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治理

发布时间:2012-08-14 18:11: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沉丙纶布排、块石抛筑坝体、沙枕抛填)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为加强我部承当的××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我部的工程质量水平,我项目部总结以往在整治施工中发现的质量通病并查阅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和参考文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特整理《(沉丙纶布排、块石抛筑坝体、沙枕抛填)质量通病及治理方案》。

一、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通病内容

1.1 沉丙纶布排施工质量通病

(1)沉排施工发生撕排现象。

(2)排体缝制时产生褶皱,达不到设计尺寸。

(3)施工时排布裸露时间过长,未及时覆盖,排体老化,影响排布质量。

(4)排体搭接宽度不足。

(5)沉排轨迹偏移。

(6)施工时卷排,排布重叠。

(7)滑排。

(8)排体尾部坍塌。

1.2 块石抛筑坝体施工质量通病

(1)块石粒径偏小,有风化石。

(2)块石抛筑坝体不均匀、不平整、以及边坡达不到要求。

(3)块石抛筑坝体不顺直,偏离轴线。

(4)块石抛筑坝体塌陷。

1.3 沙枕抛填施工质量通病

(1)枕袋漏浆,袖口脱落造成废袋。

(2)枕袋填充不均匀饱满度控制不当。

(3)填槽抛枕高低不平,头部尾部不能形成设计坡比。

(4)抛枕镇脚不能形成设计坡比。

(5)沙质河床抛填顶标高不足。

(6)填槽区边缘部分不稳定难达到设计效果。

二、质量通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1 沉丙纶布排施工质量通病发生原因

2.1.1 沉排施工发生撕排现象的原因

(1)丙纶布排的原材料聚丙烯编织布、加筋条的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2)丙纶布排缝制要求、拼接型式、缝合强度和切割方式达不到设计要求。

(3)搬运过长中尖状物撕扯拉坏排布。

2.1.2 排体缝制时产生褶皱,达不到设计尺寸的原因

排体在加工的时候由于缝制丙纶布排产生皱褶,使排长、排宽达不到设计长宽。

2.1.3 施工时排布裸露时间过长,未及时覆盖,排体老化,影响排布质量的原因

(1)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2)块石供应不及时,施工组织不周全。

2.1.4 排体搭接宽度不足的原因

沉丙纶布排施工工艺是依靠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沉排船的定位,并根据GPS监测的沉排轨迹反映护底丙纶布排排体的水下位置。但实际施工操作时,由于操控者的技术水平限制,排体在沉放过程中,悬浮在水面与床面之间,受水流作用,形成 “挡流布帘”,易产生横向漂移或扭曲,导致排体水下就位的实际位置与理论不一致,影响排体之间的水下搭接宽度。

2.1.5 沉排轨迹偏移的原因

由于水流作用沉排轨迹不能按设计沉放到位,越往河心越往水流下方漂移。

2.1.6 出现卷排,排布重叠的原因

沉丙纶布排施工中没有根据施工部位的实际水深及流速变化,控制好沉放的速度,造成卷排、叠排的现象。

2.1.7 滑排的原因

(1)排头固定不牢固。

(2)地质条件差。

(3)坡比陡,排布未能紧贴河床成悬空状,块石压载后产生滑排现象。

2.1.8 排体尾部坍塌的原因

受水流影响,排布皱折不能完全展开,护底宽度不够,淘刷引起坍塌。

2.2 沉丙纶布排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2.1 沉排施工发生撕排现象的防治措施

(1)与加工厂家就排布的质量指标、技术参数、缝制要求、拼接型式、缝合强度和切割方式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2)排布、加筋条和系结条的剪切一律采用热刀具,不能有毛边。

(3)施工前对拟用的丙纶布排进行现场取样,对其单位质量、强度等指标进行试验,试验结果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用于施工。

