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突破二轮复习专题版练习:模块一 第5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选择题
1.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据此可知,清代(
A.社会奢靡风气盛行C.政府坚持抑商政策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详细分析: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说明雇工人身较为自由,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B项正确。
答案:B
2.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
详细分析:从材料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租佃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故A正确;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民地位的变化,故排C项;佃户与田主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此与伦理观念无关,故排除D项。
答案:A
3.下表反映出的清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18世纪中1778183819世纪19世纪中
山东、河北、陕西已较普遍推行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北方地区使用深翻、种植绿肥等方法改良盐碱地北方出现植树治碱技术西北干旱地区创造出砂田用地法台湾种植三季稻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B.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C.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的特点D.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显著提高

-1-

详细分析:解读材料可知清代在较多地区普遍推行多熟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且开发盐碱地和沙田,这体现了清朝时期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B项正确;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农业生产不只包括经济作物,还有粮食作物,AD两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特点,C项错误。
答案:B
4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C.抑制土地兼并
B.便于征收赋税D.缓和社会矛盾
详细分析: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所以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编造黄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抑制土地兼并有一定作用,但都不属于直接目的,AC两项错误;明政府编造黄册与缓和社会矛盾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答案:B
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详细分析:材料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体现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商业分工细致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市镇规模、城乡经济联系无关,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6.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
A.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B.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C.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2-

D.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详细分析:材料的大意是人性、命运、天命等,是圣人很少谈论的,却是当今君子们整天谈论的;出去做官、与人相处、留下与离去,收取与给予等行事做人的道理,是孔子、孟子常常用来教导人的,然而当今君子们却很少说到,这表明顾炎武的主张是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故A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强调孔孟思想的合理性,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A
7.古代官员的补服上分别绣有禽或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即是赞语。但明清以来,该词逐渐有了贬义。这一变化折射出(
A.反封建民主思想萌芽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D.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
详细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衣冠禽兽从赞语到贬义词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于封建政府官员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朝官员的服饰,明朝中期后,由于官场贪污腐败,某些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如同畜生,百姓渐渐将冠禽兽这个词语作为贬义词使用,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8.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据此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宋代儒学回归孔孟本原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详细分析:根据材料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明末的道德人心危机,清初三大思想家努力使儒学的基本价值重新回归,这反映出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D项正确;理学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理学传统主流地位没有失去,故排除C项。

-3-

答案:D
9.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
A.弱化了君主权力C.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内阁决策权D.使辅政制度完善
详细分析:由材料票拟……只有批过才能正式生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过程,即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最终集权于君主,两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体现了明朝辅政制度的完善,故D项正确。
答案:D
10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
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D.封建迷信甚嚣尘上
详细分析:据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君主加强思想控制从而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答案:B
11.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材料现象(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B.说明内阁官位高于六部C.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D.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
详细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所以内阁的官位不会高于六部,六部也不会直辖于内阁,内阁大臣更不可能趋向专权,故排除BCD三项;由于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所以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的原因主要是借助了皇权的力量,也由此可以体现皇权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
答案:A
12.明清以来,在聚族而居的村庄宗族势力比较强大,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专门规定这些村庄可以不编保甲,以宗族组织来代行保甲之职。同时,授予族长族中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对族人的生杀权等各项权力。这说明(

-4-

A.清朝初年政府地方控制能力有限B.封建社会家国同构色彩的具体体现C.宗族组织成为合法的地方行政机构D.族权开始成为政权控制的依靠力量
详细分析: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严格的宗法制虽在周代以后已不复存在,但家国同构观念并未随之消弭,反而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要保证其子孙兴旺、富贵,必然需要一个坚定稳固的国家层面的行政体系进行庇护;而另一方面,国家要维护国家整个局面的平和与安定,捍卫君权的至高无上,同样需要将国家的组织形式和家族宗法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这种独特的社会政治模式,故B项正确。
答案:B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中华帝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进而他解释: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在清末民国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他们的首领人员是各地的士绅。如县议(会、参事会、城镇乡议(会、董事会、乡董(;各县的教育、警务、实业和财务等四类局、所,县、区、乡保卫团等地方保卫机构;教育、警务、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区乡行政机构;各地乡村长副、正佐等村治组织;农会等社会自治团体等。曾经是以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权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变之下,逐渐开启了士绅权绅绅权体制化。此时的士绅已非传统社会中的威望型人士,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占有

-5-

公共组织和权力机构的权绅。他们在主持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时,已经不是源于他们曾经所具有的无形的社会声望,而是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据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国基层治理相较于古代中国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历史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2不同之处:清末民国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基层公共权力组织机构;基层事务处理的层次性、专业性增强;处理基层事务有了成文的法律依据。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传入;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和革命的推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详细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得出观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论证环节结合所学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示例一
观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
-6-

丝绸之路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等
示例二
观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432a30701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0.html

《2020版高考历史突破二轮复习专题版练习:模块一 第5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