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发布时间:2020-01-22 02:55: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 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word/media/image3.gif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1. 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 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经济规律 :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 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 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庄、奴隶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 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阶段所形成的,以市场为基础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 8.经济生产国际化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 商品两因素word/media/image4.gif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word/media/image5.gif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二、劳动的二重性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特点: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商品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决定

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

生产某种个别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价值实现就是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

2、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价值量变化规律

word/media/image6.gif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word/media/image7.gif表示方法:1、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客观条件 劳动主观条件 劳动自然条件

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新的技术革命与商品价值决定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批判了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进行价值转移,并不能创造新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与决定价值的因素。

新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社会结合的因素,这些不同因素与价值形成有不同的关系。

五、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1、概念: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 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2、条件: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

3、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2、矛盾解决:交换

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 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四节 货币

1、价值形式演变1、简单的价值形式 2、扩大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形式的发展 :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

1、货币职能

A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观念货币数量上比较)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现实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

C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不会发生上货币过多是现象

D支付手段 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产生的前提 :商业信用)

作用和后果1、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E世界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五种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 word/media/image8.gif概念: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word/media/image9.gif决定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Q2)商品的价格水平P3)货币流通速度V

word/media/image10.gif公式:

word/media/image11.gif关系:(1MPQ 成正比; 2MV成反比

调整公式: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

M= —————————————————————————

V

4、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紧缩

A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它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特点: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

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流通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D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第五节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1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a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B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1一般作用:1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

2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2资本主义作用特点:a造成社会财富浪费;b 有利和不利生产技术提高的双重作用;c两极分化

3社会主义作用特点:a不是唯一的调节者;b自觉利用。

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一实质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1资本

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

B、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

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必须有劳动力所有权。

B、劳动者没有生活及生产资料。

C、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维持和发展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 不仅能创造出 A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word/media/image12.gif

2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3资本的主要特征: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一种运动;c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A划分标准: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B内容:word/media/image13.gif

C意义:a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5、剩余价值率a定义: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b表示方法:word/media/image14.gifword/media/image15.gif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而比其它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 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工资的形式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其他形式(奖金;津贴)

3、资本主义工资和社会主义工资的国民差异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是社会主义市场性按劳分配和结果和实现形式,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总是连续不断地重复进行的,这种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2再生产按照其规模不同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而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实质: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值。

3原因:1)对剩余价值的追求;2)市场竞争规律的要求。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劳动力剥削的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5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较大的资本。

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资本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四、剩余价值的分割

1、利润和利润率

A成本价格:又称生产费用,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B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在量上,它是商品售价减去生产费用也就是成本价格的余额。

C利润率公式:

D决定和影响利润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剩余价值率;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周转速度;

不变资本的节省; 原材料价格变动

2、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

A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B平均利润率:就是把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资本总额

C平均利润:各个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D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各部门的利润水平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

3、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的结果。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资本中循环分离出来、专门执行商品买卖职能的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2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商业利润率word/media/image16.gif 商业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

1借贷资本 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别的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 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平均利润。

3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利息率 word/media/image17.gif

4 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非劳动收入。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经济实体,在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其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调控的主体

消极作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3、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主要概念:

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和利润率、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成本价格、生产价格、利息和利息率、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主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及其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分割

垄断的实质及其特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指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其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作用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

生产阶段---其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作用是生产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售卖阶段---其职能形式为商品资本,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产业资本循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它研究的是资本运动的过程。

4结论: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又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空间上并存性 时间上继起性

二、资本周转

1周转速度即指资本周转一次所用的时间,或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

2资本的周转时间周转时间即资本从一定形式开始,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所有者手中所经历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3周转时间的构成: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4资本的周转次数周转次数通常是指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1划分标准按生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2固定资本即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为逐次转移、逐次收回。

流动资本即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为一次转移和创造、一次收回。

3划分目的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

二者划分的标准不同。二者划分的内容不同。二者划分的目的不同。

1预付资本总周转即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预付资本总周转公式为:word/media/image18.gif

3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a.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b.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5年剩余价值量企业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量。 M=m´ v n

6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Mˊ = mˊv n / v=mˊn

三、社会资本运行

1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从价值形式上看,由c+v+m构成;从物质形式上看,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

word/media/image19.gif

1、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原理,两大部类全年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如下:

c+v+m 生产资料 c+v+m 生活资料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 v + m ) = ( c ) 基本条件

( c + v + m ) = ( c )+ ( c ) ( c + v + m ) = (v+m )+ ( v+m ) 派生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提供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c + v + m ) >( c ) +( c ) ( v + m ) > ( c )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经过积累,两大部类当年全部产品的重新最合分别为)

(c+c+v+v+m/x) (c+c+v+v+m/x)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 v + v + m/x ) = ( c + c ) 基本条件

( c + v + m ) = ( c + c )+ ( c + c ) (c + v + m)=(v +v+ m/x)+( v +v+ m/x) 派生条件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前提下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a生产资料生产要比消费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

b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要比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第二节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1、特征为:市场经济规律发生某些变化;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新的变化;金融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控制。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有企业 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合资企业 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

2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必然性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一般市场失灵;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3 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垄断资本的统治。

4 经济手段 计划手段 法律手段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1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商业资本的国际化是指商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与增殖,即商品输出。

它的主要形式为国际贸易。

2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货币资本的国际化是指货币资本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运动与增殖,即资本输出。

它的主要形式为国际间接融资。

3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事水平的生产和经营,在国际范围内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它的主要形式为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直接投资又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的。

1又称多国公司,是大垄断公司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它国家、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或其它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国际性垄断组织。

2跨国公司的作用使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

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及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和矛盾、妥协和合作的关系

2、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和摩擦、妥协和协调的关系

3、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采取了那些手段?

3、经济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及影响。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够完善。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这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数量标志。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的。

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先富是共同富裕的手段,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不是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平均主义。

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效率谈公平,会导致平均主义。离开公平谈效率,会导致两极分化。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否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如何体现与时俱进

3、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目前的贫富差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b95f4aa0029bd64783e2c4a.html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