(4)加强排布的保管,在使用前要覆盖排布,避免长时间光晒,搬运过程中避免尖状物撕扯。

2.2.2 排体缝制时产生褶皱,达不到设计尺寸的防治措施

为防止在缝制的时候产生褶皱而照成长宽度不够,在下料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应留有富余。

2.2.3 施工时排布裸露时间过长,未及时覆盖,排体老化,影响排布质量的防治措施

(1)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教育培训,增加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2)沉丙纶布排施工期间尽量避免受紫外线的照射。沉放后,对裸露部分在48小时内进行抛石施工,当石料供应不及时采取其他防护、覆盖措施,以防排体老化。

2.2.4 排体搭接宽度不足的防治措施

(1)在技术上做到对沉排轨迹的及时掌控,施工指挥人员,对现场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指挥。在排体边缘设识别条,以便检验排体搭接宽度。

(2)合理选择沉排时间。丙纶布排铺设时排头的下放是主要控制因素,若排头下放不当不仅影响排体在水下就位的状态,而且直接影响排体的有效进尺宽度,为避免排头下放时受水流的过大影响,在施工时应选择中枯水流速较小的时机沉排。

(3)排体在铺设时,因压排砂袋或块石重量在排体纵向上的作用力,引起排体的横向收缩,是排体铺设有效宽度减少的原因之一。在铺设时,在船舶甲板上采用人力辅助拉伸外,对其横向收缩在设计和加工时预留一定的收缩量,以满足排体水下搭接宽度。

(4)根据已沉排的实际位置动态修正下张排的铺排位置。在与下一张排搭接的一侧自排头沿排身至排尾设置测点浮标,铺排后再用GPS测定实际铺设的排位,根据测定的实际排位,再动态修正下一张排的设计位置,直至最后一张排的铺设。

2.2.5 沉排轨迹偏移的防治措施

(1)沉排轨迹观测。用GPS系统进行动态跟踪定位,并现场绘制实时沉排轨迹,沉排轨迹图和沉排工作同步,同时与理论轨迹对照,出现误差超出允许范围时,立即校正船位,确保护底达到设计要求。

(2)根据水深、流速及实际经验,上边线走位船越往河心越往上游提,固定上边线的绳索适当加密,抛填的块石尽量的大,并缓慢沉放协调一致。

2.2.6 卷排、叠排的防治措施

沉排施工时,对水深及流速进行实际测量,安排好3艘船舶的协同配合作业,各操作员注意力集中,动作协调一致,沉排时由专人统一指挥,控制好排布沉放和抛石的先后顺序,确保排布紧贴河底后再按顺序抛石,抛石时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河岸再河心的顺序,保证排上压载的及时和均匀。并在沉排前进行扫床,清理杂树、杂物。

2.2.7 滑排的的防治措施

(1)排头固定一般是用木桩通过尼龙绳牵引排头来固定,木桩打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土层上,并且牢固,根据情况适当加密。

(2)当坡比陡于设计坡比时,沉排前进行补坡,让排布紧贴河床,而不能成悬空状就压载块石。

2.2.8 排体尾部坍塌的防治措施

(1)排布设计宽度加大富余,确保达到护底效果。

(2)排体尾部可考虑抛备填枕,防止冲刷。

2.3 块石抛筑坝体施工质量通病发生原因

2.3.1 块石粒径偏小,有风化石的原因

(1)石源的块石质量较差。

(2)块石进场未进行严格的验收。

2.3.2 块石抛筑坝体不均匀、不平整、以及边坡达不到要求的原因

抛石施工受水位、流速、流向、通航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水下抛石不均、堆积、漏抛或边坡达不到设计要求。

2.3.3 块石抛筑坝体不顺直,偏离轴线的原因

(1)质量意识淡薄,随意抛填。

(2)导标设置偏移或不全。

(3)船舶定位偏移。

2.3.4 块石抛筑坝体塌陷的原因

(1)D型排没达到防护范围。

(2)沉降。

(3)坝头冲刷引起塌陷。

2.4 块石抛筑坝体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4.1 块石粒径偏小,有风化石的防治措施

