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卖妇女儿童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1-08-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拐卖妇女儿童的电影
篇一:从儿童丢失、拐卖而有所想 从儿童丢失、拐卖而有所想
儿童丢失、被拐卖,是从古到今一直困扰着民生安居的社会问题。怎么防止儿童丢失、被拐卖?如何寻找丢失、被拐卖的儿童?到目前,乃至全世界都没有相对完好的解决措施。
儿童,心地善良,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以致缺乏对陌生人的戒备之心。国外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也对幼儿园儿童作了诱导实验,结果专家只用糖,就把孩子骗上车带走。因此,解决儿童丢失、被拐问题,不仅需要开展父母防骗、防拐常识性教育,而且政府应当引起重视,想尽一切办法,从源头解决问题。 最近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镇有儿童丢失,网络都在传递爱心搜寻相关信息,可谓牵动万人心。本人也观看了黄勃、赵薇主演关于寻找丢失儿童的电影——《亲爱的》,从而想到几点解决之策。 儿童丢失后,拐卖儿童犯罪嫌疑人,必将经过交通枢纽站(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客运轮船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等),甚至在辗转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要住宿,公安机关只要把握好这些环节排查,将会有效降低儿童被拐率。 一、完善儿童DNA样品提取及建档
现在,儿童出生都在医院,因此,提取DNA样品及建档,各地医院可以完成此项任务。目前,各地医院考虑成本问题,很少有医院给孩子建立DNA数据库。 二、公安机关要建立儿童识别卡,或科研机构研发追踪功能的智 能芯片
目前,在国内孩子出生到16周岁之间,孩子都没有相应身份识别,这也是孩子丢失不易被寻找的原因之一。公安机关,可以给孩子制作胸卡,民警只需扫描胸卡磁性或者二维码,就知道父母与孩子及家庭的相关信息,民警就可以利用排查站点有效防范孩子被拐。
如果科研机构能研制追踪功能的智能芯片卡,而且对儿童身体无影响,那么可以置入16周岁以前儿童体内,以便对丢失孩子的追踪。到孩子16周岁,就可以取出芯片卡。
三、加强交通枢纽站的排查工作
1



公安机关要落实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高速公路收费站、客运轮船码头的相关单位登记孩子信息的措施,对无法提供儿童信息的市民进行审查或者报警。目前,各大城市客运站都有民警登记旅客身份证信息,但儿童上没有进行询问、排查。
四、强制旅行社如实日报儿童入住登记信息
公安机关要建立旅客入住信息报送网络平台,方便旅社报送儿童入住信息,从而,公安机关可以动态掌握市区儿童流动情况。
做好以上几点,需要公安部、卫生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和层层落实。
以上是我个人想到的,不足之处,望大家给予批评和建议。 篇二:拐卖,人类文明的恶疾
拐卖,人类文明的恶疾 《亲爱的》是一部由陈可辛执导,赵薇,黄渤等人主演的“打拐题材”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因为关系不和睦,儿子成为他们唯一的联系,但是有一天孩子却莫名其妙地走丢了。夫妻二人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像自己一样找孩子的父母,更发生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事情。
拐卖人口给当今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当大。
亲人离别,比如一个孩子的遗失对一个家庭是致命的影响。有的通过法律途径也许有一天会能够相见,即使是相见了,但是多年的离别,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于亲情演绎更多得是无奈。还有就是一辈子也不能相见的,对于亲人的伤害更是痛彻心扉。无论见与不见,亲人离别的伤痛也许会让相关人员内心一生不安,一世受伤。
改变人生轨迹。看过一个倪萍主持的寻亲节目。说是一个男孩在年幼的时候与父母起了争执负气离家出走,然后又被人贩子骗到山区卖给一家不能生育的家庭。后来这对夫妻又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从此男孩在这个家庭的地位改变了。没有了父母的关爱,他开始变得孤僻内向,不愿意与人沟通。不堪忍受内心煎熬的他又一次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节目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男孩与其父母团聚。假如时光倒流,也许男孩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开朗青年,也许他正满腔热情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也许他已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2


