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2-07-25 12:2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文:浅析苏州博物馆

摘要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粉墙黛瓦、形式、融合、几何。

在苏州的实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州博物馆,现在就我眼中的苏州博物馆谈一谈。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10月建成新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是贝聿铭,他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等。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新馆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新馆分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并以中部为中轴线。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站区,贵宾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3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呈放射式。新馆西部南面的几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而就其最具特色的西部北面的主展区而言,更具串联+通道式的交通流线组合形式的特征。

贝聿铭的设计在选材的方面上比较注重就地取材,它所涉及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就将建筑所在的山地取材以一定的比例掺和到混凝土中,使建筑更好的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同样考虑到了就地取材,这样的强调地域性的同时也节约了经济成本。

苏州博物馆以其大胆和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建设,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并且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的苏州博物馆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她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妙相辉应,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成为引领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典范。同时,它把古城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苏州博物馆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苏州博物馆的显著特征:

1、新馆采用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

2、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

3、建筑色彩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4、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

5、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既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筑的现代表皮纹样

6、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主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7、用展区和回廊一隅配上六边形镂窗再现移步换景借景的概念

8、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

9、用暴露的钢结构和石材的曲桥、亭子,把馆与馆连接起来

10、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表现以壁为纸

11、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丝丝撒在地面

12、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贝聿铭作品都有一定的共性。比方苏州博物馆的圆洞式入口和中银总部、香山饭店的圆形门洞有异曲同工之妙。多边形的几何窗户等等。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轴线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办公区、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

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o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

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I-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老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从时空上延续了苏州古城的文化脉络。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传统规划符号九宫格,中间贯通,这种处理同时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在水面处理上,从博物馆大门进去,从八角形中央大厅后往西走,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一座曲折的石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间,为了使死水变活,将北墙西北一角设计得细水潺潺,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而为了增加水面的情趣,在水面上种植了睡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八角凉亭、竹林等无一不体现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融合的设计正成为势头最猛的浪潮,冲刷着我们原有的文化价值观。近年来,中国设计师一直在努力寻找设计的现代性,而今天,当众多国际著名设计师在中国做项目时,却在认真地研究本土化。现代设计若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特征,必定要从环境、建筑布局等诸要素中寻求传承与突破,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成功体现出了两者的融合,希望这种设计创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考,还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6ce40e581b6bd97f19ea88.html

《浅析苏州博物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