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授课课时计划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授课课时计划
教案编号:28
授课章第八章猪常见传染病及其防制节名称第五节猪细菌性传染病(三)
授课教师教研室主任
于桂阳
教学目通过讲述使同学们掌握猪附红细胞体、猪痢疾和仔猪红痢等三种传染病的
病原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要点。
教学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要教学难教学资教材和参考书授课班授课日
教学安课型(2课时):√理论实验见习其它复习思考题实施情况及分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简述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症状及病变特点。









√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点。





教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和猪传染性萎缩鼻炎等三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要点。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七、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之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猪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血液病,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猪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属人畜共患病。国内外曾有人称之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或者红皮病等。主要表现为黄疸性贫血,发热、呼吸困难、虚弱、流产、腹泻等症状。病原猪附红细胞体(旧称边虫)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其形态呈圆形、卵圆形,平均直径为0.2~2μm,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单独或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呈芒刺状,红细胞如星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该病原对外界的抵抗力极弱,自然状态下无法在环境中生存,一般消毒药均可将其迅速杀灭。流行特点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可发生本病,通过对未发病猪群的血液学检查发现本病隐性感染率高达95%以上,以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有时可达80%~90%。其他猪多为隐性感染。该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秋季发病较多,尤其是多雨之后最易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性。感染猪引进到易感猪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大原因,其传播途径主要如下几种:(1)血液污染的针头、剪刀、手术器械、保定器械等传播。(2)吸血的节肢动物如寄生于体表的血虱、疥螨、蚊蝇等传播。(3)母猪通过胎盘感染垂直传染给仔猪。(4)配种时公母猪互相传播。但本病是多因素性致病,品种的抗病能力弱、饲料营养不全面、卫生环境差、饲养管理技术不科学、免疫程序不合理等方面因素都会成为诱发本病的原因,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大面积爆发本病。症状急性期:主要发生于仔猪阶段,多突然死亡,死时口鼻流血,全身红紫,指压褪色。有的突然瘫痪,食欲下降或废绝,无端嘶叫或呻吟,肌肉颤抖,四肢抽


搐。死亡时口内出血,肛门出血。这主要是由于消耗性血凝固病理作用,使血凝时间延长,血栓数量增加,引起机体出血。亚急性期:体温升高达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主国表现为前期便秘,大便干燥如算盘珠状,有的带肠粘膜,后期腹泻,排黄色或灰褐色水样稀便。尿色变重,呈黄色有些猪颈部、耳部、鼻部、胸腹下部,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指压不褪色,严重的出现全身紫斑,毛孔有铁锈色斑点,即红皮猪。有的猪两后肢不能站立,流涎,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炎。慢性期: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贫血和黄疸。黄疸程度不一,皮肤或眼结膜呈淡黄色至深黄色。皮肤和粘膜苍白。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仔增加、产仔数下

降、不发情等繁殖障碍。母猪临产前后发病率较高,乳房、外阴水肿,产后泌乳量减少,缺乏母性。育成育肥猪主要表现为全身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皴裂,层层脱落,不庠。生长发育不良,消瘦,易继发其他疾病,使临床症状更加复杂。公猪出现性欲减退,精子稀薄,受胎率低等现象。病理变化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黄疸。血液稀薄如水,不易凝固,全身肌肉颜色变淡,皮上脂肪黄染,体表、肝脏、肾脏、肺脏、脾脏肿大并且都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可见黄条状坏死。脾脏边缘不整齐,有粟粒大的结节。胆囊膨胀,胆汁浓稠。心包积液,心肌苍白柔软,心外膜及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浆液渗出,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胃底部出血坏死严重,十二指肠粘膜脱落,肠管充血。膀胱苍白、粘膜有少量的出血点,内有积尿,颜色深黄或如浓茶。胸腹腔大量积液,脑软膜充血、水肿、脑室液增多。诊断根据流行特点,突出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如黄疸)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进行血液学检查。
1.血液镜检取高热期的病猪血一滴涂片,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放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有游动的各种形态的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虫体大部分围成一个圈,呈链状排列。使红细胞呈星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2.血片染色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放在油镜暗视野下检查