除此之外,还会增加犯罪率,影响社会稳定。被拐卖人口大多贩卖到偏远山区,那里经济条件落后,交通闭塞,教育条件较差,人们素质普遍低下。这样,出于经济压力或者人性的弱点,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犯罪率上升是不可避免的。 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也很多。
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昧着良心非法收买男婴,以延续香火或为显示人丁兴旺,这为人贩子拐卖儿童提供了巨大市场;高额利润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被拐卖儿童的输出地大多是社会经济落后地区,一些家庭只要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就愿意将孩子出售,而收买儿童的人往往不惜花几万元买个孩子,这中间具有高额的利润,诱使许多人参与其中;作案风险小,不易被揭发。拐卖儿童比较容易得手,即便日后儿童被解救也无检举揭发的能力,同时孩子被卖出后买卖双方往往就断了联系,不仅解救难度大,也增加了破案取证难度。 前段时间,一个关于“人贩子应不应该判死刑”的话题在朋友圈刷屏。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大家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超九成网友的观点是:这种严重败德,危害社会的行为,一经发现就要入死刑,通过落实严重的惩罚制度,让人贩子不敢再触碰亲情法理的底线。也有微博名人以理性的观点深入解读拐卖背后的复杂原因,称死刑并非是根本解决之道。
如何让拐卖人口的现象不会发生,或者减少到最低程度呢? 首先,提高文化法律法规宣传。主要还是在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提高群众的法律观念。发生人口拐卖事件,大都是偏僻贫困
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群众思想闭塞,法律得不到全面普及,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才导致不法之徒打他们的主意,通过贩卖或者拐卖人口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于是悲哀就出现了。
其次,实施实用的计生政策。开展送避孕药具、送生殖健康知识上门服务活动,提高农村育龄群众生殖保健意识。
再次,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对贩卖人口行为,即便是入死刑又如何呢?只要有拐卖人口的市场,总有闯法律道德的漏洞,拐卖人口事件根本不会得到遏制。在发展经济时多多向贫困地区增加投入,让他们的生活能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这靠拐卖人口发家致富或者是改变贫困现象的事件一定会减少。
此外,各地公安机关必须强化打击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打拐工作继
3


续引向深入,形成社会震慑力。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生离死别。拐卖触犯人类亲情底线,打拐是一场官方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双向大联动。弱势群体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这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应该为人口贩卖负责。作为普通人转发微博、自我学习或者宣传传播,这都是可以做的事情。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名志愿者,主动参加一些民间自行组织的“打拐志愿队”出点微薄之力。
篇三:影视与社会——解读电影《盲山》 电影《盲山》的分析及感想
在学习《影视与社会》课上,学习关于城乡差别的内容时,我们观看了电影《盲山》。这门课的课程宣言是:用影视普及社会学,用社会学解读影视。首先,通过观看电影盲山,让我们对中国社会城乡差距有一定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运用社会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更加透彻的掌握一部成功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下面就是我对电影《盲山》的分析及感想。
首先,由于这部电影主要是以叙述一件事情为主体,为了进行分析,我先对电影的剧情做一些必要且比较详细的介绍: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白春梅(黄璐)急于帮父母分担重担,无奈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她发愁之际,装扮成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人贩子向她伸来热情的双手,她随他们来到中国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结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醒来后,白春梅遍地不寻她的“医药公司同事”,检查身份证和钱包时,发现它们也一同消失,后来白雪梅被告知,她已经被家里人卖给40岁农民黄德贵做老婆了。到这时候她才知道,自己上了人贩子的当了。白雪梅想要回家,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觉,她坚决不肯就范。愤怒的黄德贵强奸了她,并且将她关在屋里。白雪梅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漫骂。白雪梅从此过上了暗无天日的性奴隶的生活。性格坚强的白雪梅不断寻找机会的逃跑。但是这个封闭的山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这个外来人。他们反而还帮助黄守贵对她严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来,当众毒打。村民们的自私和冷漠,当地官员和警察的渎职行为使她在那里孤立无援。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使黄家对她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初中学生李青山的帮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由于村民的
4


