。数学老师阅卷时,看到这份无标点别字连篇字迹潦草的”答卷”后,非常生气地把李小刚叫到办公室交给了班主任梁老师。梁老师问明情况后,并没有直接训斥李小刚.而是耐心地帮助李小刚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标点.改了错别字.重新组织了那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 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 零分.你如此多情, 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 不.我不是个无用的人’ 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 再见吧,零分! 然后.梁老师让李小刚读了这段话,赞叹道 ”这是诗.一首很好的诗啊! 听到这句话,李小刚感到根惊诧。梁老师接着说:。诗贵形象.你这首诗很形象。诗言情,诗言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你是个不甘心与零分为伍的人。” 这是诗’我也能写诗? 没想到梁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会如此评价他,李小刚非常激动。 从此.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李小刚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学习态度。 两年后.李小刚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问题:(分数:18.00)

(1).(1)梁老师成功地运用了哪一德育原则(6分)(分数:9.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梁老师成功运用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解析:

(2).(2)结合材料,阐述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2分)(分数:9.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贯彻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他们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后来的变化和现在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转变。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发展。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剖析和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进行反思。 其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梁老师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利用学生的诗鼓励了学生.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己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好的成绩。 最后,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梁老师对小刚的德育工作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对他”诗”的评价进而使小刚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下坚定了学习信念。)

解析:

30.材料: 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 问题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9分).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9分)

(分数:1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一方面,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他们掌握了更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渐渐理解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家长或书中对于问题的解释,他们更喜欢独立地寻求答案,也喜欢与他人争论。因此,小林总是喜欢与他人争论。 但是,初中生对问题的看法通常还比较片面,也难以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且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思维还不够成熟,因此,小林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看待问题有点片面,一些观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 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遵循思维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应重点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以便为逐步形成复杂的概念系统打好坚实的基础,训练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要多用猜谜语、智力测验、趣味比赛等形式来进行。 (2)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①思维的敏捷性,在学生做作业、考试时要对他们提出速度要求;②思维的灵活性,要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规律的自觉性,要指导学生养成善于“迁移”的好习惯;③思维的抽象性,应该加强语言交流训练,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言语能力。)

解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cc3ee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3b.html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2014年下半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