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教案

发布时间:2022-11-10 18:20: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文论述的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学习用典型事例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了解文章的内容入手来分析文章的结构,通过结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2)逐句逐段地读懂课文,把一些概括抽象的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3)本文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不一定要求全都掌握和理解,认真去读但不刻意追求读懂到什么程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章站在思想理论的高度,告诉我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还是准备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我们的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很大的发展。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一些概括抽象的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2.难点: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释词语
1 婵娟:指代月亮。
2 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同样的情绪。
3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人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4
自然规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性。
二、导入
李政道(192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1125日生于上海,抗战时期在国立浙江大学(当时在贵州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6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和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就是后来称为的K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物理学奖。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第2--10段,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第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和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四、学习课文
(一)、阅读第一段,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指的是什么 (二)

意思是: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们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越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科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二)、阅读第二部分,理清本段的层次
第一层(第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层(第710段):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三)、“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四)、作者举了什么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24段中举了唐代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第6段是这个层次的结语,重申强调了艺术“真理的普遍性”。这里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的“情感”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应。 (五)、如何理解第78自然段?

第七段揭示了科学家“创造”科学的方法,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并指出“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就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第8段举物理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为例,证明科学是人类智慧、人类“创造力”所为。
(六)第9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第10段举了哪些事例加以论证的。
9段讲科学的普遍性,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第10段是举例论证第9段的观点。举了“迈克耳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并指出“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存在”。这是极为典型的科学的普遍性的实例。
(七)科学和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有什么不异同? (八)
11段论述科学和艺术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学的普遍性(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根植于整个人类。这就是说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九)第12段中“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这个“相联”表现在哪里? (十)
这个“相联”表现在科学和艺术都需智慧,而要发挥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这是科学和艺术相同点之一。还有一点就是“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九)文中“普遍性一定根植于自然。面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这里的“自然”指什么?
这里,第一个“自然”应理解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这样就可以承接前面一句话,并和第11段的论述不矛盾,也能应合下面一个分句。 五、小结

本文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作者谈相同,而且找准了这两点,独具慧眼,学识超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e28c9e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b.html

《科学与艺术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