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5 11:32: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 沉 默 中 死 亡

——祥子为什么不反抗

姓 名: 赵燕

学 号: 200940100270

班 级: 09级中文五班

指导老师: 魏韶华

完成时间: 2012、628

沉默中死亡

——祥子为什么不反抗

摘要:

祥子是社会中普通人的典型代表,他不是坏人,但他的性格中也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弱点。在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面前,祥子为什么没有走上集体放抗的革命道路呢?一方面是由于祥子性格中的个人主义作怪,使他选择单打独斗的方式去追求成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压迫势力太过强大,社会环境太过严酷,以至于使祥子欲反抗而无力;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便是中国传统中的信命思想的引导,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祥子自然而然地想到是命运使然,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争取。

关键词祥子 堕落 个人主义 社会环境 命运

Abstract

Xiangzi is typical individual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society .He is not a bad person,however,there are many insuperable weaknesses in his character.Faced with a series of attacks and frustration,why haven’t Xiangzi taken the revolutionary way of collective’s action revolt?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e individualism in his personality,which makes him choose the way of tackling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persuing the satisfaction alone.The other reason is that the infulence of the oppresion forces and the serious social enrironment is so affective that make Xiangzi have no other alternative.There is another reason that cann’t be neglected ,which is the guide of the destiny .Xiangzi admitted that his misfotune is predetermined by God,so he don’t want to strive and fight.

Keywords:Xiangzi,corruption,individualism,sociatial environment,fate

引言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很多学者都曾就这部作品进行过探讨。《骆驼祥子》就是围绕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而展开的它的描写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角度和理解的层面。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解释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有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前人在研究《骆驼祥子》时,多是从祥子的悲剧命运和人性堕落入手的,也有相关语言问题及版本删改问题和译本问题的考证。

1 常红艳:《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祥子的人性堕落》,科技信息,2011年29期

2 陈秋露:《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1期

3 王浩洁:《论祥子的悲剧成因》,考试周刊,2011年78期

4 赵雪明:《试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青年文学家,2011年22期

等等。

论及祥子面对人生悲剧为何不反抗的成果很少,所以这一论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沉默中死亡

——祥子为什么不反抗

一、 祥子其人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老实的、寄希望于个人的奋斗的小生产者他的身上有普通人的很多共性,性格中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祥子是普通大众群体的代表,从祥子的堕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的整体堕落。老舍在小说结尾处描写祥子的性格用了几个词语,恰当而且完整的勾勒出了祥子的人性特征。“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陌路鬼”,从这几个对于祥子的评价出发,可以比较切实地理解祥子堕落的悲剧。小说用强力的批判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下层人民个人奋斗没有出路的悲惨境遇,表达了老舍对社会下层人民的同情

祥子性格中的所谓“好”和“坏”的因素,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或“坏”,而是相对意义上的例如:祥子是要强的,但也正是祥子要强的性格,使他一定要有一辆自己的车,又不愿求人,有时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失去车的时候才会痛不欲生;祥子是爱体面的,但也正是祥子好体面的性格使他不愿意把自己与虎妞的“偷情”的事实闹大,这使祥子最终决定委屈自己与虎妞成婚,迈入使自己使自己痛苦的婚姻;祥子拥有健壮的身体,但也正是他健壮的身体使他只相信自己的力气,一心靠自己的踏实努力而过上好生活,从而推动祥子在个人主义道路上的滑落祥子是老实诚恳的,但正是祥子的老实诚恳,使祥子在遭到孙侦探的敲诈时,不知所措,迷了头,把自己辛苦咱的钱全部双手奉上。

