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0 14:56: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农学类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
作者:蔺中甄珍陈小丽周飞杨荣超章月琴生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51
摘要:本文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类人才培养现状为基础进行理论探讨,从学校农学院办学优势和特色入手,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在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时,本文将构建系统的农学教育体系作为先决条件,力求对农学学科建设做出理性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农学类本科教学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亦可为农学类教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对广东海洋大学农学类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学类;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97-02农学类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或转业问题,已成为制约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教育发展的重要矛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学类人才,但我校农学类的毕业生与市场的经济体系及整个社会需求不太适合,这影响着学校的全方面发展。农学院是我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校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有必要采取创新培养模式如复合型培养模式来培养人才,展现自身特色,推动我校高等农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用复合型人才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应面向社会经济实际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然而,我校在农学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建设中还存在教学模式相对陈旧、专业与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不足、创新教育目标定位模糊等诸多问题。
一、广东海洋大学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教育办学目标定位模糊。目前,学院更多的是从学校办学需要、教学改革的角度来思考,并未将这一改革举措放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造成学校农学类人才培养偏离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授者在高等农业教育实践中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只是机械地传授农业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创新思维。同时,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长此以往,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致使他们呆板木讷,缺乏创新精神与勇于实践的能力。新学科梯队建设和硬件更新步伐较慢,学科个体之间有偏科,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农业传统学科中,特色学科较少,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农学类人才应具更为广泛的知识,多汲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减轻他们课业负担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否则容易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窄、技能单一。理论课程多于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内容陈旧,与现代农业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际脱节。我校农学院将通识课、专业课和课程学习与野外实习分离开来,教材内容落后,缺乏对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系统引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教学管理体制监管乏力。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将为创新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农作物是农业学习的主要对象,包括生理、生殖等方面。由于其广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性,使课程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较少,难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发展需要。并且,农业作物有着特殊的生命周期,因此要合理安排学习周期,用较长的教学周期以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但我校农学学科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基础理论课完成之后,将理论讲授与实践分开,同时教学实习的课时也较短。学生教学实习的农场缺乏良好、有序的制度体系保障和规范的实习机构,为教学实习的顺利进行带来不便。另外,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模式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老旧、单一。教学实施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为主,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启发式教学法尚未得到广泛运用。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法,不仅忽视了对发散性思维的开发,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多媒体、网络等教育手段虽广为使用,但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学创新人才是具有敏锐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但在课堂讲授和实验等环节,学生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同时,艰苦的实习条件对塑造学生坚强的毅力与顽强的人格很有必要。我校农学院与其他院校的不同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这为学生形成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因此,设立新的课程,以适应农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促进农学长远发展。
3.学生专业兴趣不浓,课堂师生关系疏离。当前,农学人才培养出现学生缺少专业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每年都有找不到工作的农业院校毕业生,但农业、农村的基层岗位却有不少空缺。造成这种情况,除了岗位待遇差、地处偏远等原因,还与农业院校对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注不足有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是创新人才培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并未对学生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反而认为提出的问题越少越好。并且,农业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内向胆小,课上不善主动发言,对教师讲授内容也不敢提出疑问,造成师生关系疏远。二、广东海洋大学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构建集综合化与现代化于一体的课程体系。良好的课程体系是整个教学过程有序进行的基础保证。新体系的建立,要按照课程具体问题修订教学大纲,配套教材的编写要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同时结合农业特点安排教学,在体系中涉及广泛的学科内容,全方面地掌握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与科学性,提高学科技术含量。另外,还可以涉及生物技术内容,促使理论、实践、实验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共同促进农学体系与教学平台的协同发展。
2.注重提高实践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农学专业教学的突出特色,应根据专业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科学制定专业培养规格和目标,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学生在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满足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科研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热情。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3.构建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知识体系。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生产实践三个阶段的教学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促使形成综合性、科学性且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体系的层次性。在强化理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实践性、设计性锻炼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教师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科特点,将交叉学科知识点融入学科中,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力量,掌握高新技术,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促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4.构建模拟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体系。重视课堂教学、观摩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有效促进技能的提高。创新教学方法与途径,如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相互结合的方法,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到企业中实训,不断充实自己,全面按照工作岗位进行,提高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在实践中理解、分析、提高自身的理解,发挥能动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三、结语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农学学科的自身条件和办学定位,本文对农学类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着力改善人才培养条件,整合传统优势农业学科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破传统专业概念,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改革现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分析,本文也提出一些优化我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解决我校农学类人才招生和就业入口与出口难的现实问题,达到让学生从课本中能出来,到农田中能进去的目的,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边实践边学习,做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参考文献:
[1]柳松.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农科类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4-9,(9):74-77.[2]姜玉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04):107109.TheResearchofTalentsTrainingModeReformonAGronomyProfessionalCompoundandAppliedTalentsTaketheCollegeofAgricultureatGuangdongOceanUniversityforExampleLINZhongZHENZhenCHENXiao-liZHOUFeiYANGRong-chaoZHANGYue-qinSHENGRanGuangdongOcean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88China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1927b4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38.html

《农学类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