(1)选用质地坚硬,无风化剥落和裂纹,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石料,在水中或受冻后不崩解。不使用薄片、条状、尖角等形状的石料。块石选择合理的级配,减少孔隙率。

(2)加强对进场块石的检验,对于不满足工程要求的块石清理出场。块石抛填之前报监理进行检查验收。

2.4.2 块石抛筑坝体不均匀、不平整、以及边坡达不到要求的防治措施

块石抛筑坝体严格按照以下措施进行施工:

(1)划分施工网格和计算网格抛石工程量。块石抛筑坝体由岸边向河心划分施工网格,沿轴线由根部向头部逐层平抛至设计顶面高程:先根据施工部位的具体情况划分大网格,设置浮标;再将每个大网格划分若干个小网格,设置浮标。每一网格单元编一个编号,根据单元面积和设计抛石厚度计算出每个小单元网格抛石数量和大单元网格抛石数量

(2)抛石漂距确定。在抛投块石的过程中,因水流作用,块石向下游移动,每次抛石前先测定抛石区水深和漂距。测定方法为:在施工前进行试抛,用小钢筋笼装上重量不等的块石,在钢筋笼上绑上绳子,绳子要有足够的长度以保证钢筋笼自由下落,把钢筋笼抛入江中,测出抛投点和下落点之间的距离,每个区域连续测35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各重量级别块石在该区域的漂距和方向实测值。根据试抛测出的漂距和方向,再调整定位船船位。

(3)定位。水上抛石采用“五锚法” 将块石运输船固定,在船体迎水侧设一口主锚和两口上八字锚,背水侧设两口下八字锚,参照抛石区域岸上导标,根据测定的漂距及网格的位置,用GPS测量调整块石运输船的船位,确保抛石准确落在指定的网格内。

(4)石料质量验收和抛石验方。

①、石料规格和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选用质地坚硬,无风化剥落和裂纹,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石料,在水中或受冻后不崩解。不使用薄片、条状、尖角等形状的石料。不使用风化石、泥岩作抛填石料。块石选择合理的级配,减少孔隙率。块石抛填之前报监理进行检查验收,对于不满足工程要求的块石清理出场。

②、抛石前进行石料船验方,长、宽、高各量三次,计算出体积再扣掉空隙和不合格石料,得出实际石料方量,并经收方监理认可签字后,才允许块石运输船发船进入施工区。

(5)移位。块石运输船通过锚缆绞机移位,以保证块石抛投覆盖均匀,不留空缺。抛石施工时,施工员根据单元施工网格设计抛投量、厚度、块石运输船长度和宽度等指挥块石运输船移位,统计每次抛石数量。每完成一单元施工网格抛石,在网格图纸上标明已抛单元施工网格和抛石数量。

(6)抛石后检测。水上抛石施工结束后,采用测深仪对抛投区域及相邻的部分水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并绘制水下地形图,将抛前抛后的水下地形图进行对比,确定抛投成果,若发现未抛到位处及时补抛。

2.4.3 块石抛筑坝体不顺直,偏离轴线的防治措施

(1)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教育培训,增加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2)在抛石区域岸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导标,确保精确无误。

(3)块石运输船参照抛石区域岸上导标,根据测定的漂距及网格的位置,用GPS测量调整块石运输船的船位,确保抛石准确落在指定的网格内。

2.4.4 块石抛筑坝体塌陷的防治措施

(1)对排体长宽进行丈量,确保排体长度满足设计要求,每一通条排沉完后,测量排尾位置是否达到设计位置,不足进行修正,确保D型排达到护底范围。

(2)在抛石过后进行测量,对沉降过大不达标的位置进行补抛。

(3)优化设计,在排尾抛备填枕,防止水流冲刷。

2.5 抛枕质量通病发生原因

2.5.1 枕袋漏浆,袖口脱落造成废袋的原因

(1)枕袋原材料质量不满足设计要求,聚丙烯编织布有跳纱、断纱现象。

(2)枕袋加工质量特别是拼接缝形式和缝合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3)搬运过程中尖状物撕扯拉坏枕袋。

