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阁与平潮中学

发布时间:2012-07-10 20:10: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峰阁与平潮中学

20101229 08:48 作者: zh702 点击数: 487

    孟坤明先生的《平潮十景今何在?》(刊于《新民传媒·好生活》201011254-5版),介绍了旧称平潮十景的历史及现状,文中博采各类诗文记载,兼述民间传说,更访地方行政,耄耋老人,追怀古迹,记述今况,内容丰富,洋洋洒洒,整整两个版面,为不了解平潮历史者提供了一份很好的阅读、参考资料。但文中也有一些疏漏讹误。本文仅就文峰阁一景的相关情况做点补充和纠正。

    “平潮十景之名,应起于1933年编的一本画册《南通平潮市风景册》,这是南通文化名人费范九先生策划的,费先生是平潮人,早年对平潮地区交通、水利、文化事业多有贡献,出于对家乡的热爱,遂请丹徒画家吕瀛(字海岑)作画,自己题诗。画册计有画十幅,即孟文中依次所列的十景,只是第二景,画册中称为经社,而孟文中称为通明宫经社,实指一处。吕瀛在书前写明:民国廿二年(即1933年)癸酉秋,费范九居士嘱画。又在每幅画后都写了说明(题跋),他在文峰阁这幅画后面写的是:

    “文峰阁,清咸丰时建,市人岁时游瞩之地,今为小学校。他屋尽拆去,而阁犹屹然。前临运河,帆樯如织。秋高木落,隐隐见狼山一抹,于诗咏良宜。这是说,文峰阁是清朝咸丰年间建的,是平潮人逢年过节游览休闲的地方,现在已改建为小学校。庙中其它的房子都已被拆掉了,但是文峰阁还巍然屹立着。文峰阁前面对着通扬运河,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如穿梭织布。到秋高气爽时节,高树上的叶子落尽,站在阁上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狼山的一点影子,这地方对诗人们吟诗作赋是很适宜的。

    根据这段文字,孟文中有些说法就不对了。第一,文峰阁是咸丰年间建的,清文宗(年号咸丰)在位十年多点,即以咸丰十年(1860)计,至今也有150年了,阁前所栽银杏,也应该差不多时间,而不是孟文所说“100多年。第二,1933年就说今为小学校,这个小学校这就是平潮小学,孟文却说解放后,文峰阁被改为平潮小学,就明显不对了。其实,文峰阁改为平潮小学,还要早得多,据《南通县校史汇编》载,早在清光绪32年,即19062月,平潮镇绅士钱苍佩等集资办学,利用镇南河东文峰阁部分房屋办起了一个复式班,命名为平潮市初等小学,其后逐年发展。钱苍佩就是平潮小学的开校之长,任期1906—1910;二任校长就是费范九先生,任期1911—19182006年,平潮小学举办了百年校庆活动。

    画册绘成同年,费范九先生为画册题诗十首,总题为《题平潮市风景册吕海岑画》,每景一首,现录《文峰阁》一首以作印证:

    文峰百尺下,弦歌载春风。荫门千株桃,一抹霞光红。风光能几日,绿枝转眼空。造士慎有责,养正惟童蒙(今改小学校)。

    作者吟咏的文峰阁是弦歌载春风的学校,是老校长对后来办学者的叮嘱:造士慎有责,养正惟童蒙。诗末还特地自注今改小学校

    孟文接下去又说:“1953年平潮小学搬迁到马家花园,在此建办了平潮初级中学。这就更不对了。平潮小学迁往马家花园是1955年,而不是1953年,虽然只有两年误差,但这是平潮稍微上点年纪的人所共知的事情,不应如此疏忽,而影响文章的可信度。更大的误差还在于平潮中学的建办时间,照文中所说,似乎平潮初级中学是1953年才在文峰阁办起来的,这就大谬不然了。平潮中学创办于1941年,明年就是她的70校庆了,学校正在进行校庆筹备工作。

