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义”的文化解析

发布时间:2019-08-21 01:51: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解析
作者:颜清 王安湉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1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中关公之既有儒家推崇的大义,又有作为独立个体所体现的小义。不同内涵的在统治者那里,须不断化解冲突才能达到共存。

        关键词:三国演义;关羽;义

        在《三国志》中,关羽还只是刘备手下一名骁勇的战将,陈寿将之与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放在一卷中进行介绍。而到了《三国演义)里,关羽则位列五虎大将之首,唯有他一人能有关公的尊称,到了清代,他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关帝庙遍布城乡。其地位几不亚于孔圣人,甚至已达到凡今之细民不习孔氏,而大人不佞佛,然罔无畏爱公的地步。人们之所以这样推崇关羽,把他置于一个神的高度来瞻仰,主要还是因为关公身上的那个字。

        的不同内涵:

        笔者斗胆将关公之分为大义小义。所谓大义指的是忠义、道义等儒家之义;而小义乃是指关公身上所体现的诸如侠义、仗义、兄弟之义等其他品质。

        关羽也好,张飞也罢,他们并不是普通的草莽英雄抑或区区一介武夫,他们都是乱世中的有志之士。作者杜撰出桃园结义的故事,将之放在卷首,开宗明义。且看他们的誓词: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连李贽都说:他三人岂寻常草泽之人而已乎!三人以报国安民为己任,岂不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羽以天下为己任,正是他大义的体现。

        同样不见于《三国志》的降曹的三个条件,刻画出一个降汉不降曹的忠义关公形象。张辽所述第三罪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血气之勇,安得为义可谓一语中的。这里所说的,正是儒家强调的大义。所以到了关羽这里,降汉不降曹便成了他的首要要求。得知兄长消息,立马奔赴,甚至用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来表明心迹,在关羽心中不见有曹,只见有汉。加之后来败走麦城时,他对于无法代表汉室的诸葛瑾的劝降,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拒绝。甚至为了衬托他的,连他的坐骑也绝食而亡。两相对比,一个为理屈,不为势屈,喻于义,而非喻于利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实质上投降了曹操的变节行为就得到了解释,反而更加衬托出关羽的忠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984ba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c.html

《《三国演义》中“义”的文化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