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香港人的信仰

发布时间:2018-09-27 20:29: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慈善,香港人的信仰

  香港市民被称为“世界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在香港,慈善不仅是一项公益活动,更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捐赠助人理念深入人心。近日,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香港年轻人参与过公益活动,数以千计的慈善组织和团体尽心竭力扶危济困。有学者认为,慈善事业和机构在香港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无疑,慈善已经俨然成为香港的精神信仰。

  慈善的推手

  在香港人的观念中,拥有足够的财富并不代表成功,社会奉献和社会责任感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不少富豪用在慈善事业上的精力比用在企业上还多,推动了香港慈善业的发展。

  比起在娱乐业的贡献卓著,真正让世人记住“邵逸夫”这个名字的却是他在慈善公益事业上的突出成就。已故的邵逸夫先生,多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尽管他在中国内地没有任何生意业务,但长期向中国内地捐助巨额慈善资金,以“邵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几乎遍及中国各地。

  19 75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基金,多次大额捐赠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20多年来捐款总额超过34亿港元。19 77年,因为他在慈善事业方面的贡献,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头衔。中国政府也在1990年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自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币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邵逸夫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1亿港币,成为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在论语里教勉学生的话,也是香港一代富豪李嘉诚的座右铭。李嘉诚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中强调,金钱不是衡量财富的准则,更不能决定生命的价值。李嘉诚坚持“取诸社会,还诸社会”,他于1980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被李嘉诚称为“第三个儿子”,并将三分之一的资产投入其中。基金会成立至今已捐出145亿港元,主要对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作出系统的资助。

  在内地,李嘉诚已经做了10多年的公益慈善项目,现在仍在继续。例如,与民政部合作的针对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的“重生行动”,已使2万多名儿童受惠;在西部三个省份试点的疝气手术,给患儿提供免费手术及交通费,目前已扩展至西部其他省份。

  余彭年,香港知名商人、著名慈善家、深圳市荣誉市民。在深圳,余彭年享有盛誉。很多深圳市民都知道,彭年酒店是中国第一座慈善酒店,经营利润全部用于做慈善。“如消费了一百元,(就)做了一百元(的)好事。”这是余彭年题写在酒店大堂的一句话。

  2006年至2010年,余彭年连续五次蝉联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5年来累计捐款62亿元,被誉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时代》周刊2007年评出“全球14大慈善家”,余彭年和李嘉诚是榜单中仅有的两位华人。

  余彭年最大的慈善项目“彭年光明行动”成立于2003年。余彭年表示:“我曾患白内障,亲身体验到了失明的痛苦。”他因此萌生了设立专项基金,资助白内障患者的想法。2004年,余彭年又向国家申请成立“中国余彭年慈善基金会”,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彭年光明行动”启动至今,共计在中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完成了十几万例的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并且计划在未来两年再完成10万例复明手术。

  慈善的香港特色

  香港慈善最为可贵的是,“慈善不是富人专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香港, 20%的人贡献了数字巨大的捐款,而另外80%的人的参与却令整个慈善生态更健康、更持续。

  香港在过去5年连续名列全球十大慈善地区,每年有超过六成市民作过慈善捐款。从街头捐款到定期助学、助老、助环保、助医疗……港人亲近慈善的形式多种多样。

  每周六是香港“卖旗日”,也就是各类慈善组织街头筹款的日子。义工在不同区域向路人筹款,捐款的人就会获得一枚圆形的“旗子”贴纸。“卖旗日”的义工,中小学生是主力,甚至还有父母陪伴的幼儿园小朋友。慈善的种子就在这样的活动中播撒开来。

  “百万行”、“渣打马拉松”这样深受公众喜欢的体育活动,也是一年一度的慈善盛事;“星光熠熠耀保良”、“欢乐满东华”这样坚持了数十年的大型综艺晚会,筹款也是关注热点。

  香港的慈善团体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长的团体迄今已近一个半世纪。本土的民间组织既有符合当地情况的丰富经验,又将西方理论和管理模式进行“过滤”并移植过来,恰到好处地形成了香港特色。

  东华三院是香港历史最大、最悠久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小区服务。至2006年,东华三院在香港设有共19 4间服务中心、5间医院、53所学校。东华三院每年都举办多项筹款活动,并设有全年捐款热线。其中每年12月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办的“欢乐满东华”是最重要的筹款活动,该节目创办于19 74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全球最长寿的电视慈善筹款节目。

  香港的博彩业也在做慈善,香港最大慈善公益资助机构――赛马会捐款总额已超过280亿。成立于1884年的香港赛马会是香港一家非牟利的俱乐部组织。作为香港唯一合法的博彩机构,其主要业务为会所经营、速度马营运、六合彩彩票事务和足彩管理,后三者是主要营收来源。

  香港赛马会是香港第三大慈善机构,每年的慈善捐献仅少于东华三院和公益金。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博彩活动在香港已超越了娱乐层面,成为社会福利的重要基石。自1915年开始,马会每年均拨捐善款,资助各项有意义的公益慈善计划,惠泽社会。在海洋公园黄竹坑入口,向南朗山方向就会看到一个蓝色的海马标志。这个海马就是代表“海洋”和“马会”,海洋公园是由赛马会拨捐的。马会援建的香港科技大学,为香港培养了大量的科研和商业人才。科技大学发展至今,己成为世界级大学。

  据悉,香港赛马会的慈善活动以前主要惠及香港本地,对外捐赠较少。近年来,随着香港和内地联系日益频繁,马会逐渐向内地伸出援手。2008年汶川大地震,马会向四川灾后重建拨款10亿港元;为全力支持国家举办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马会拨款12亿港元打造了世界级的马术比赛场地,并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和设施。

  慈善的政策引导

  慈善公益风行香港,并非一蹴而就。形成如今的风气,有赖于当地政府、社会机构、热心人士的长期推动,使公益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发生暴乱。香港政府提供社会福利对当时的香港社会起到了安抚作用。香港政府在与志愿福利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后,前者对慈善事业一直起到支持、鼓励和推动的作用,现在香港的许多非营利机构,不单在提供服务方面分担了政府的负担,还在财政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已成为维持社会安定繁荣的强大力量。

  香港作为一个多元社会,阶层高度分化,因此香港慈善组织在面对有多种需求的社会群体时,也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将服务拓展到各个角落,建立不同档次的福利设施,使覆盖面更大,受益人群更广。众多的香港慈善组织,用多种形式帮助了当地社会底层人群。

  由于香港历史的特殊性,慈善事业经历了不寻常的发展,西方观念的逐渐渗入,使香港慈善西化色彩比较浓厚,尤其在制度层面上,香港借鉴了海外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成功运作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香港慈善的一大特征。

  除了文化传统的因袭,慈善的发展还离不开政策的引导。香港《税务条例》规定,民众捐钱给认可的慈善机构和信托团体可以免税,最少只需捐满100港元善款,多捐则多免。市民如果将不动产、遗产赠送做慈善用途,也不需要交纳不动产转移的印花税,更能豁免部分遗产税。香港政府也鼓励企业参与申办慈善项目,企业捐多少钱,政府也投入相同的数额。港府还善待慈善机构,社会福利署、卫生署会经常有拨款和补贴。

  在香港,有一些民间审计师或团队,会对香港全部的慈善资助进行“信誉度”排名。其中,最出名的团队是“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简称“社联”。每隔5年,“社联”会进行一次民意调查,让香港市民选出可信的慈善团体。近年来,“社联”成立的“惠施网”和“明施慎选”等,更是把慈善机构的财务报告提供给公众查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36cf8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8.html

《慈善,香港人的信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