    1940年新四军东进以后,南通县抗日民主政权逐步站稳脚跟,为培养人才,政府要求南通县中办分校,正好当时平潮西乡李港人徐策安、李月波等也在为解决子女和社会青年求学问题,积极筹画集资办学,两相结合,于19419月,借李港天后宫庙宇创办了南通县立中学三分校,校长由县中校长李百平兼任。两年后,因日伪清乡加剧,县中暂时停办,三分校遂改称私立平潮中学,同年10月,李百平病逝,徐策安继任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当时地方政府本想将平中迁到平潮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未迁而停办。过了一年,即19469月,由原私立平潮中学的董事杨馥岩等平潮地方名流重建了平潮了中学,地点就在文峰阁,最初是向平潮小学借了一间教室,招了一个初一班,校名是南通县立中学平潮分校,杨馥岩任分校主任。第二年才自建了二十多间校舍,独立设校,又招了两班初一新生。所以,要说平潮中学与文峰阁的关系,应自1946始,而不是解放后的1953年。到1955年平小迁至马家花园后,原平小校舍(包括文峰阁)全部归平潮中学使用。

    马家花园即十景中的亦陶园,但亦陶园已于1933年《风景册》绘制不久,因遭大火而焚毁。所以,费先生在《题平潮市风景册吕海岑画》组诗的《亦陶园》一首开头两句就是:图成适园火,万劫存佳名。接着就无奈地说:何须论兴废,纸上聊娱情。此段情况与本文关系不大,不过是提到马家花园,顺便介绍两句,同时也可以纠正孟文中民国20年遭大火,园林破坏(见孟文《亦陶园》部分)之误。

    关于文峰阁的拆除时间,孟文中说:当时创办初中时,为了学生的安全,将危楼文峰阁拆除,……”对照前文,则文峰阁被拆除是在1953年,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我1957年进平中读初一,文峰阁还在,直到1958年才拆除的。拆除的原因,一方面是年久失修,已成危楼,可能危及学生安全。但更主要的,还是那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认为这样一座老庙里剩下来的破旧的楼阁,没有什么价值,不如拆掉,拆下来的砖瓦还可以派点用场。后来拆下来的大砖头,有的就成了新起房子的台阶。再后来几经拆建,连这些大砖头也不知去向了。

    关于文峰阁前的银杏树,原来有两棵,现在只剩一棵了,这一棵老银杏也就成了文峰阁在校园的唯一遗物了,许多老校友回母校想看看当年的文峰阁,现在只能对着这棵老银杏唏嘘叹息了。孟文说西边一株银杏树保存完好,后来东边一株自然死亡,这是把方位弄错了。文峰阁是朝西的,是面对运河的,前面引文中有前临运河的记述。文峰阁的东边(即后面)是小河(放生池),不可能前后各栽一株。两株银杏树都在阁的前面,也就是在它的西面,两株树只有南北关系,不可能是东西关系。事实是,现在留存的一株是在阁的西南,相对于阁西北的另一株来说,是南边的一株,北边的一株何时消失,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砍伐,无从考证。至于孟文中说又购买了一株栽上与之相配,只是臆想,这株新树栽植时间并不太久,当时栽了很多,留存下来的却不多,而这一株生长旺盛,拆建过程中也没有碰到它,并不是有意与留存的那一株相配。后栽的一棵是在留存的那一棵的东边,但要说它与文峰阁位置关系,应该是在阁的正南,而不是东边。

    孟文最后说:八、九十年代,平潮中学创建了重点中学后,将教室新建到平潮大桥东南方,这里便成了学生宿舍区。平潮中学1998年通过了江苏省重点中学验收,1999年,由省教委发文,命名为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1995年,由于建平潮南大桥,平中的操场被毁,为了学校正常教学和发展,只得在与操场一河之隔的平东镇牛桥村开辟新区。1997年开始了新区建设,第二年91日新学年开学,学生全部到新区上课,老区逐步改造成生活区,包括教师宿舍、学生公寓和两个食堂。新区是教学活动区,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和体育馆、图书馆,还有两个大操场。孟文中平潮大桥,恐是平潮南大桥之误,因为整个平中都在平潮大桥的东南方,新区更偏东南而已。而新建的平潮南大桥则在老区之南,新区之西北。(李启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223cb9f121dd36a32d8208.html

《文峰阁与平潮中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