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
①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会纠结“媳妇母亲同时落水”的问题。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如果拿来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
②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说,因为中国人离不开妈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己。
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者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具有“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说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实验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比如问“‘勤劳’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所有被试者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测验其记忆效果。结果发现,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成绩,包括名人作为参照条件。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亲这一“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对西方人而言,“母亲”与“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者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④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对中国人而言,“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亲的身影;当男孩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
⑤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一般来说,“自我”包含了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在文化心理学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她认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因此可以推测,对美国人来说,就算是母亲,也属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说,“自我”中包涵有母亲的成分,母亲是“自己人”“自己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当然也就放在心上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男人与美国男人对于“两个女人同时落水问题”的反应。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是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和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

选择对今后生活重要的人。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并且不具有可替代性,很难舍弃。
⑥从上面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可见,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这种影响真那么确凿,那么在中国人的大脑里是否存在相应的自我表征的神经生理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者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为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
⑦这是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还是中国人的大脑比较特殊呢?为此,研究者特别研究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群体——香港人。在研究者提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后,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同住在腹侧内侧前额叶;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的神经基础是分离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人的自我甚至会根据文化情境转换:有时候母亲像是“路人甲”,有的时候又与母亲“形影不离”
⑧总之,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这说明,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母亲更依恋的原因。

1.文章第三自然段“”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2分)
A.不仅而且于是B.虽然但是因此C.由于而且所以D.因为所以于是2.对文章第三、四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中国人的记忆具有“母亲参照效应”,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B.研究者把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在一起,来测验被试者对相关材料的记忆效果。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材料比其他材料具有更好的记忆效果。D.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无论在婴儿时期还是成人以后对母亲的依恋都更为强烈。3.请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因。3分)
4.文章第七段中“深入骨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根据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例子
中国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的对象”母亲
b
作用a
说明西方文化更加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
6.很多艺术手法都会用到“母亲”这个意象,请举一例并联系本文加以阐释。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21分)
人在风中
刘心武
①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

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她的谈吐,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象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②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本想“三娘教子”,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③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④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⑤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38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但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⑥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风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风总是多变的。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⑦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7.文章开头作者详尽描写少女的穿着妆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文章第二段中“微笑”“客气”两个词语,勾画出一个_____________的少女形象。2分)
9.对文章第五自然段,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为那几条旧裤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了说明自己年轻时也曾跟风追风。B.“大摇大摆”一词是作者对当年沉浸于溢美中轻狂傲慢的自我批评。C.前辈看到我穿喇叭裤,眼神“诧异”“不快”,说明他是一个坚持原则,不屑跟风的人。D.文中的“涌”字让读者感受到那位前辈当时对作者的衣着形象有着一种强烈的不满。
10.分层概述第六段的主要内容。3分)11.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妙龄少女”的形象,实际上是当代青年的缩影。
B.文中的两位妙龄少女的外表和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C.文章第四段中“哲理启示”的含义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D.文章第六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行文铺排,思想深邃。E.本文在结尾并没有明确的语言揭示主旨,如画的留白,发人深省,余味悠长。F.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字平和质朴,感情不愠不火。
12.文中作者对“风”的态度是有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简析其原因。3分)
13.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以“人在风中”为题的意图。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4.1)遥怜小儿女,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3)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6)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7)不患人之不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8)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题书斋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15.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1分)
16.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7.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17分)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
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
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
[]行所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8.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后人”指的是___________1分)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1)闲音律2)同诣九公主第3)延于上座4)对曲果然..
20.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因出诗卷A.我欲因之梦吴越。
B.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
2)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
22.这篇文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王维的生平。2分)
23.从本文看,王维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获得豁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428题。13分)
夏梅说
[]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

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在告:官员在家休息。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C.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D.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25.文章第一段中:“极热”指的是___________“冷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26.对“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世间原本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27.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巧者”意为____________他们的“巧”表现在__________3分)
28.这是一篇讽喻文章,请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作简要评析。4分)

作文(70分)
29.根据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个英国小伙子,参加“非诚勿扰”节目,女问:有房吗?婚后跟谁住?答:上世纪老房子;跟家人一起住。数灯熄灭,女方又问:你什么工作?答:大兵。剩一盏灯,最后女问:结婚有宝马车吗?答:奶奶不同意,一般用马车。灭灯。隔天,《泰晤士报》头版:我皇室成员哈利王子参加“非诚勿扰”,首轮即遭淘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4e8e647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1.html

《普陀区语文一模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