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

发布时间:2018-01-18 10:44: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德国犹太少女,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Belsenconcentrationcamp),她的《安妮日记》成为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安妮日记》是德国德籍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8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8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内容简介

《安妮日记》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周围人的各种观点,例如她对父母的婚姻关系非常担忧,因为她觉得他们已经不再相爱了,并对父亲与丹恩太太的调情非常反感(这几页的内容直到安妮的父亲去世后才被公开)。另一方面,安妮也尝试着在心理方面走向成熟。在避难的日子里,安妮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日记中竟然有这么多埋怨妈妈的句子,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学会与她们相处。她试着和妈妈、姐姐交谈,与姐姐交换各自的日记,学习沟通与了解。

创作过程

安妮日记本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19426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便开始写日记。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44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1942612日写到19448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收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在19453月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斑疹伤寒。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托·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819日过世。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安妮·弗兰克

安妮是日记的作者,是一个开朗乐观、活泼可爱、善于思考的女孩。即使是在最恐俱、痛苦的黑暗时刻,安妮也仍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她在日记中写到"我相信今天失去的幸福一定能从大自然里再找回来。有信心和勇气的人也决不会困死在不幸的遭遇里",就是这种乐观的心态支撑着安妮面对一切困难,让她从孤独、寂寞、大人的不解与可能被捕的恐惧中慢慢地走出,她热情开朗、活泼可爱,有着很多的朋友也深受同学的欢迎,虽然被困在秘密小屋,但安妮却热爱写作,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她总是审慎地检讨每件事情,找出事情的症结,善于思考。

19399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正式燃起。随之而来的是: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残酷程度令人发指。[1] 

德国在闪电般占领波兰之后,又把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据为己有,这些国家的犹太人也自然生活在法西斯铁蹄的蹂躏之下。德国国防军的全部机关、纳粹党和德国政府采取一致行动迫害犹太人。德国各驻外使馆均有一名特使负责处理所在国的犹太人问题。不仅如此,纳粹还绞尽脑汁,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煽动当地军民反对犹太人。 四面楚歌的犹太人再也没有自由了,他们被禁止外出,必须佩带犹太星章,经济上受到致命打击,精神上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折磨,他们生活在被排除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外的隔离区,被强迫参加奴役劳动。西欧被德国占领国家的犹太人也被押送到东欧。 在波兰,德国入侵后便对犹太人进行洗劫和集体屠杀,犹太教堂被捣毁,犹太人被判处集体罚款。很快,所有波兰的犹太人都被赶进了犹太隔离区,过着与其活着还不如死去的、无比痛苦的生活,饥饿还严重地威胁着他们,传染病也在极其拥挤的犹太人区内流行。最接近犹太区出口的犹太人随时都可能死在德国和波兰士兵的枪口之下…… 放逐希腊犹太人是法西斯最野蛮的行径之一。长达十天的行程,等被驱赶的犹太人到达集中营时已疲惫不堪,等待他们的却只是奴隶般的劳作和肆意的被屠杀。据资料披露:罗得岛上有几百名犹太人被强行塞进几条破船里,然后被沉入波涛汹猛的爱琴海中。残忍程度令人愤恨不已。 在纳粹通过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计划5个月之后,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同时,对犹太人的迫害也进入了更为残酷、更为疯狂的时期。 犹太人大屠杀的集中营党卫军像恶魔一般对他所占领地区的犹太人进行消灭。犹太人被赶到一个地方,当即就被枪杀,然后被抛进尸骨累累的万人坑。煽动当地居民灭犹的灭绝令

 到处散发,数以千计或万计的犹太人被召到某个偏僻的地方被杀人机器处决,许多无名的犹太人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赶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有时整个一个地区变成了一个罕见的巨大墓地。欧洲大地到处冤狱遍布、冤魂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到处裸露着犹太冤魂的尸骨。令人发指的是,德国法西斯不仅要处死他们,连犹太人的孩子们也不放过。大批的儿童们被分批运往集中营。在送往集中营的过程中,十四岁以上的儿童已经按照成年人对待了。有时这些天真无邪、软弱可怜的孩子们从学校或犹太居住区举办的儿童之家回家时,在家中看到的只是陌生的面孔,他们的父母已惨遭毒手;当他们被运往集中营时那胆怯、像绵羊一样的听话令再坚强的人也要为之落泪。然而这并没有感动疯狂的纳粹党徒[2]  

