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试题 岳麓版

发布时间:2019-06-18 02:4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85)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48)

1.(2017·吉林长春摸底)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

A.“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

B.“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

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

解析:C 从“据点叫‘国’”,可知“国”能发展为封建城市,但也可能发展为具有多个封建城市的“国”,A项错误;从“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可知“国”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大小,B项错误;从“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 “‘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可知“国人”是诸侯的族人,C项正确;从“国以外的土地叫‘野’”“‘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可知“野人”是受诸侯国控制的人口,D项错误。

2.【新题速递】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3.(2017·东北四市开学考试)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强化宗族认同 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 D.继承华夏传统

解析:B 从“‘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可知,强化宗族认同是姓、氏能起到的作用,但不是字的作用,A项错误;西周时姓氏能区分贵贱和宗族,字能体现同一等级内的尊卑,故维护尊卑关系是姓氏名字最主要的作用,B项正确; 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但凸显贵族地位不能完全体现姓氏名字的作用,C项错误;继承华夏传统不是材料体现内容的最主要作用,D项错误。

4.“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  )

A.是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D.是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解析:C 材料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能够实现天下太平,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官吏由皇帝任免,实现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

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D 依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项正确。“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AC两项错误;朝议制度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项不正确。

6.【经典题】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A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这个白马之盟把宗室和外姓所能得到的利益作了限定,非刘姓的人就只存在于列侯这个系统。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背景延伸】 西汉建立后,分封同姓和异姓王,这些人成为汉初势力最大的政治集团。刘邦晚年已经意识到异姓王对刘氏政权的威胁。因此,他希望借助血缘亲属关系来维系刘氏政权,同时要求臣僚效忠皇帝,以求得功名,得到皇帝给予的封侯之荣。另一方面,汉初以来实行郡国并行体制,刘邦不希望更多的土地被分封出去,进而形成强大的地方力量,危及皇权。因而此诏令的目的在于防范地方势力。

7. (2017·山西临汾适应性训练)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D项错误。

【新知生成】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8.【经典题】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D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子弟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项错误。

【知识纠偏】 在学习科举制时,大多认为到唐代科举制从理论到实践已非常完善,是社会上人们的主要入仕之途,其实不然,唐代常科每年应试者多则有两千人,少则也有一千人,而“所收百才有一”“没齿而不登者甚众”。显然,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体系中,唐代科举起着非主流的辅助作用,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

宋代科举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寒门士人敞开了科举入仕的大门。科举已成为宋代社会上人们一条主要的上升之途,其他入仕之途越来越失去分量,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在宋代得以实现。

9.【新题速递】 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

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 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题干“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体现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D项正确。本题考查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A项错误;通判拥有的仅是中央赋予的监督权,B项错误;C项体现不出题目中的“无通判处”的用意,故错误。

10.【易错题】 明朝的《大明律》曾经颁布多项禁令,: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些规定旨在(  )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解析:B 本题易错选A,原因在于没有从全局考虑,单纯依据禁令中的一条“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而得出片面的结论。结合题意可知此题侧重考查禁令颁布的目的。朝中所有官员都服务于皇权,因此限制官员的交往和行为,实际上就是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排除;规定中并未涉及腐败问题,排除D项。

11.(2017·湖北华中名校金卷)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解析:D 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协调”,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D项正确。

12.(2016·湖南益阳一模)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解析:B 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A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皇帝的奴仆,B项正确;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C项错误;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士大夫“脾气”变化并无关联,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25,1412,

37)

13.(2017·河南开封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首先,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增加到78科。其次,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第五,创“密封卷”。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1)根据材料,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15)

(2)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10)

解析:(1),要结合材料中对武则天科举改革的各项措施的描述具体分析。第(2),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首先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从秦至清的各项制度创新,然后总括其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

答案:(1)积极作用:扩大科举拓展了入仕做官的途径;殿试增强了考试的严格性,提高了考生对皇帝的忠诚度;设武举科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保证国家安全;为开发和镇守边疆,开创“南选”,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有识之士;密封卷增强了考试的公正公平性。(15)

(2)积极影响:从秦代郡县制的全面推广,到隋唐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行,再到明朝内阁制的出现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各项政治制度创新都有利于巩固统治,为封建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管理邮驿事务的中央机构由兵部来掌管,具体过问邮驿的规约条令、人事调配、递马的配备等等。同时管理邮驿的还有枢密院,它的管理范围是驿马的发放、颁布驿递的凭信符牌等等。这两个机构互相制约,不得擅自专权。

材料二 宋人王应麟说:“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王应麟《玉海》),仅仅作为来往官员和使者中途停留休息的地方。而传递政府公文和书信的机构,另有名目,总称为“递”,又分“急脚递”“马递”和“步递”数种。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诏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宋史·太祖纪》),其后遂为定制。当时人王栐[yǒng]曾就此措施评论说:“前代置邮,皆役民为之”,宋太祖“即革此弊”,开始“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其后更设置专门的驿卒(《燕翼诒谋录》)

材料三 宋太宗时特别恩准:官员在近系家属之间,可以随官方文书一起传带家信。宋仁宗统治时候,1036年下诏令说:“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明告中外,下进奏院依应施行”(《燕翼诒谋录》)。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信中往往有“近急足还府,奉状”“急足自徐还,辱书”“近急脚子还,尝奉讯”等等字样。

材料四 南宋时期,宋高宗命令一些朝臣汇集了散在民间的有关邮驿旧法编纂而成《金玉新书》。现在在明朝修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的一四五七五卷中保存了它的原文。根据现在《永乐大典》,我们可以知道这部《金玉新书》共有115,其中涉及邮驿刑律的51,有关赏格的10,关于邮驿递铺组织管理的内容54条。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请回答:依据以上材料由表及里的概括宋代邮驿制度的信息。(12)

解析:表层信息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由“由兵部来掌管……还有枢密院”“以军卒递”等可知军事色彩浓厚;由“驿”和“递”的职能可知邮驿的职能分开,且由官府垄断;由宋太祖的诏令及王栐的评价可知减轻了人民负担;由宋太宗及宋仁宗的举措可知允许官员私书附递;由《金玉新书》的内容可知法规完善。里层信息在表层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及其政权的性质等来分析。

答案:表层:军事色彩、官府垄断、邮驿的职能分开、减轻人民负担、允许官员私书附递、法规完善。

里层:适应统治者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局限于官府,体现出阶级性。(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b89b9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a.html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试题 岳麓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