发现多数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变形,表面及血浆中有多种形态的染成粉红色或紫红色的闪光虫体。但要注意染料沉着而产生的假阳性。
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硒、维生素E缺乏,仔猪断脐、剪牙、和去势时引起的慢性感染(如链球菌),钩端螺旋体病,真菌霉素(如黄曲霉毒素)中毒,寄生虫性疾病(如蛔虫、鞭虫、肝片吸虫),以及其他引起不孕和泌乳障碍的因素等进行鉴别诊断。治疗
1.血虫净(贝尼尔)按每公斤体重5-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11次,连用3-5天。
2.长效土霉素治疗,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20mg口服、肌注或静注。金霉素(每公斤体重15mg)连用7天。
3.饲料中添加洛克沙生50ppm,或阿散酸(对氨苯胂酸)100ppm,连续使用30天。4.必须对症治疗仔猪感染和慢性病例,要补铁,如使用200mg右旋糖苷铁。饲料中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和硫酸亚铁,饮水中稍加些盐。促进机体组织的修复,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及解毒能力。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病情严重的采取补液、强心。轻易不要使用退热药物。预防
1.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良好的卫生环境是控制此病的必要条件。
2.采用英特威生产的倍特1000倍液对猪体表进行喷雾,以控制虱、螨等体外寄生虫。同时也可用倍特药液喷洒猪舍地面和围栏,以杀灭环境中的螨及虫卵,防止猪体外寄生虫的反复感染从而有助于控制本病的发生。另外使用伊维菌素类注射液控制体内外寄生虫。
3.在发病期间,在进行免疫注射接种时,每头猪都要更换针头,使用其他手术器械时,严格消毒。
4.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常规消毒工作,杀灭吸血节肢动物(蚊蝇等)。可手细线绑上棉球,将棉球蘸上农药,吊在离地面1.5米高的猪圈内利用空气流动驱杀蚊


蝇。八、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诊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粘液性腹泻为期为主。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病原:为螺旋体科、密螺旋体属的猪痢疾密螺旋体。对一般消毒药敏感,对热、氧、干燥也敏感。
流行病学:本病只感染猪,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以710周龄的猪最易发病。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粪便排毒污染环境,易感猪经消化道感染本病。发病季节不明显,但以45910月发病较多。流行缓慢持续期长。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如果发病后自行痊愈的猪,可产生免疫;但如果在急性发病期给予药物治疗的猪,则不产生免疫。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发病,当有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不利因素、饲养不足、缺乏维生素和应激因素时,便可促进引起发病。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一般为78天。新发生本病时,常呈急性经过,后逐渐转为亚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死亡率高,个别表现无症状,突然死亡。多数病例为厌食,剧烈下痢,粪便由黄灰色软粪变为水泻,内含有粘液和血液或血块。随病程的发展,粪便中混有粘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病猪精神沉郁,排便失禁,弓腰,腹痛,呈高度脱水现象,往往在抽搐状态下死亡。病程1224小时。
急性型:多见于流行的初、中期,病初排软便或稀便,继而粪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的粘液,粪便呈胶冻样,多数粪便中含有血液和血凝块、脱落粘膜组织碎片。食欲减退,口渴加重,腹痛消瘦,有的死亡,有的转为慢性。病程710天。亚急性和慢性型:多见于流行的中后期,亚急性病程为23周,慢性型为4周。反复发生下痢,粪便含有黑红色血液或粘液,病猪食欲正常或减退。消瘦、贫血、生长迟缓。