欧洲犹太民族的精华在这场大浩劫中丧失殆尽,在希特勒的死亡营中幸存下来的那些人永远带着大屠杀的恐怖和创伤。有位评论家说:欧洲犹太人是被折磨、被掳掠、被屠杀、被分裂的民族。应该说这话是有道理的。 据战后统计:截止到1945年,波兰原有350万犹太人只剩下7万余人,荷兰的14万犹太人只剩下3.5万人,罗马尼亚65万犹太人仅剩下25万人,而德国和奥地利33万犹太人仅有4万人

一名犹太人参观纳粹大屠杀纪念馆

生还,希腊的7万多名犹太人仅1.6万人幸存,在乌克兰90万犹太人命赴黄泉,白俄罗斯的24.5万和俄罗斯的10.7万名犹太人也成为纳粹灭犹的牺牲品,捷克斯洛伐克35.6万犹太人仅剩下1.4…… 欧洲600万犹太人成为希特勒屠刀下的屈死鬼,其中还包括100万儿童。整个世界当时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成为纳粹种族主义学说的牺牲品。 一名犹太人参观位于耶路撒冷的纳粹大屠杀纪念馆犹太人在惨遭纳粹蹂躏的时候,也有一些犹太人怀着争取解放和新生的理想参加了抵抗法西斯的运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不同于一般的抵抗运动,那就是犹太人是在更为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反抗的——得不到任何直接支持,而且在一些国家也得不到当地居民得支援。个别国家得犹太人则面临着两个敌人——德国纳粹和当地居民。应该说,犹太人为了维护他们的民族精神和财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在犹太隔离区互相支援,哪怕这种支援是极小的,在死亡笼罩的犹太区和集中营出版报纸,设法保藏从被捣毁的犹太教堂的瓦砾堆中找回来托拉文卷,潜伏下来的犹太人则为其他未被审查的犹太人制造假证件等。一切能拯救犹太人的办法都被他们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起来了。 最著名的华沙起义是犹太人愤然抵抗法西斯的一个光辉例证。1943年,当德国人企图彻底清除华沙犹太区的时候,遇到了秘密武装起来的犹太人战斗队的殊死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犹太人两次将德国人击退。后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加之犹太人处境的恶劣,在德国大炮、坦克、火焰喷射器的威逼下,犹太战斗队转入了殊死的巷战。德国人为将隐藏起来的犹太人赶出来,放火烧了住宅,向掩体内投掷发烟罐,炸毁了下水道和地下避弹所,最后以犹太教堂的被炸毁而宣告犹太人起义的失败。在这场持续28天的战斗中,有数以万计的犹太

 人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德国围攻部队的头子通报的战斗结果表明:被消灭和俘获的犹太人总计达56065人,烧死和炸死的犹太人的具体数字则无法统计了。 华沙起义表明,尽管参加战斗的犹太人都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抵抗不可能在当时获得胜利,更不可能来拯救深重灾难的犹太民族,但是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反抗而死的民族精神却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为了维护犹太民族的尊严和荣誉,他们战斗到底了,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犹太资料

二、近代

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犹太人,语言被同化,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拉丁诺文;在德国、波兰的犹太人语言为意第绪语;流落到中国的犹太人,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吃猪肉,被中国人误称为蓝帽回回”“术忽回回,并逐渐和其他回族混淆,长期以至于完全失去了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传统,信仰了伊斯兰教。虽然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与犹太教(Judaism)《圣经》的内容几乎相同,但基督教的新约旧约的内容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延伸并使得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区别。

三、现当代

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大多数投奔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到1924年,共有大约两百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因当时美国社会对待犹太族群的态度相对比东欧而言更加宽容。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终于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顶峰,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

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来成立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并人为复兴口语希伯来语的正式使用。但以色列建国的地点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导致和当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使中东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并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近90万犹太人也陷入困境。

21世纪初,美国和以色列是犹太人的主要集中地。[8] 

以色列建国前的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比例占绝大多数,1948年犹太人仅占6%。由于战争以及以色列政府的驱逐,到2009年以色列的犹太人占总人口的76%19%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于犹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又有犹太人从以色列移民到欧美等国,

这个民族非常重视知识,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犹太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所用。犹太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创造犹太人的未来、实现犹太人的梦想的

 下一代。在犹太人看来,由于担心孩子不明白而错过教育机会,只是父母一种过分保护而已。

为了在孩子身上种下好种子,犹太人让小孩子学习记忆。因此可以说,犹太儿童从一岁半就开始有意识地接受记忆训练了。到了三四岁时,他们开始在私塾里面学习。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接着,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四岁时就开始完全的思考行为。那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要拘泥于一个想法,因为还有很多的其他的思考方法。与此同时,记忆训练也在继续。孩子到了五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水平就是非常高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30c73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1.html

《安妮日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