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乐教思想

发布时间:2019-08-13 20:16: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孔子的乐教思想
作者:陈晓峰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

         要: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孔子;乐教;礼乐;感化;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80-02

        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是先秦乐教思想的倡导者,实践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上古三代的礼乐教育思想,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他乐教中的礼乐感化及关于的思想也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一、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孔子生活在鲁国,鲁国乃周公的旧封地,因而保留了丰富的周文化,当时各国都到鲁国观礼。孔子作为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此,礼乐亦成为孔子乐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音乐实践还是音乐理论,在他的乐教体系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思想就是要把人训练到符合维护西周社会制度的标准。而且,孔子所以如此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因为他相信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就是说乐不仅仅是一种享乐,同时又是用于区分不同等级的重要尺度。如周礼中规定的八佾舞,只能供天子享用,而下属诸侯大夫只能用六佾四佾、否则就是僭越违礼,大逆不道。因此,孔子对季氏享用八佾舞,大动肝火,怒吼: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这是有道理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特殊的文化形态,二者的关系是礼以制乐,乐以为用。礼作为一种制度,表现严格的等级关系,乐是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乐其中就有礼的性质。但礼与乐毕竟不同,其功能也有差别。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史记·滑稽列传》)具体地说,礼是从外部规定社会的等级、次序和相互关系、规则人们的行为的;乐则是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在不同的场合,音乐有着不同层次的妙用。孔子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乐记》)。基于此,孔子更重视传统的典礼仪式,而这些典礼大多都是用乐的,而且这种用乐决不能乱用,只能用所谓的雅乐。乐尚雅,雅者古正也(《白虎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180ec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2.html

《浅析孔子的乐教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