祥子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下层的小生产者,他是健壮的,老实的普通人,但是他身上也有老中国的儿女身上的共同的弱点,祥子的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奋斗理想破灭以后的苟且忍让,这是落后的经济文化的产物,这是普遍的国民性。如果在和平的年代,“祥子们”或许可以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战争的年代,个人(特别是一个老实的下层人)主义只能加速一个人的堕落。个人主义使祥子形成孤独、脆弱的性格,这使他在打击面前,委屈的心情无处发泄,从而更容易苟且忍让;这也使他在遇到情欲和温情的诱惑下,容易身不由已地一步步走进命运设定的圈套;现实、保守的思想使他认定了拉车的人生道路,没有办法跳出去;作为一个老实人,他不愿意做对不起人的事情,同时也更容易被哄骗祥子的堕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祥子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最终屈从于现实的金钱和情欲而走向堕落。现实、自身性格等种种的因素形成了一滩沼泽,一旦掉落,就无法拔出脚来,挣扎只能使他越陷越深,最终走向毁灭。

二、 祥子遭受的打击及其堕落的过程

(一) 祥子遭受的打击

买车是祥子一生的主线,也是祥子堕落的悲剧故事的主线

从小说对于祥子第一次买车时的情景的描写,便可以看出祥子自己的车的看重。“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汽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他忽然想起来,今天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的早,他早忘了生日是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从这些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中,祥子对这辆洋车的喜爱溢于言表

攒钱买洋车的过程是如此的艰难,以至于祥子已经把洋车当成了自己生活的重心。小说中讲到祥子在攒钱买车过程中所遭受的身心双重的煎熬:祥子努力踏实地拉包车,但却会被莫名其妙地辞退。他被东家辞退之后只能拉散座。祥子的心理十分低沉,每天只能强打着精神,因此常常闹错。车碰坏了就要赔钱,这更使他焦躁。为怕惹出更大的祸,他有时候就睡一整天,睁开眼睛又会懊悔,自恨。病了也不舍得钱去买药,硬挺着,结果不仅要买药还要一气儿休息好几天。欲速则不达。整整三年才凑足了一百块钱!这辆车凝聚了祥子多少的心血啊!

拥有自己的一辆洋车对祥子来说意义非同一般,这辆车就是自由,就是独立的象征。等到祥子有了属于自己的车,他的生活重心便成了他的车。“他不大关心战争怎样的毁坏天地,也不大注意春雨的有无。他只关心他的车,他的车能产生烙饼鱼一切吃食,它是块万能的田地,很驯顺的随着他走,一块活地,宝地”

对祥子来说,失去车,就是生活的重心,失去一次就已经是很大的打击,何况祥子失去过三次。

(二) 伴随打击而来的心灵堕落

第一次丢车时,祥子虽说继续为买车而奋斗,但他自己可并没有轻描淡写的随便忘了这件事。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再买辆新车,越着急便越想着原来那辆。一天到晚他任劳任怨的去干,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中就觉得发堵,不由的想到,要强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变得公道一些,凭着什么把他的车白白抢去呢?即使马上在弄上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他觉得过去的事像个噩梦,使他不敢再希望将来。有时候他看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几乎感到一点羡慕。他开始觉得要强是没用的,应该乐乐眼前,即使先不跑土窑子,也该喝两盅酒,自在自在。烟、酒,现在仿佛对他有种特别的诱力,他觉得这两样东西是花钱不多,而必定足以安慰他;使他依然能往前苦奔,而同时也能忘了过去的苦痛这时候,祥子虽然思想上有倒向堕落的倾向,但是他仍然是“野兽”,即便是“饿疯”的。

杨家包月的活儿给了他希望,可以挣钱买车的希望,但后来,祥子境遇十分不顺心,他受到苛刻的对待时,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主动辞掉了杨家的包月活儿。他要了四天的工资,离开了杨家。这时候祥子又开始对自己失望起来。他想着“以自己的体格,以自己的忍性,以自己的要强,会让人家当做猎狗,会维持不住一个事情”,他“不只怨恨杨家那一伙人,而渺茫地觉到一种无望,恐怕自己一辈子不会再有什么起色了”