阻挠,与父亲一同而来的两个警察无法救出白雪梅,于是他们商量改天偷偷救走白雪梅,白父留这陪女儿。某日,在警察的帮助下,她终于逃出了这个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大概的剧情就是这样,作为一部成功的电影,它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 它的血肉部分就是它在影片中的细小情节的刻画,和对剧中人物形象逼真的刻画。 在情节方面,它无处不在表现出“盲”。盲,是整个电影的线索,从各个细小的情节,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么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每个情节又都有它怎样的含义,当上升到社会影响的高度时,又该怎么分析呢?有的人物虽然只是寥寥几个镜头,却几经将人物的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影片中各异的角色,现了社会学中,人物角色的个异性,他们这样角色又是怎样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呢,下面,我将对情节和人物形象,即电影的血肉部分,进行近一步分析,这些分析主要包括:
1)一开始,白雪梅轻易的上当,其实此层“盲”已经在酝酿了,这个被骗角色设置为一个
大学生,是为了让它变成一个知识的代表。很多人质疑这个例子不够典型因为它没有代表现在被拐卖的多数现象,但我还是认为这是情节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白雪梅的大学生身份,知识象征是无法强烈折射出盲山的“盲”的,并且,不可否认一个缺少了知识的女人与一个拥有知识的女性在人生追求上是有差距的,这就是盲山中其它被拐卖妇女在逃亡面前选择放弃而白雪梅却一心逃出对比的来源。
2)从白雪梅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李杨便很明显的埋下了“李青山”这个孩子的角色。从第一次大家热闹的来看这个新来的“小媳妇”到后来结婚时站在窗外看着被捆绑的“新娘”,再到后来通过窗户递给被囚禁的“逃跑媳妇”,熟识。这个孩子在片中当然是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最后白雪梅得以营救也正是因为这个孩子。在那个地域,无知的孩子却成了最善良最终帮助白雪梅得到自由的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对人性的讽刺。
3 有几句话想必看过片的人都会有所印象,就是黄德贵在结婚酒席上和几个村民的话,谁不干便打一辈子光棍,谁不干就让他的儿子继续打光棍,这样恶毒的话中很明显的看出了他们对于打光棍的痛恨。很自然的有了买妻的行为。
5


很无知的在看片的时候纳闷为什么一个村会那么明显的男多女少,这正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在片中德贵母亲与村民的聊天中也不难看出,这也的确算的上中国一大民情,真切的在片中得到反映。
4)说到白雪梅的几次逃跑,从毫无考虑只凭一心逃出去翻过大山就被抓了回来,到为了得到一些路费卖身给小店老板,却在镇上搭上车被德贵一行人强行带回,再到抱着孩子不知是否有企图的逃走被婆婆跟踪。情节所反应出来的是村民的无知,欲望的膨胀,良知的丧失。他们都做的理所当然,因为“妻子”是花钱买回来的,在那样的村庄这显得天经地义。追逃亡的女人也是村民一心。这是导演李杨重力在反映的现实,在千千万万个村落里的现实。女人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当然也是一个劳动力。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被衡量的,因为贫穷,因为生计。他们根本谈不上感情,在他们的世界中,与原始人类并无大区别。 5)片中还有一段重要的情节,就是德贵的弟弟德诚,这个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这个用道德与诚信来解释自己名字的人,口口声声承诺要帮助白雪梅,从送她书到摸她的手到抱她到彻底得到她,最终却一个人背着行李在清晨离开了。真的想过带她走么,我想没有吧。那一切只是比其它村民隐晦的借口罢了。李杨在这个人身上又想表现什么呢,表现人的欲望与虚伪么,还是仍然在表现盲山中的人民的无知与愚昧。的确,德诚不过是一个比其它村民在学识上稍微好一点的人,但他的行为却让人觉的比用四十块买来白雪梅一次上床的店老板来的更令人发指。这一点所谓的知识根本无法改变盲山人民的道德缺失。
6)片中还有一条线贯穿了很多情节,那便是那个邮递员。白雪梅一共交给他多少封信我没有细心数过,只是我无法不注意每一次交出白雪梅的那种希望,与听见没有她信件的那种失
落。看的过程中,是有明显的埋笔的,第一次白雪梅交信的时候德贵已经看见了。只是从情节设置上,邮递员又代表着怎样的一种角色呢。如果说主任这个角色是一种权利的设置,村民是一种周遭的设置,那邮递员呢?这个一次次给雪梅以希望的人,却被德贵一只鸡便轻易收买了。他是除了道路以外这个偏僻角落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村民的确是守住了所有的出路。一个看似光明的角色其实也已经被盲山的灰暗笼盖着。
接下来,我将要分析一下电影的灵魂了,它主要表达什么,它希望人们看后
6


