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师说》论证技巧

发布时间:2018-10-07 08:01: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习《师说》论证技巧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同学们大都能够全文背诵。在反复涵泳中,同学们下意识地对其进行了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因势利导,帮助同学们从理性层面研究其论证方法,必将对大家的议论文写作有所启迪。

  《师说》的中心论点一向众说纷纭,我想,要想确定一篇说理文的中心论点得从其写作目的人手。季镇淮先生在《韩愈(师说)的写作背景》一文中指出:“韩愈创作《师说》的时候,年龄大概是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韩愈此时官虽不大,但名声却不小,“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领袖。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优秀的成绩;更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鼓励和指导”。魏晋之后,士大夫之族尊“家法”而鄙从师,韩愈这些鼓励指导后学的行为就显得很另类,于是士大夫之族纷纷指责他“好为人师”。“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所以要用《师说》这篇文章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是对士大夫之族加给他的罪名“好为人师”的答复。他先给“师”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把“师”从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尊贵地位拉了下来,变成只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而且这个人还无论贵贱长少,只要有“道”就行。这样一来,即使韩愈真的“好为人师”也不要紧了,因为当了老师也不代表“我”就自以为多尊贵,就多么了不起,只不过是因为“我”有点儿别人愿意学的“道”罢了。这是釜底抽薪之策,直接把敌人攻击的目标消解了,使敌人的攻击仿佛打在空气上,最大限度地瓦解了敌人的攻势。针对自己新下的定义,韩愈指出这样的师是应该从之而学的,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开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本文的第一个举例论证。

  接下来,他从反面下手,对“人不应从师而学”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他运用对比论证,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指出造成圣愚差异的原因是从师与否;以“为子择师”和“己不从师”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荒谬性;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对“从师”一事所持观念的愚蠢性。从而间接证明“应该从师而学”的论点。

  再接下来,作者从正面入手,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证明。先举孔子从师的事,指出师是不固定的,与学生不构成人身依附关系,只要谁身上有“我”想学的“道”,谁就是“我”的老师;而且可以向整体水平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只要他身上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行。韩愈这样论说,真是聪明极了,因为这样一界定,即使他有再多的学生也不用怕别人说他结党营私了,而且他相当于变相承认了自己的水平不一定比学生高,所以再也不怕别人说他自高自大了,既然这样,那么大家跟他学也就没什么不应该的了。接着他又引用孔子的话,当作自己行为的理论依据,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师”不是正统意义上的老师,甚至都不是韩愈新定义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而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韩愈的意思是:我所当的“师”,就是“任何一个普通人”这个意义上的“师”,这样的“师”,孔夫子都说了谁都可以当,那我怎么就不能当呢?这样的“师”,谁都可以从,所以每个人当然都“应该从师而学”。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

  最后,作者点明本文的写作缘起,收束全篇。

  统观全文,对论证贡献最大的其实是下定义。下定义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写论说文,往往只关注“为什么”和“怎么办”,本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原来“是什么”也是我们要关注的,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下了定义,就为自己的论证设定了基点和范围,说起理来就能游刃有余。在论证部分,本文是有破有立,呈现出典型的驳论文思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这是我们创作驳论文时需要借鉴的。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尝试着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创作吧。创作时,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那些课内课外素材。

  题目

  《师说》是韩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从自身角度进行的思考,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可以从自身角度进行为学方面的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下来。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a6022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1.html

《学习《师说》论证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