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限时演讲”内容和形式的立体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6-09-09 17:43: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即读、写、听、说四大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完整过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而“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弥补这一不足的有效方法就是课前限时演讲。

一、课前限时演讲内容的立体化设计

我们着眼于三年中学生活,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学生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胆量较小,我们可以放低要求,首先为在“我”的大框架下的自由讲话。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话题,内容不限,但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可以说我的爱好、我喜欢的故事、我喜欢的笑话、我喜欢猜谜语、我爱朗诵、我爱说新闻、介绍一段我摘抄的名言警句、读一篇我的日记或练笔、我看见的不规范的广告招牌等等喜闻乐见之事。等时间成熟后,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以小组成员参与,或朗诵、或相声、或小品、或辩论、或编课本短剧等等。这样一来,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浓厚了。无形中,学生的表演胆量得到锻炼,口头表达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学生可以互相了解,更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能给学生以新意,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更好地投入到日常学习中去。

初一第二学期,变自由演讲为专题演讲。我们主要安排这样三个专题——“名著与我同行”、“采撷精彩故事情节或片段”、“小故事,大智慧”。刚进入初中,语文老师就承担着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义务,趁学生刚读过《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借助课前限时演讲活动形式,给每位学生表达心声的平台,比起老师的说教,效果更为明显,所以把“名著与我同行”作为首选专题,让学生介绍推荐的理由。在整体介绍书籍后,马上开展“采撷精彩情节”的演讲,引导学生细心走进文本,精读精彩片段,基于三年中考考试题型要求——学生必须能通顺流畅介绍名篇名段,尤其是名著的故事情节——来考虑,不但做到尽早走进名著,而且可以为往后的中考做充分的准备,积累必要的素材,这样可算有一举两得之效。同时我们又开展了“小故事,大智慧”的专题演讲,化抽象为形象,化说教空洞的道理为具体可感的事例,学生喜欢,愿意分享,便于接受,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但锻炼了学生复述故事、积累故事的能力,而且在演讲中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得到思想的熏陶和升华,起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初二、初三阶段,我们再把专题演讲变为即兴演讲,老师根据近几年中考作文的热点,确定诸多话题,由学生每人出2个题目,让之前演讲表现突出的学生临时抽题目,并在上课前做好准备。比如“中华传统文化”、“环保”、“传统节日”、“和谐”、“成长”、“宽容”、“自卑”、“责任”、“爱国”“感恩”等话题。学生在做演讲准备时,其实也是在构思一篇小作文,表面是“说”的训练,其实也在进行“写”的训练,与中考作文的方向不背离,而且是相衔接的。

初中阶段具体演讲内容大致安排如下:初一年级—— ①自我介绍;②我最喜欢的故事;③报刊摘要;④神话传说;⑤词语接龙;⑥社会热点;⑦成语故事;⑧一周新闻发布;⑨自由辩论;⑩我与广告词。初二年级——?①名著推荐;②复述故事;③自我推荐;④语文开心辞典;⑤语句接龙;⑥好书大家谈;⑦有问必答;⑧焦点我来谈;⑨专题辩论;⑩南京景点。初三年级——①附中百年校友;②讲故事并点评;③自我欣赏;④文学作品赏析;⑤作文题解析;⑥热点大家评;⑦美文共享;⑧精彩作文赏析;⑨正反辩论;⑩我的初中三年。

二、课前限时演讲形式的立体化设计

演讲按学号轮流进行,主要采取“学生讲—学生评—老师评”的方式;演讲后要求学生写“演后感”。

(一)演讲时的次序

学生按学号轮流演讲,前一学号的同学演讲后,后一学号的同学要对前一位同学的演讲情况作简短的评讲,最后老师再对这“一讲一评”的两位同学进行评讲和打分。也就是说,每天的演讲实际是由“一讲一评”两位同学操作,从“1号”算起,今天“1号”讲,“2号”评;明天“2号”讲,“3号”评;……以此类推,到全班最后一个学号的同学讲时,再由“1号”评。老师对“评”和“讲”两位同学都要打分。这样每位同学都有一次“讲”和一次“评”的机会和成绩,“讲”和“评”的分数相加就是这位同学语文课前限时演讲的最终成绩。学生演讲用时3分钟,学生和教师评讲用时1分钟,主要是填好一份表格,然后再及时反馈给演讲者。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以“认识自我”为话题的课前限时演讲在这些方面能让学生有很好的提高。一方面,从演讲的内容看,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如演讲话题“我的业余爱好”时,学生的爱好很广泛,拼图、弹琴、绘画、砌模型、打篮球、看动漫等等,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爱好或特长,可以加深互相的了解,拓宽彼此的视野。又如演讲话题“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时,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书本的丰富内涵,在演讲中又达到与同学交流的目的,在切磋中加深领悟。另一方面,从演讲的形式来看,学生也同样可以实现交流碰撞,共同提高。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第“1”号同学除外),每一位同学都是先“评”后“讲”。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评讲”的过程中,探究质疑,相互切磋,学习别人的优点,吸取别人的教训;同时自己在评讲时也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如下意识的小动作、口头禅,这些被老师和同学及时发现和指出,将会对自己接下来的演讲产生有益的指导作用。可见学生“评”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演练的过程。

(二)演讲后的写作

演讲后写演后感,目的是让同学能对自己的演讲作总结,以利于反思失误,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讲技能。此外,如果对老师同学的评价心中不服,通过写演后感,也给予了这些同学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内容包括:1.同学的评语;2.老师的评语;3.我对老师、同学评语的看法;4.我对这次演讲的感受等等。

《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也是课前限时演讲的开展形式之一。过去我们传统的评价方式让老师掌握了评价的绝对主动权,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即使对老师的评价有异议,也没有机会申诉。现在,虽然同样是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但是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了:同学评,老师评,个人评,学生写“演讲后感”实质也是进行个人评价和反思。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的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这样,就使评价更公允、更民主,更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前限时演讲的形式更丰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f81dd64b35eefdc9d33319.html

《“课前限时演讲”内容和形式的立体化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