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山流水》教案

发布时间:2019-01-18 22:35: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十册第六单元

26 《高山流水》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

全文共82个字,3句话,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尤其人物对话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刻而强烈地表达了“知音难觅”的真挚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学过《读 到》、《论语·学而篇》。本课语言极为凝炼,由于古今词义和句式的差异,学生理解文言文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课文有“注释”和“译文”,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很容易理解。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学生较难理解。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这篇古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根据“为”的含义了解“为”字不同的读音。在情境中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2、 尝试借助注释、译文,大致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 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懂得要珍惜知音。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音乐欣赏,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

2、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生谈听后感受

这是一首古筝曲名叫《高山流水》(板书课题: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中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3、指导朗读课题

(二)通过注释,初通文意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朗读,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和译文。

2、师: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在鼓琴,钟子期在听,他们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在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最难读?

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A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导学生了解“为”因其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第一个念wéi,第二个念wèi,为什么不同,借助译文来看看。

(不一样,前一个念wéi,解释是以为认为;第二个念wèi,为了谁的为。)

师: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2)断句,读出节奏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无足复为鼓琴者。”

3破琴绝弦”(xián

”字的读音读正确

破琴——把琴摔破了,绝弦——把琴弦剪断,“破琴绝弦就是——把琴摔破了,把琴弦剪断。通过注释我们理解“破琴绝弦的含义。

4“足”(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了解意思)

(出示)你觉得“足”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足:①充足、足够;②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③足以(多用于否定式)”

5)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次朗读此句

B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乎”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善哉乎就是——好啊!美啊!秒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全文朗读。

说明

《高山流水》文言文的学习,毕竟是小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如何教会他们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理解上两处分别设置“没有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现代问汇代替古文词汇”这两种学法,真正实现顺学而导。在这个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熟读成诵”。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情味,还有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对读穿插其间,意在渗透古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然的情味。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1、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有没有听懂伯牙的琴声呢?“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2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理解“志”在这里是“想”的意思。

2理解“善哉 指导朗读

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谁能把这种由衷赞叹读出来。

3、“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体会此处意象

1)理解 “巍巍乎”怎样巍峨的泰山画面

2)理解 “洋洋乎”,“江河” 长江与黄河

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长江与黄河的诗句)

就是这样的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绵延悠长

就是这样的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东流到海

就是这样的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的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波涛澎湃

(3)指导朗读文中句子

4创设情境,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洋洋江河,他还会怎样的场景呢?(播放音乐,学生畅谈想象的画面)

师:伯牙弹到——绵绵细雨;伯牙弹到——依依杨柳;伯牙弹到——皎皎明月;伯牙弹到——淙淙溪水。(出示画面与词语,同桌合作说话练习)

于是会怎样赞叹呢?(出示句子: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溪水——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师小结: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钟子期听懂这琴声之外,还听懂了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说明

本单元的目标之一是积累词语。因此在这节课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再出示具体画面与词语,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式“善哉乎鼓琴! 乎若 。”同桌进行说话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描写景色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5、深入理解“知音”,实乃知志

1)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巍巍乎若泰山

洋洋乎若江河”

2引导学生思考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出示: “巍巍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板书:志)

6、顺着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出示《列子》中的一句伯牙的感慨话语“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小结: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

的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

书:心)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知音。

(板书:知音)

7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说明

在教学中,首先从学生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这是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刷新。说到底子期作为伯牙的知音,其实他听懂并且一语道破的就是伯牙琴声中的志向、情怀、抱负和心声,与此同时我又将文中最为重要的富含知音内涵的“志”字呈现,并在此基础上练笔,继而引入《列子·汤问》中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如此层层推进,最终明确只有“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从“钟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 (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

(出示:钟子期死)(指名读,缓慢,有悲戚)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悲痛欲绝的他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生朗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

3、纵情朗读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1师过渡: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

2、全文分层朗读,感受“知音”故事的代代相传,熟读成诵。

1)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齐读

2)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3)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齐读全文)

52500年后的今天,孩子们你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知音故事——高山流水。

3、布置作业

背诵古文

说明

这个文本本身就埋藏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泰山、江河”文化,“绝弦”文化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理解和传承了这个符号、这种密码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人。在这一点的落实上,我主要分散在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知音等过程中,最为集中的是课的最后,师生的一段诵读,不仅为学生的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更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经典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板书设计

26 高山流水

知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d32b88e45c3b3566ec8b7a.html

《小学语文《高山流水》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