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思维导图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总复习

发布时间:2020-05-22 02:5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记叙文阅读理解复习

一、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主要内容、情感……

如:《秋天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

合: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若标题形式新颖或者运用某种修辞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如果是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如:《老海棠树》

二、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题目的理解:作用+含义

四、写作手法

1、欲扬先抑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对比中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人或者事物。

2、铺垫:使后文的情节更加合理

作用:①使后文……(情节)更加合理;②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伏笔:暗示后文必将出现什么情节。

作用:①暗示后文的……(情节);②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写作顺序: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 ③逻辑顺序

六、记叙顺序

①顺叙:条理清晰。

②倒叙: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插叙:一是补充……情节。二是为后文做铺垫。三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内容+目的

注:(1)内容:可以抓记叙文的六要素;也可以抓“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

2)写作目的①写人:表达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赞美。

②记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③写景:对景的喜爱和赞美。

八、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

答题格式是:

正如文中所说,……(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九、句子的含义: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修辞手法或者解释重点词语的角度理解句子

③换种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十、句子的作用

①结构上的作用: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A、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点明中心(主旨)。

B、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标题(开头)。

C、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照应标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②内容上的作用:写出了(表达了)……。(概括该句话的内容)

十一、赏析句子

1、从修辞手法角度;★总答题格式:判断+解释+作用+情感

①比喻: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判断),把……比作……(解释),生动形象写出了……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感)。

②拟人:这句话适应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③引用:这句话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使文章充满诗意美(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更有权威性等),写出了……,表达了……。

④排比: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写出了……,表达了……。

⑤反复:这句话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

⑥夸张: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动作、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

①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种类: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E、神态描写F、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细节描写:细微的情节、细小的动作或者表情都是细节描写。通常细节反映与某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中。

作用:通过……(词语),写出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特征)。

③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用:a.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b.衬托了人物……性格、品质;

c.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与现实形成对比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作用: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重点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十二、过渡句(段)

答题格式: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有时候作用只有引起下文)

十三、几个连续性动词的作用

写出了……的全过程,表现出……,表达了作者……(情感)。

十四、加点词语表达效果(三步法)

xx”词的本是……(可以删除),在文中指……(重点是语境意),表达了……情感。

十五、形容词的表达效果

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对……的情感。

十六、两个词语是否矛盾?

分析:先判断不矛盾,并分别指出两个词语指代的内容即可。

十七、“**”词能否替换成“##

不能替换,“**”写出了……(表达效果),而“##”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替换。

补充:

1、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2、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答题方法:把……和……作对比,突出了……

3、双引号的作用之一:讽刺了……

4、一语双关:一个词语包含两层或以上的意思(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5、补充情节题:先限定答案范围

6、照应:有段落中的前后照应和文章的首尾照应。它的特点是前边提到的景、物、人、事,言、行、等,为了达到笔者的写作目的,在后边又提及到。

7、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到所描写的事物上,或者以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含义。作用:表达了……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9、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物,突出主要的人或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新闻

1、给新闻列标题(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答:标题=导语(人物+事件)

2、概括新闻内容

答:新闻内容=导语

说明文

1、说明文题目作用:

1)点明了说明对象。(2)揭示出说明对象……的特征。(3)揭示说明内容。(4)运用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具体分析其作用):

A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B、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C、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2、说明文开头是事例的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判断说明文种类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事物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列数字列举了哪些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

5打比方……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下定义科学准确而简明地概括了事物……的特征。

7)作诠释:灵活自由地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8)摹状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加具体生动。

9)画图表:准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10引资料引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xx词语能否删除)

答:A不能。Bxx词语是……意思;C、如果去掉就变成……与实际不符合,所以不能删除。D“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说明思路。

答:分段(层),再概括层意。如果:首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

议论文

1、文章的中心论点(主要观点)

①题目 ②开头 ③中间(过渡句) ④结尾

2、议论文开头是事例、名言(引用)的作用:

1通过写……的事例、故事(引用……的名言、话),引出论点(或论题)。(2)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论证方法判断及作用分析

1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的话,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周密,给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4、议论文中“xx”词能否删除?

①、正面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大多从范围、程度、条件等方面分析。)

②、反面指出不运用这些词语的后果。(如果去掉“xx”词,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删除。)

③、XXXX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5、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

总题思路:A、先分层——概括层意——然后用提示语(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等)串起来。

B:文章(或某段、或某几段)先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论点,接着……,最后……

6、为文章补写一个论据。

事实论据:人物+典型事件

道理论据:xx(人物)说xx;或xx(人物)的xx(名言)。

要求:①大众化,人所共知②真实③格式与仿写相同

7、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题思路:分论点一般是论证部分的段首句,也会是段尾句,有时候独立成段。

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

8、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4)批驳的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a2a726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0.html

《(完整版)思维导图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总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