在受到虎妞的引诱后,祥子想着无缘无故的丢了车,无缘无故的又来了这层缠绕,他觉得他这辈子大概就这么完了,无论自己怎么要强,全算白饶而遇到曹先生再一次给了祥子微弱的希望,但是虎妞以怀孕为借口来找祥子,这使祥子心烦意乱,破了酒戒。拉车摔了曹先生,他的反应是辞工,他觉得没了出路,只能放弃。但曹先生的挽留,又成了黑暗中的一丝光亮,高妈的开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希望毕竟微弱,像一只枯叶在冷风苦雨中独自飘摇。虎妞的逼婚把祥子逼到墙角上,孙侦探的敲诈使祥子一无所有这时的祥子接受了老程的烟并且开始抽烟。祥子这时候再一次一无所有,索性“破罐子破摔”,回到人和车场,任凭刘家父女的摆布。在刘四爷的寿宴上,祥子受到洋车夫们的冷嘲热讽,在硬气了一次之后,祥子给自己画出了另外一条路,这条路上的祥子与以前他所希望的完全不同了。“这是个见人就交朋友,而处处占便宜,喝别人的茶,吸别人的烟,借了钱不还,见汽车不躲,是个地方就撒尿,成天际和巡警们耍骨头,拉到‘区’里去住两三天不算什么。是的,这样的车夫也活着,也快了,至少是比祥子快乐。好吧,老实,规矩,要强,既然都没用,变成这样的无赖也不错。不但是不错,祥子想,而且是有些英雄好汉的气概,天不怕,地不怕,绝对不低着头吃哑巴亏。对了!应当这么办!坏嘎嘎是好人削成的。”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使祥子的生活添了点意义,但连这点屈辱的安宁也没有维持很久的时间,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给虎妞发丧祥子卖掉了车。受到夏太太引诱,染上了脏病。最后小福子的死,使祥子失去了一切奋斗的动力,彻底得堕落了。

三、 祥子没有走上社会集体放抗道路的原因

祥子在社会环境中的处境,就像小说中描写的祥子在暴雨中寸步难行的感受是相似的。“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面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祥子堕落的过程其实就是祥子心中那点茫茫的热气慢慢冷却的过程。

在遇到一系列的悲惨遭遇和残酷对待时,祥子为什么没有走上一条社会集体放抗的道路,而是像一片叶子一样,独自飘摇着,堕落下去呢?

(一) 祥子个人原因

1、 祥子的个人主义

小说总有一段讲到祥子看到那些年老的或年小的车夫受苦,并没有产生同情,他觉得“自己与他们并不能相提并论,现在他少受着罪,将来他还可以逃出去;他想到自己要是到了老年绝不至于还拉着辆破车去挨饿受冻;他相信现在的优越可以保证将来的胜利”。这种态度同于汽车夫对于洋车夫的态度。其实,他们同是在地狱里只不过层次不同。小说中也有明显地写到:“他们想不到大家须立到一块儿,而是各走各的路,个人的希望与努力蒙住了各个人的眼,每个人都觉得赤手空拳可以成家立业。在黑暗中各自去摸索个人的路。祥子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

虎妞以怀孕的名义让祥子拿主意,祥子感到无可奈何。小说中写到:“个别的解决,祥子没那么聪明。全盘的清算,他没那个魄力。于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整天际圈着满肚子的委屈。正和一切的生命同样,受了损害之后,无可奈何的指向由自己去收拾残局。”但是,此时却没有人可以让祥子倾诉心中的委屈,这时,祥子开始认识到个人主义的不可靠。他才明白过来,悔悟过来,人是不能独自活着的,他开始后悔以前没有交上几个朋友,他始终是一个人,他感到一点向来没有过的恐惧。照这么下去,谁也会欺侮他,独自一个人是顶不住天的这种个人主义的想法使他无法融入到社会当中

祥子早早地明白了个人主义的不可靠,可是,这并没有把祥子拉上集体反抗的路子,这与祥子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有关。

2、 祥子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

当个人单打独斗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摆在祥子等人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反抗,要么忍受。此时祥子的性格弱点再一次起作用,把祥子拉到了忍受的一边。过分的压抑和忍受,没有把祥子塑造成一个斗士,却把他推向了及时行乐和“破罐子破摔”的阵营里去了,祥子确实融入了“集体”,只不过这个集体,是融入了那些有着“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的一般洋车夫的集体。祥子的性格弱点的形成与祥子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背景有关。

