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书法

发布时间:2014-01-15 08:29: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秦代书法

一、书法概况

(一) 书法事件:1、书同文字;2、秦书八体;3、隶变。

(二) 书法资料:1、六山石刻;2、权量诏版;3、简牍帛书。

(三) 书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曹姓?)

二、书同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字也进行了统一。“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实际上,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己逐步开始。秦先后灭六国,在所灭的国家推行秦国文字。秦统一国家后,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规范。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凡“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的一律废除。由李斯等审定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李斯等所作“三篇”没有实物遗存,我们只能从秦刻石中窥见到小篆的身影。

有关“书同文字”的文献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此概括书同文字概况,并未言及谁作小篆。而《说文解字·叙》在述说“新莽六书”时说:“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桂馥《说文义证》等都认为是错简,“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一句应移到隶书条下。然并无证据。卫恒《四体书势》云: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

此采三说:李斯造小篆、程邈造小篆、程邈造隶书。没有定论。而张怀瓘《书断》中则言:

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此言以定论矣,后人再无异议。其实不然。

实际情况应该是:程邈在秦统一以前以开始正定文字,李斯是秦统一文字的定国策者,而“三篇”则是李斯、赵高、胡勿敬三人依据程邈所定小篆所书的推行小篆的规范文字。

后人以程邈曾入狱为隶徒而将隶书之名和作者附会到了他身上,这是缺乏依据的。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程邈作为专职负责正定文字工作的官员,也存在在正定小篆的同时他也规范了隶书。当时手写体草篆每字的写法很多,而隶书要得到官府承认,字形必须规范统一,这才符合秦代书同文字的基本国策。所以书同文字既包括统一小篆,也应该包括统一隶书。

三、秦书八体

秦朝规定使用的文字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小篆虽是官方正体,多用于皇帝的诏书以及隆重的场合,使用的范围比较狭小。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在特定场合和特定方式下所专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变异和美术化的结果。日常使用更多的是隶书。战国后期已经萌生的隶书,在秦朝得到官方的承认,被列入到“八体”之中。

秦书八体的意义在于,它为后世文字应用奠定了观念基础,那就是各种字体书体有其相对稳定的分工,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的书法艺术。例如书碑、手札、誊录、写经、题匾、答卷、刻印等,都有各自适宜的字体书体和一定的规范,一般而言,符合要求者容易取得上佳的效果,而擅自改张更弦者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相关修养或所擅单一的表现。这种观念进而从社会使用价值的根本上保证了历史各种字体书体绵延不绝,从而成就了百花齐放的中国书法艺术。因此,秦书八体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四、权量诏版

秦朝金文日渐减少,祭器礼器上的金文尚未发现。秦朝金文仅见于权量、诏版以及兵器和刻符上的铭文。其中权量诏版文字构成了秦朝金文的主体。

秦朝统一度量衡,皇帝的诏书刻铸在权量上。秦二世时又加刻了一道诏书,嵌钉在权量上。秦权量诏版刻铸的文字用小篆。权量诏版铭文多凿刻,由于材料形制及书刻方式不同,因此在书法风格上也与秦刻石文字存在着差异。

权量诏版书法线条均匀中有粗细微妙的变化。笔画平直中时有波动,显现出率意的动感。字形斜正奇肆多有意态。出于刻凿的需要而变圆为方。字形以长方为主,亦有正方甚或偏方,字的大小产生明显变化。结构有紧密也有宽松。章法行清列不清,有疏密的变化,率意中不失规矩,更得天真烂漫之趣。权量诏版文字虽然不如石刻小篆那样法度严谨,却更加生动活泼。秦权量诏版的不断发现,为后入学习小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六山石刻

秦始皇统一国家以后曾多次巡行天下,所到之处刻石纪功。秦始皇纪功刻石多由李斯书写。秦刻石有:峄山、泰山、琅琊、之罘、碣石、会稽等。这些刻石文字是典型的标准小篆。秦刻石人多已经毁坏。现在残存有《泰山刻石》(仅存8) (图七)、《琅琊刻石》(拓本13行,已漫患不清),另有一些刻石有摹刻本传世。

秦刻石小篆法度严谨,规整典雅。线条粗细均匀,瘦硬坚挺,圆转流畅,后人称之为“玉筋篆”或“玉筋篆”。字形长方取纵势,上收下放,上重下轻,上紧下松,富于对称性和图案美。章法行列清晰,疏密有度,处处体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国家一统天下的气势。

六、简牍帛书

简牍帛书一直做为俗体文字伴随着正体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着正体的变革。这种俗体文字不仅对推动文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简册在商朝已经出现,帛书在周朝也已产生。惜因难以保存,至今尚未发现春秋以前的简册帛书。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简帛文字是战国时期的。近几十年间,简册、木牍、帛书大量出土,其时间跨度自战国一直到魏晋,绵延六百余年,经历了由篆到隶、草、楷的演变过程。这些大量的简牍帛书不仅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书法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

简牍帛书时间跨度大,字体多样,风格也是精采纷呈。战国后期经秦至西汉前期的简牍帛书,所反映的是隶书创始期的面貌。这一时期的隶书尚未成熟定型,称为“古隶”或“秦隶”。隶书至西汉中后期才逐渐成熟起来。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发展的必然连续性,又体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清晰地描绘出隶书由萌生到成熟的演变发展轨迹。

古隶(秦隶)体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字形不稳定,残存着大篆固有的一些特点,又有隶书的某些特性。隶书特有的波磔笔画还不明显,整体风格体现出草率、多变、古朴。

七、程邈造隶

史料记载有“程邈造隶”之说,程邈原是秦朝的狱吏,获罪入云阳狱,在狱中研究文字,变篆为隶。“始皇喜之”,获释后任御史,令其改订文字。程邈所创隶书的实物资料至今尚未发现。一种新字体的产生决非一人所能完成,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实物资料可知,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孕育萌生,秦朝隶书虽然得到广泛的使用,尚未完全成熟。程邈在隶书初始阶段对隶书进行整理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书法家

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

九、秦代书法的评价

秦朝使篆书法度化,规范化达到极至,把篆书推向了顶峰。随着隶书蓬勃的发展,也昭示着篆书衰落的开始。隶书取代篆书的正体地位或迟或早总会发生。

1、秦代是篆书的终结期,把篆书法度化、规范化推向了顶峰,篆书由此走向衰落。

2、秦又是隶书的过渡期,隶书得到发展和壮大,广泛流行,并得到了官方承认,但尚未定形。

3、金文书法到了晚期,石刻书法日渐增多,揭开了石刻书法蓬勃发展的序幕。

4、秦代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重要过渡期,是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关键环节。

5、秦代书法书体多样,风格多变,既有法度森严的小篆,又有生动活泼的诏版又有草率随意的古隶。小篆为篆书增添了新的风格样式,古隶的过渡性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b447d65ef7ba0d4a733b65.html

《秦代书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