会有怎样的反映,也就是拍摄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是什么,这有从什么得来? 我想通过一下几个高度,来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灵魂的理解,即:社会教育的高度,社会道德底线的高度,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等。 1)社会教育的高度:
正如情节安排了女大学生受骗,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被骗到如此荒凉的地方,知道孩子出生才得以机会逃走,无疑是对教育失败的一种反映。高等教育没能教会我们怎么在社会上分辨是非,以至于大学生刚毕业就误入歧途。有就是村里的小学校,最后仅有的一名老师也走了,等待着这个村庄的将是怎么样呢,为什么同一个社会,有的人可以读书读到大学,有的就连小学的读不了,如果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接受不到,那么盲山什么时候可以脱离“盲”。 2)社会道德底线的高度:
影片中的人们观念中,没有社会道德底线,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他们的意识是,大多数人怎么认为的,就是对的,就是真理。在影片中,白雪梅曾有两次翻越大山逃到公路上,第一次在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公路上因为三块钱的车费而遭到司机的拒载,让她被“丈夫”抓了回去;她自此明白逃出去需要钱,于是用自己的身体跟小卖部老板讨价还价,最终以四十块成交,她揣着这钱终于买了二十块的车票乘上了长途汽车,眼见着就要脱离黑暗,却看见“丈夫”一行人在车门外,她泣不成声地恳求司机千万别开车门,然而司机、卖票员以及全车的乘客,就这么眼睁睁地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并且心安理得地看着雪梅被他的“丈夫”带走。 这些情节中无不体现,不关自己的利益,就不要乱管闲事的世态炎凉,什么道德底线,在哪里根本就不存在! 3)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
谈到这,该算是比较重要的了,有的人说,一切都是因为贫穷。我觉得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增大,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连锁的。文化教育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生产力水平近乎原始。拐卖妇女、家庭暴力、儿童失学、拖欠教师工资、缺乏医疗保障、强制乱收税、无视法律等等问题,也就接踵而来。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主旨的理解。我主要是通过学习的社会学知识来做了简单的分析理解,有些分析的观点来自课上的集体讨论,但是都是我比较赞同的。
7


最后,我觉得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以及达到了这门课的课程目标: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品鉴影视作品来学习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并以独特的社会视角解读影视的核心内容。认识影视中的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而认识社会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接下来该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想了。
看《盲山》的过程,从愤怒到失语,最终觉得一切的情绪都是枉然,因为它的“盲”,“盲”的那么全面,“盲”的那么彻底。
记得从前在《那山那人那狗》里看到的大山是苍翠的绿色,它纵然沉默无言亦是生机勃勃,山歌嘹亮,民风朴素,满目都是实实在在的顶天立地,就宛如我们在黄金周从城市奔赴边远的山区,我们感叹风景秀丽,感叹溪水潺潺,感叹乡民的朴实,浮光掠影地走了一圈,回到城市里过安逸的生活,然后不断遥想乡村的美好。
然而在电影《盲山》里,依然是高山流水,依然是远离市嚣的村民,依然有城市难得见闻的羊群和山歌,朴实依然在,但它不再发光,它竟然是恶臭的,朴实延伸而来的“盲”成了所有罪责最有力的借口,它背离我们的法律,背离道德,背离人性,但它用“盲”承担了所有的不义,如果说“无知者无罪”,那这“盲”难道该获得我们的原谅?
我们国内可见的是一个安全的,符合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版本,就像电影里省委领导来大山视察,却早早知会村委会。听一听村委会的广播里是怎么喊的吧:“谁要是败坏了咱们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我们绝不会对他手软。”所以领导还没到来,被拐卖的妇女们就被藏了起来,领导们看到的是一个民风纯朴,风景如画的和谐山村,于是满意地离开。他们要的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一个被制造出的真相,它欣欣向荣,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深刻更刺骨的“盲”?
也许,社会罪恶的制造者从来不是个人,也从来不是小团体,它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罪恶,是直接实施者,装聋作哑者以及我们这些视而不见的观者们共同的罪恶。
这种无法翻越的“盲”是眼盲,是法盲,是文盲,更是心盲。
而我在这里敲下的字句,我抛出去的愤怒和指责,却又毫无例外地又弹回到
8


我自身。
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a3417e9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e3.html

《拐卖妇女儿童的电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