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卡尔 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发布时间:2013-08-30 23:38: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社会与市场的博弈理论及其历史

——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

【摘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论述,探讨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双重运动”理论以及国家的作用等理论,从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博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文中根据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历史上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其博弈过程,并指出其博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根据博弈历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社会与市场 《大转型》 自由主义 博弈历史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一)引言

卡尔·波兰尼被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史家,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析的历史的视角,也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渠道。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具有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波兰尼的思想广泛而且深入,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虽然其理论却较少地被各个学科的正统和主流派别所提及和研读,同时其作为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似乎也从未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式承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大转型》这门书中,波兰尼开创性的将市场的分析视角扩展到“市场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的框架里面(以前的理论为纯粹的经济学市场理论或者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理论),并且发掘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作为人类社会两个有着截然不同运动机理的事物——社会与市场共存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由于市场天然的扩张性特点,市场的强大活力必然导致其侵入到社会的边界,而这种入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与市场对立的社会对此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曾经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目前为止经历过几次大的博弈?二战以后社会与经济的博弈情况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的论题——“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二、《大转型》写作背景

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理论背景对于其成书具有很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开篇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可能是有必要的。

(一)作者的生活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尼曾在奥匈帝国的军队服役,后来先后当过大学教师和报社编辑,1934年到英国的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任教,之后前往美国,在本宁顿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任职。《大转型》成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本书于1944年出版,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这部书的出版恰逢其时的描述和揭示了当时“烽火狼烟”的国际时局。

(二)学术理论背景

自亚当·斯密创立经济学这门学科以来,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就一直被大部分经济学家奉为槔圭,一方面是经济学家对这个假设的极端信仰,另一方面,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硬核经济人假设从形成起就不断受到社会人假设的反拨与挑战,推动整个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发展,而波兰尼的嵌入理论正批判地颠覆了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三、波兰尼的社会、国家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

卡尔·波兰尼的社会与经济博弈的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全新的社会、国家与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博弈关系的解释中,波兰尼构造了几个全新的关键概念,包括“嵌入”embeddedness)、“脱嵌”disembedded)和“双重运动”(doublemovement)等。这几个概念和关系和系统的阐述了波兰尼的经济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思想内容,而且正如经济学假设对于经济学理论内容的巨大作用一样,波兰尼对于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其后续理论的基本前提,理解波兰尼的社会与经济博弈必须从这些基本理论开始。

(一) 嵌入理论

嵌入理论是波兰尼对当代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社会与经济博弈活动的基本框架结构

主流经济学的传统观点一般认为经济是一个由相互连锁的市场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这一认识背后的逻辑是经济是一个自足的、独立的系统经济与社会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经济可以凌驾于社会之上。但在波兰尼那里经济并非像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对此波兰尼用了嵌入一词来说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波兰尼认为与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设想的相反人类并不具有与生俱来的倾向于交换的天性最初劳动分工的发展也并不依赖于市场的存在人类的经济是浸没在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他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物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只有当物质财物能够服务于这些目的时他才会珍视它在每一种情况中经济体系都是依靠非经济动机得以运转的。

在波兰尼看来19世纪以前的人类社会经济始终是嵌入于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之中的是附属性的经济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功能之一两者是相容互利的。市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危机是稍后出现的事实根源在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家们以自由市场理论来应对早期工业化的困顿这种理论的核心信念是自我调节的市场可以成为一个不被控制或自我控制的系统人类社会应该从属于自发调节的市场。这样一种信念逐渐成为西方思想中的一个基本信条。自我调节的市场成了支撑19世纪西方社会秩序的四种主要制度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这种制度上的创新打破了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有机结构经济终于脱离开社会成为脱嵌式经济并且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的主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社会和前工业社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裂即经济从嵌入于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脱嵌出来。这种大断裂也就是波兰尼所说的19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转型。

(二)双重运动理论

1.双重运动”的提出

双重运动是波兰尼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与历史上嵌入于社会的经济关系不同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是与社会脱嵌它在逻辑上要求社会从属于市场正如波兰尼指出的与一种自身特有的动机交换或交易的动机相联系的市场模式是能够创生一种特定制度的这种制度就是市场。从根本上讲这正是由市场控制经济体系会对整个社会组织产生致命后果的原因所在它意味着要让社会的运转从属于市场。

与经济嵌入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因素对社会存续所具有的生死攸关的重要性排除了任何其他的可能结果。在这种脱嵌的社会关系中“获利”成为支配性的动机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文化法则一种普遍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原来只在经济领域内才能发挥作用的市场原则如今被运用于整个社会之内除了经济领域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都将毫无例外地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一转变从根本上颠覆了市场和社会两者的关系其后果不仅使市场脱离于既有的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约束而且使市场成为全部社会生活的主宰使社会的运转从属于市场。社会所有行为和活动都需要服从于经济价值与市场的操纵由此造成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关系的错位从而导致了19世纪以来我们时代的根本变革