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的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都做过了”。从小说中的描述可以看出,祥子就是一个以出卖力气维生的普通劳动者,并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而且,祥子在城里生活的几年主要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圈子狭窄,这就造成了祥子本身巨大的局限性,“革命”和“集体反抗”这样的名词,与祥子的思想和生活完全扯不上关系。

3、 祥子的自卑心理与对城市的依附性

当祥子从大兵的手里逃出来,踏上了城市那灰臭的土地上时,祥子想趴下去亲吻这地。“这座城给了他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这里有的看,有的听,到处是光色,到处是声音;自己只要卖力气,还有数不清的钱,吃不尽穿不完的万样好东西。在这里。要饭也能要到荤汤腊水,乡下只有棒子面”。从祥子心中,对城市和乡下的对比,可以看出,祥子对城市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拜感,不管城市是什么样,祥子都崇拜。这就使祥子对城市产生了一种内在的依附性。祥子深受城市中的欲望和畸形人伦关系之苦,但这些声色欲望却也正是祥子所追求的,所依附的,所离不开的。这种内在的依附性,使他尽管遭受苦难,也不愿意毁灭这所谓的精神偶像与寄托。也是这种对城市的崇拜,使祥子在对待城市中的所有事物时,都怀着一种乡下人的自卑心理。把自己放在比斗争对象更低的层面上,是祥子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斗志,使祥子选择默默忍受各种苦难,而没有起身革命。

(二) 严酷的社会环境使祥子欲反抗而无力反抗

1、冷漠的社会关系

祥子的单打独斗的性格并不是单独体现在祥子的身上的,祥子的个人主义在每个人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老马儿这个老车夫也是“祥子”,他跟祥子曾讲过这样的一段话:“你想独自混好?谁不是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了如今了,我落到子安在的样儿!身儿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心眼好?有什么用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么八宗事!当我年轻的时候,真叫做热心肠儿,那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做。有用没用?没有!我还就过人命呢,跳河的,上吊的,我都就过,有报应吗?没有!告诉你,我不定哪天就冻死,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可惜的是每个人都是到了一辈子将要过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个人主义的处事方式是行不通的。

社会上人际关系是冷漠的,在小说中祥子冒着暴雨拉车一段中,那个坐车的人,完全不顾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困难,不仅没有多给一个铜板的车钱,甚至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这是一种多冷漠的关系啊?

每个人只管自己的前程,不仅是与冷漠的社会关系有关,也与严酷的社会环境有关,大家自身难保,怎么帮助别人呢?

2、严酷的社会环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不管是面对抢祥子洋车的兵,敲诈祥子的孙侦探,辱骂祥子的杨家太太还是剥削祥子的刘四爷,祥子都是渺小而无力的。

祥子的梦想的破灭,很多程度上都是社会上的严酷环境所造成的苦难,恰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祥子身上,祥子“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

在战争环境里,谁都不是赢家?不管怎么打转,都转不出这个社会去。

(三)传统哲学中的命运观

祥子的信命的思想,使他在遇到挫折时自然而然地想到这都是命运的安排,而不做勇敢地争取。这就不得不提《骆驼祥子》创作中的“命运色彩”。

大部分的中国人的性格中都多多少少地包含着一些“信命”的成分。“命”到底是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命”的观念,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指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这里的命就是命运。孔子指的是“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后来的儒家,把命当做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从整体上看,是在我们的控制的范围之外的。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就是“知命”。这种“知命”的观念本来是想劝慰众人不要因失败而灰心丧气,教育众人要学会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但是后世很多人会误解这种观念,而把孔子所提到的“命”解释为前定的命,人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摆脱已经决定好了的命运。