病理剖检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急性病猪为大肠粘液性和出血性炎症,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肠腔充满粘液和血液;病例稍长的病例,主要为坏死性大肠炎,粘膜上有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坏死,坏死常限于粘膜表面,肠内混有多量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其它脏器常无明显变化。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细菌学检查。病原学诊断(1)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粘膜涂片,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色液染色、镜检,高倍镜下每个视野见3个以上具有3-4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即可怀疑此病;(2)分离培养;需在厌氧条件下进行。血清学诊断有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以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好,可作为综合判断的一项指标。
防治方法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引种。药物治疗可采用磺胺类,呋喃类,硝基咪唑类抗生素。本病尚无有效的疫苗。1.防止从病场购入带菌种猪;如果引入,猪只须隔离观察和检疫。
2.病猪及时治疗,药物治疗,常有一定效果,如痢菌净(MAQO3-甲基-乙酰基-喹恶林-1,4-二氧化物)5mg/kg,内服,每日2次,连服3日为一疗程,或按0.5%痢菌净溶液0.5ml/kg,肌肉注射;二甲硝基咪啶、硫酸新霉素、痢特灵、林肯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疗效。该病治后易复发,须坚持疗程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方能收到好的效果。3.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处理好粪便。4.病猪最好淘汰。
5.坚持药物、管理和卫生相结合的净化措施,可收到较好的净化效果。九、猪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红痢、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于初生一周龄以内的仔猪,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下痢红色,肠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
病原本病原体为C型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厌氧大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在人畜肠道、粪便、土壤、下水道等都有存在,特别是发病猪群的母猪肠道更为多见,其致病性,主要是C型菌株分泌aB毒素,引起仔猪肠毒


血症和坏死性肠炎。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初生仔猪,一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在同一猪群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2070%。本菌对外界因抵抗力特强,一旦传入某一猪场,常顽固地在此地扎根,要想切底根治除本病很困难。
本菌被初生的仔猪通过吃奶或被污染地面吞下而感染。进入空肠内繁殖,产生大量外毒素,使受害肠壁充血,出血和坏死。细菌主要在肠壁繁殖,不进入血液但能侵入至肠道浆膜下和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繁殖。
症状最急性者,仔猪出生后几小时至一天内突然下血痢,后躯沾满血样稀粪,衰弱,不愿走动,很快变为频死状态。少数出现虚脱及死前不见下痢。常在出生后的当天或第二天死亡。急性者病程常维持2d。整个病程均下痢,粪便粉红棕色液状,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瘦削、衰弱,常在出生后三天死亡。部分仔猪为非出血性下痢,粪便初为黄色柔软,后变清液状,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类似“米粥”状。食欲不振,逐渐消瘦,表现为亚急性,常在发生后第五至第七天死亡。慢性症状是间歇或持续下痢一至数周,粪黄灰色糊状,逐渐瘦弱,生长停滞,于数周后死亡,或因无生产价值被淘汰。

病理变化可见腹腔内有多量樱红色积液。病变主要在空肠,有时可延至回肠前部,病变部肠壁为深红色,与正常肠段的界限分明。剖开病变肠段,可见粘膜及粘膜下层有广泛性出血,肠内容物暗红色液状,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病程稍长的病例,肠管的出血性病变不严重,而以坏死性炎症为主,肠壁变厚,弹性消失,表面的色泽变成浅黄色或黄土色。剖开可见粘膜上附有灰黄色坏死性假膜,容易剥下。在坏死肠段的浆膜下层及充血的肠系膜淋巴结中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心肌苍白,心外膜有出血点。肾呈灰白色,皮质部小点出血。膀胱粘膜也有小点出血。
诊断本病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的特征,如主要发生7龄内的仔猪,排红色痢便,病程短,致死率高。病变肠段呈红色,肠腔充满含

血液体,以坏死性肠炎为主,肠系膜下层有气泡等。一般可以初步诊断。防治本病预防首先应搞好猪舍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尤其是对产房的地面和生产母猪的体表,特别是乳头和乳房进行清洗,消毒尤其重要,这样可以明显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应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对产前1个月的母猪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补注58ml,母猪可得到免疫。初生仔猪如及时吮吸到免疫母猪初乳,即可防止本病。
用抗仔猪红痢血清,直接给初生仔猪按每千克体重3ml肌肉注射,仔猪可以获得充分保护。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病情急,发病后药物治疗郊果不佳。对初生仔猪出生时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每日口服23次,作紧急药物预防,效果还好。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猪附红细胞体、猪痢疾和仔猪红痢等三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要点。思考题
简述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症状及病变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20ea7b8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e.html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授课课时计划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