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志在圣贤

发布时间:2019-12-01 12:33: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书志在圣贤

2015125

刘光启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读书志在圣贤: 学习为什么?非徒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做官为什么?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如何处世?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学习的根本目的:
希贤希圣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古之学者指谁?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教育体现在皇氏;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乾盛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占全世界人口的1/3)。

历史上的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等;

误人子弟?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句话已被选入高中教材,但在辅导资料上却错误地解释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学习,既要为己也要为人;既要独善其身,也要服务社会”。令人啼笑皆非。

正本清源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 “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仲由)与求(冉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为己与为人的区别

孔安国曰:“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朱熹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荀子《劝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学习的出发点不同

为己:修身为本;

故能做到:

1)“人不知而不愠”;【忍辱】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气节】

3)“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慎独】

2、学习的着力点不同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之道:贵专一、贵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之要:在希贤,在为己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浮躁),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啰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之贵:成为德行完美的人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人多势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动摇信念)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随机应对)。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豁然开朗),君子贵其全也(成为德行完美的人)。

融会贯通,定能生慧;

为己为人是教育的分水岭

为己的教育:

目标---立德树人

前提---师道师德

方法---素质教育

家道家风关乎家业昌盛

企业文化关乎企业昌盛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
端正学习目的

“一以贯之”:立德树人

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是国家的孝道;

崇德兴仁 务修礼让

国家机器:公正教育;不可恶;

民间礼俗:敬畏教育;不敢恶;

社会文化:羞耻教育;羞于恶;

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
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兴亡!

罗素说:一个由本性优秀的人组成的民族,要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立足“修身”,教育目的一切“为己”,以修身之道倡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本性,从而成为优秀的民族。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科学奖?

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本土,却从来没人能得诺贝尔科学奖。

1901年以来,共有700多人或组织获得诺贝尔奖,而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已经有13位本土的科学家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反差之大引人深思。

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普遍看法是人很聪明,也非常勤奋,考试能出好成绩,但是创造力不足。这是和我们整个教育体制有关。我们的体制培养出的就是这样的学生。

古代书院: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

司马光、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朱熹、王阳明、陆九渊、程颐、程颢、朱柏庐、曾国藩;等等皆出自于书院;

仅仅岳麓书院就有:杨树达 、程潜、 王夫之、陶澍、 杨守仁、左宗棠、曾国藩、曾国荃、 李元度、 皮锡瑞、 杨昌济、魏源、 陈天华、 蔡锷、范旭东,等诸多历史名人;

书院是儒家文化的载体

书院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唐代建立历史上第一所书院:丽正修书院,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

书院启建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古代书院是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

白鹿洞书院 (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嵩山)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南湖畔)

书院的功能

化民成俗,明人伦,兴教化,是书院的基本功能;

“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立德树人是书院的根本目的;

问津书院:“子路问津”、“指点迷津”。

问津书院明代山长萧继忠与某屠户的对话

萧氏在一屠户家避雨,屠户问道:“萧先生乎?近来所讲何学?”

萧答:“不过平常日用事。”

屠户又问:“所讲某等亦可为否?”

萧答:“何不可,即如尔业屠,戥称如制即是圣贤事……今教尔每事只要问此心安否,心不安处便不做,便是圣贤学问。”

《白鹿洞书院教条》

一、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二、为学之序: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三、修身之要: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四、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五、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读书志在圣贤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2、传播知识,大众讲堂

“有教无类”;“圣愚无间”

“虞山会讲,来者不拒。人皆可以为尧舜,何论其类哉!凡我百姓,年齿高者,与年少而知义理者,无分乡约、公正、粮里、市井、农夫,无分僧、道、游人……果胸中有见者,许自己上堂讲说。”

3、传承法脉

书院与官学的根本区别是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

书院的教育特色

首重师德;

教学相长;

知行合一;

开放会讲;

根本育人;

自然敦化;

书院多在名山幽静之地

天门书院(安徽芜湖市天门山)

瑞林书院
崇德凝瑞 积善成林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学而不厌:法门无量誓愿学;

诲人不倦:众生无边誓愿度;

克己修身:烦恼无尽誓愿断;

志在圣贤:佛道无上誓愿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274db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4.html

《读书志在圣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