祥子所谓的“信命”,也是对“知命”的误解。还有一种所谓的“信命”是对社会的不满或者是屈从的表现,这种“信命”多半是由于社会正处于动荡黑暗的时期,人们就算再怎么小心也免不了倒霉。正如贾植芳在他的个人传记《狱里狱外》中总结自己的人生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一声没有参加过任何的政党,但我一声都有一个不安于现状的理想和目标,在我的前半生里,我曾经有过诸多的选择,但没到历史的关键时刻,我总是毫不犹豫的选择资源去吃苦受难的道路,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直无形之手,关键时刻会在我背后推我一把,容不得我去仔细分辨和细细思考。”贾植芳所提到的“无形之手”便是普通人口中所谓的命运。在这里将贾植芳先生和祥子放到一起对比,有些不太合适,但他们之间确实是有些相似之处的。贾植芳先生所说的“不安于现状的理想”(他对自己道德原则的坚持)与祥子渴望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想法有类似之处,两者在社会大动乱的时期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一次次的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或理想的追求,只能换来一次次的失望或苦难,这种习惯性连环式的失望和苦难就容易使人和“冥冥之中无形之手”——命运联系起来。而可怜的祥子两者都占了,既受前定命运的误导,也赶上了动荡的年代。

小说中,祥子多次提到了命运。祥子从军队逃出后,在黑夜中感到十分迷茫,心想“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从!也就是说从小说的一开始,祥子的思想中就有了所谓的“命”的观念。看着自己的骆驼,想到这可以换来买洋车的钱,祥子“承认自己是世上最有运气的人,上天送给他三条足以换一辆洋车的活宝贝”。这里的“上天”也是命的变体。祥子带着骆驼逃跑,等到天亮,祥子感觉心里生活又有了希望,他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关有热力的宇宙里”而欢呼高兴。他觉得不必再想谁是谁非了,一切都是天意只要老天保佑他,什么也不必怕。这里的“天意”“老天”自然也是“命”的观念的体现。虎妞以自己已经坏了祥子的孩子为借口,让祥子拿主意,虎妞走后,祥子感觉自己像是陷入了虎妞设的圈套中,他觉得“在这个无可抵御的压迫下,他觉出一个车夫的终身的气运是包括在两个字里——倒霉,不认命,就得破出命去。他觉得这不是虎妞厉害,而是洋车夫的命当如此

命!祥子把自己的悲惨境遇归罪于命,而不是当时社会的黑暗!讲祥子被孙侦探敲诈之后有这样一段议论:“对了,祥子是遇到”点儿“上,活该。谁都有办法,哪里都有缝子,只有祥子跑不了,因为他个拉车的。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当左宅的王二找祥子时,祥子拾起铺盖卷,老程问祥子要去哪里,祥子回答了一句“人和场子,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这时的祥子满心的委屈,羞愧,与无可奈何。这时候,“他没别的办法,只好去投降!一切的路都封上了,他只能在雪白的地上去找那黑塔似的虎妞。他顾体面,要强,忠实,义气;都没一点用处,因为有条‘狗命’”。等到回到回到人和车厂,祥子想开了,既然又回到这里,一切就都交给刘家父女吧;他们爱怎么调动他,都好,他认了命!此时他已经成了一个能干活的死人了。“命运观念”在祥子的心理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骆驼祥子》具有极大的悲剧感染力,与这种浓厚的“命运色彩”有紧密的联系。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骆驼祥子》写的是一群“老实人”的堕落与毁灭。《骆驼祥子》中透露出贫苦的老实人必定要走向毁灭的信息。老马儿勤奋、热心,到最后没有钱给孙子治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子死在自己怀里而无能为力;小福子老实、憨厚,要是长得差一点就会走上自己母亲悲惨的路,长得好看就要去“卖肉”,最后上吊自杀;祥子强壮、诚恳,却在各种势力的压迫下变态、堕落。所有的好人都没有好报。

强烈的悲剧感染力是老舍用血浸染的,老舍对广大的底层劳动人民怀着强烈的同情的,这体现了老舍的人文主义关怀。只有真心关怀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才能写出《骆驼祥子》这么一部血泪史

注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37f5e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a.html

《骆驼祥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