2.脱嵌”的不可能性

在指出人类文明由嵌入式经济社会关系向脱嵌式经济社会关系转变的同时波兰尼一步论证了这种脱嵌是不可能成功的。他认为要想创造一个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化是三个关键性要素。但根据商品的经验定义只有那些为了在市场上出卖而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商品。而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显然并不是真正的商品。因此波兰尼称这三种所谓的商品为虚构商品。而如果要将这些虚构商品真正放置在市场上事实上就等于把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类自身推向市场人类社会于是成为经济体系的附属品。

3.“脱嵌运动”的毁灭性后果

波兰尼指出一个脱嵌的、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力量是十分野蛮的力量因为当它试图把人类与自然环境转变为纯粹的商品时必然导致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毁灭。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理念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除非消灭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物质否则这样一种制度不能存在于任何时期它会摧毁人类并将其环境变成一片荒野。他同时认为在市场经济力图扩张并将越来越多的要素囊括进市场体系的同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类社会就会兴起社会保护运动如此保护性的反向运动必然发生因为一个脱嵌的经济社会导致的灾难必须被阻止。社会保护运动的宗旨在于重新实现社会对市场的控制或将市场的作用限制在社会能够控制的限度内避免市场恶性膨胀而最终导致人类社会走向自我毁灭。但与此同时这种社会保护运动也蕴含着造成政治、经济停滞甚至是全面社会危机的危险。一方面是自由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各种力量保护社会免于市场侵害的反向运动这种自我调节市场运动的扩展与其对立面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是并生共存的二者共同构成了19世纪人类历史最为显著的特征。在波兰尼看来自我调节的市场与社会的保护性反应之间的矛盾形成了19世纪以来人类所有苦难的根源。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对自然环境的疯狂破坏社会关系的商品化、金钱化极度的贫富悬殊以及时常出现的经济波动造成的社会动荡都归因于它。从宏观的视角来看20世纪初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对自由放任所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的一种反动而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则是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反动。在波兰尼看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类社会灾难归根结底都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文明大转型有关与乌托邦式的自由放任经济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关系的有机结构被打破有关。即就近百年而言现代社会由一种双向运动支配着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它所遭遇的反向运动。虽然这种反向运动对于保护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但归根到底它是与市场的自我调节不相容的因此也是与市场体系本身不相容的。十九世纪社会的先天缺陷不在于它是工业性的而在于它是一个市场社会。它的解体是由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原因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所造成的。波兰尼的这些论述是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三)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与作用理论

国家的引入是波兰尼社会与经济博弈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波兰尼并非仅停留在对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单一论述他更进一步将国家引入市场及社会关系之中分析了国家在市场、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角色。

在自由主义者的理论中市场秩序是一种自发秩序在这种自发秩序面前国家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所谓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而波兰尼则强调政府和国家的功能并提出了一个颇为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国家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波兰尼通过大量的考证得出结论西欧国内市场实际上是由国家干预所创造的即全国性市场的出现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经济领域从政府控制中渐进、自发地解放出来的结果。相反市场是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有意识地甚至有时是粗暴地干涉的结果。在波兰尼看来自由放任绝不是自然产生的若仅凭事物自然发展自由市场永远不会形成,自由放任本身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市场的发展、推动与调节从来都需要国家的帮助同样解决市场化发展所引起的问题同样也需要国家的作用。波兰尼认为面对自由主义市场的扩张社会为了自我保护就不能不依靠国家来引入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对市场的扩张加以限制。换言之社会进行自我保护的反向运动并不是社会自我执行的而是通过国家利用诸如进行社会立法和社会政策等各种方式来加以推动和实施。社会保护运动的主体实际是有着某种政治义务和责任的国家或政府。真正的市场社会需要国家在管理市场方面扮演积极角色并且这种角色要求政治决策它不能被化约为某种类型的技术或行政功能。

因此在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家的作用与角色至关重要。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张力关系而国家就是游走于市场和社会之间并调控着市场与社会的那个张力。当国家与社会联合同时管制市场之冲击力时张力可以得到缓和如果国家与市场联合不屑社会保护运动时依据波兰尼的观点最后的结果则很可能是市场与社会的两败俱伤。而如果国家独大吞没市场与社会那么民众自由也肯定会遭受损害。因此如何协调国家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社会与市场的三次博弈历史

波兰尼关于社会与市场的博弈叙述所围绕的心是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

在波兰尼关于英国历史的叙述中,第一次博弈表现为“斯品汉姆兰制度”的实行与斯品汉姆兰制度的攻击。该制度于1795年颁布,目的是通过对面包价格的补贴而实现对工资的补助。对劳动力市场运转的明显干预,最终在1834年达到新的高度,《新济贫法》使未获救济的人群数量大为减少。此后,劳工成为代表自身利益的行动者,为反抗自身的商品化过程而战斗。在刚开始的时候,工人阶级的斗争并不成功;不过,一旦劳工在19世纪后半期放弃其激进的立场,它便获得了各种去商品化的妥协和让步——工会得到了承认、工作时间被缩短、禁止童工的法律得以颁布、失业获得补偿,甚至退休金制度也开始实行。这便是第一次博弈的基本情形。

