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 师说

发布时间:2020-11-14 15:57: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A.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A.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A.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C.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三种情况

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C.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多么)

     七、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bd815f7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6.html

《苏教版语文-高一 师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