(4)沙粒粒径小于枕袋土工织物的有效孔径。

2.5.2 枕袋填充不均匀的原因

(1)吸沙充枕操作不当。

(2)饱满度控制不好。

2.5.3 填槽抛枕高低不平,头部尾部不能形成设计坡比的原因

抛枕施工受水位、流速、流向、通航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抛枕不均,头部尾部不能形成设计坡比。

2.5.4 抛枕镇脚不能形成设计坡比的原因

抛枕施工受水位、流速、流向、通航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抛枕镇脚不能形成设计坡比。

2.5.5 沙质河床抛填顶标高不足的原因

沙质河床有沉降发现。

2.5.6 填槽区边缘部分不稳定难达到设计效果的原因

填槽区边缘部分易在水流湍急处造成冲刷,水流较缓处形成淤积。

2.6 抛枕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6.1 枕袋漏浆的防治措施

(1)枕袋原材料质量、品种、抗拉强度、孔径透水性都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前对拟用的枕袋进行取样,对其单位质量、强度、伸张率和渗透性及等效孔径等指标进行试验,试验结果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用于施工。

(2)检查枕袋是否有破损及跳纱、断纱现象,发现则禁止使用。

(3)枕袋要求采用丁缝或包缝法缝合,筋条之间错开连接,接缝强度不低于原强度的80%

(4)枕袋的保管:在使用前要覆盖保护避免长时间光晒,在搬运过程中避免尖状物撕扯拉破枕袋。

(5)沙源、沙质应实时监控。沙粒粒径d≥10mm,满足设计要求,大于枕袋土工织物等效孔径。

2.6.2 充枕不饱满不均匀的防治措施

填充水力造浆的泥浆浓度应适中,控制在15%20%之间。袋体内充填饱满度宜为75%85%。为防止充填不均匀,在排水密实之前通过观看、操控、调整充沙管方位,人力来调整,使得枕袋充填均匀、密实。

2.6.3 填槽抛枕高低不平,头部尾部不能形成设计坡比的防治措施

(1)施工前测量水位、水深、流速,进行抛枕枕袋漂移实验和沉降实验。

(2)测量放线。根据船舶尺寸、枕袋位置及枕袋漂移距离,保证枕袋能抛到指定位置。

(3)沙质河床在抛枕区域平抛二至三层,以保证抛填区域相对稳定。切忌盲目抛填形成紊流对河床的冲刷变化。

(4)抛枕顺序应从下游到上游,从深水到浅水。

(5)分层抛枕,层与层之间和充填袋之间应交错嵌紧,不得形成垂直的通缝和贯通空隙。

2.6.4 抛枕镇脚不能形成设计坡比的防治措施

应在施工前测量水位、水深、流速,进行抛枕枕袋漂稳实验和沉降实验。严格按照抛枕顺序从下游到上游,从深水到浅水。并加强测量放线。根据船舶尺寸、枕袋位置及枕袋漂移距离,保证枕袋能抛到指定位置。边施工边测量,在不足的区域及时补抛,力保达到设计坡比。

2.6.5 沙质河床抛填顶标高不足的防治措施

由于沉降原因抛填顶标高在验收时往往达不到要求。应在抛填至设计标高时勤加测量,对较低部位定点抛投尽可能保证抛填平整均匀。

2.6.6 填槽区边缘部分不稳定难达到设计效果的防治措施

填槽区边缘部分不稳定,至少需抛填23层以上才能稳定。因水流原因易在水流湍急处造成冲刷,水流较缓处形成淤积,需在设计时优化设计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5e7ac8a1c7aa00b52acb2d.html

《质量通病治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