第二次博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市场化过程再次通过金本位支配下的国际贸易而得到复兴;同时给劳工运动带来新的攻击。1930年以及其后席卷欧洲和北美的反向运动,首先通过保护本国的货币而使货币得以去商品化;然后,通过各种政治体制来实现对劳工的社会保护。这一福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次博弈,以及国际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重组,其目的是对市场进行管制。

第二次博弈中市场始终处于守势,人们普遍认为:为了社会的利益,市场必须得到管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然后,发生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逆转在撒切尔和里根的意识形态革命中,在华盛顿共识中,在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在共产主义的改革以及其最终的崩溃过程中,市场这一灵丹妙药宣称自己无所不能。接下来便是石油危机的发生,国家的管制由此让位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第三次博弈

实际上每一回合的博弈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它们都伴随着虚拟商品被商品化过程的不同组合。在第一次博弈中,是劳动力的商品化处于引领者的位置。在第二次博弈中,我们看到的是劳动力和货币的商品化过程的交织;其中,货币的商品化过程处于引领者的位置。第三次博弈,其特征是劳动力、货币和自然的商品化过程的结合;其中,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最终处于主导地位。

到目前为止,第三次博弈已经引发了货币商品化过程的新的形式,它使货币从交换媒介演变为一种牟利的工具,其运作的基础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期货和贷款的证券化;并且,其赖以运作的对冲基金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国家所能够控制的程度。这导致了劳工的新的再商品化过程劳动力从商品化过程中撤离,随着雇佣劳动者被迫到非正式部门就业,劳工面临着一个被动的去商品化过程。而随着各种失控与危机而来的正是保守和管控。实际上,我们甚至能够观察到类似的国家应对方式。

上述关于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对人们的生存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也对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资源和土地的私有化,给雇佣劳动者的需求带来了更大压力,使劳工愈加处于从属地位。各种新的金融工具使得能源供应不受管制的商品化过程变得容易起来;同样,这些商品化过程都不受国家的控制。这种新的商品化过程,给波兰尼关于历史的概念化方式带来了各种意义深远的问题。和波兰尼所批评的马克思主义一样,他自己的思想也具有目的论的倾向。《大转型》一书将复杂的历史解释化约为一种单一的循环:在市场带来灾难之后,是反向运动和被管制的去商品化过程。一旦这种目的论失效,我们就能将资本主义的历史看成是一系列的大转型,看成是市场化浪潮与反向运动的复杂交替过程,尽管我们还看不到其确切的尽头。

五、结语

文章在分析了波兰尼关于社会、国家以及经济之间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了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博弈行为,分析了每个回合的博弈中市场和经济各自出于怎样的地位。

从这些博弈中基本可以推导出以下几个规律性的结论:

1.市场和社会二者都是统一于人类行为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适用领域,即在竞争性的领域市场更有生命力,而在另外一些公共部门则需要运用社会的灵活性和能够全面兼顾的优点。

2.市场的冲击和社会的保护的博弈行为通常体现为对二者关系僵局的处理,即社会与市场的博弈是以人类生存的危机与苦难为出发点的。

3.市场的扩张本性将会挤压社会的领域,所以国家的干预是必要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内生于市场的,市场无限制的扩张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欧美地区历史上社会与经济博弈的历史梳理对于现在发生的历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市场的无限制扩张已经导致了无数的问题,最基本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存,能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使得地球不堪重负,殖民侵略导致了亚非拉美地区长期的物质贫穷和精神煎熬,西方中心论造成了对于文明的侵略和毁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无数的资源用于人类的自戮行为,为资本所干涉的政府为了经济利益发动侵略战争、扰乱国际和平稳定,金融的无限制膨胀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市场的无限制扩张导致的混乱与灾难,只有从中吸取教训,一个国家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避免困境,国际和平稳定局面才能得到有效维持。

对于今天中国在转型时期所凸显的种种矛盾,例如过高的房价稀缺的医疗资源和紧张的医患关系等等恰好契合了波兰尼所说的市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这些矛盾关系绝对不是纯粹的市场手段调节的供需关系任何一个社会只有兼顾了市场性和公益性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



参考文献

1.Kari Polanyi Levitt, Marguerite Mendell. Karl Polanyi: His Life and Times[J].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1987, (22): 7-39.

2.Paul Bohannan. Karl Polanyi 1886-1964[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65,(67):1508-1511

3.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 冯钢,刘阳, 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4.王绍光. 大转型: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1)

5.林义, 林熙. 卡尔`波兰尼的经济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经济学家, 2009, ( 6).

6.吕鹏. 社会大于市场的政治经济学[ J]. 社会学研究, 2005, (4).

7.卡尔·波兰尼. 经济:制度化的过程[A]//徐宝强,渠敬东. 反市场的资本主义[C].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f09ccb81c758f5f61f6742.html

《理解卡尔 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