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2 语言-赏析要全面,步骤要齐全高效演练

发布时间:2016-04-03 07:37: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言-赏析要全面,步骤要齐全

1.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对应炼字)(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答: 

 

【解析】首先分析“软”字在诗句中的作用,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对景物的表达效果。“软”字是使动用法,要点出它的双关意义。

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对应炼字)(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及语言理解能力。审题时注意要“结合全诗”来分析,逐联翻译。另外,注意要紧扣“过”字,突显景物变化的特点,即“移步换景”。

答案:“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面,云朵飘过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评分标准】解释1分,结合诗句分析3分。

2.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 事 近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对应炼字)(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前两句勾勒出作者“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为炼字题,“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

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评分标准】答对作者心情2分,答对表达效果2分。

(拓展训练)(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悬崖”“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崩”为“倒塌”,指“悬崖”倒映在水中陡峭的山影;“坼”为断裂,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乱的景象。

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评分标准】答出“悬崖”“崩坼”所指2分,答出“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原因2分。

3.2015·濮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长 门 怨

齐 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拓展训练)(1)“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自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题抒发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本诗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位寂寞的失宠宫妃。再联系三、四句可知她在因“恨君”而伤心落泪。最后,“昭阳更漏不堪闻”就很好理解了,她因失宠而寂寞难挨,昭阳殿的更漏真的不忍听闻了。

答案: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2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的极度寂寞、哀怨。(3分)(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对应炼句)(2)“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无论认为哪句好,都要结合人物心理和两句的不同之处进行赏析。两句的关键在“思君”“恨君”上,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探究:到底是“思君”还是“恨君”?“思”与“恨”是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一:“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2分)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2分)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2分)(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2分)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2分)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2分)(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4.2015·盘锦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发 阊 门

[]顾瑛

阊门西去是阳关,叠叠秋风叠叠山。

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

(对应炼字)(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中两个“叠叠”的含义。(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先理解“叠叠”的意思,层层重叠的样子。“叠叠秋风”指天已变冷,“叠叠山”指路途遥远。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答案:天凉路远;(2分)出行艰辛。(3分)(意思对即可)

讲评建议】

对第一个“叠叠”的理解是解答此题的一个难点,在讲评时要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要提醒他们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拓展训练)(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先立足全诗分别理解这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第一首诗里的“柳”是秋柳,秋柳衰败寄托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第二首诗里的“柳”是春天的柳,并且是雨后的柳,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衬托诗人内心的轻松。

答案:①顾诗借秋柳衰败,写出离别之时的凄清,表现了诗人的孤苦与伤感之情;②王诗借春天雨后柳色之新,写出送别之时环境的清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快。(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加固训练】

1.2015·本溪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旅夜怀远客

许 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对应炼句)(1)“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意?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内容上考虑这句诗的作用,二是从表达技巧上。

答案: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1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2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分)

(拓展训练)(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作者情感的能力。本诗一句一情,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答案:“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2.2015·鹤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11分)

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对应炼字)(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分析表面对春寒的怯意,又要结合注释品味深层含义,即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答案:“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拓展训练)(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回答时既要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又要品味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即体现的诗人的性格特征。诗中的“不惜”与“独立”是答题的关键。

答案: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3.2015·河南顶级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瑶 瑟 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①瑶瑟:对瑟的美称。②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③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④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对应炼字)(1)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先明确观点;再解释“自”的意思;接着结合诗句谈“自”表达的情感,所达到的效果。

答案:我也认为“自”用得很好。“自”是徒自、空自的意思,(1分)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2分)“自”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中主人公的孤寂与怨思。(2分)

(拓展训练)(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先确定写景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再结合诗句做具体赏析,抓住主要意象“冰簟”“雁声”“月”等;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是“这首诗”,因此,一定要结合全诗来谈,不能漏句子,更不能泛泛而谈。

答案: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第一句借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写出主人公因伤离念远难以成眠,又寻梦不成的忧怨。(1分)第二句展现了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1分)第三句雁叫更增添了清冷孤寂的情调,突出女子的思念,(1分)第四句借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表现主人公的孤寂落寞与别离之思。(1分)(可根据上述得分点给分,也可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知识拓展】

古代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1.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2.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3.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可以说是前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4.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完全隐藏在景物画面中。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人将自己无奈的处境和思慕隐居的心声悄无声息地糅入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加以表现,意蕴深厚而又了无痕迹,使此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5.显情隐景(直抒胸臆)。直指人内心的强烈感情,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激发联想,形成意境。如李白在《将进酒》中演绎庄子的人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980dc00722192e4436f672.html

《[世纪金榜]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2 语言-赏析要全面,步骤要齐全高效演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