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数学课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9-05-19 15:21: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一节数学课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韶关一中实验学校 蒋彦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好长一段时间了。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实现了逐步的融合。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有机地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一节几何课——《圆周角》(第一课时),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务实地落实好“三维目标”,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及体会。

首先,先介绍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周角的概念。

2体会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探索过程,发现、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3能用圆周角的相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讨论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本人就简单描述一下我在一节课40分钟里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的。

一、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通过如下两个图,让学生说出在圆内两个角的区别。由此得出圆周角的概念。

word/media/image1_1.pngword/media/image2_1.png

情景创设有两个功能和作用: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 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因此,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情景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关键。但是,个人认为,不一定每节课开始都需要去创设一个与生活联系的情景,而应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定。像一些数学活动课,就可以直接进入课题学习, 因为课题学习开始就是动手操作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不需要再进行其他的铺排了。

弄清了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区别,学习了圆周角的概念以后,我给出了一组图形,让同学们去判断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由此,更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圆周角概念的认识。

二、 新知探究。

1、活动一:请同学们在下图中画出弧BC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并小组之间交流。

word/media/image3_1.png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认识到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只有一个,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

2、活动二:探索圆心O与圆周角∠BAC的位置关系。一共有三种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通过此,为分类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3、活动三:在这三种位置关系下,用说理的方法,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学生归纳由该知识产生的常用辅助线做法以及它们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到:既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而逐一研究这无数多个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困难的,必须对圆周角相对于圆心角的位置进行分类。这样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促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和适时地总结解题的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转化。

探究新知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在整个探索活动过程当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充当的是“穿针引线”的引导者。不再像以往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了。而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备教材以外,还要备学生。从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为自己的教学策略做好恰当的定位。当事先设计的那些环节和时间安排与实际发生的教学实践之间发生冲突时,能审时度势,作出适当的引导和及时的切入,既能让学生有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又能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这一环节是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和应对能力的。

三、 知识应用。

由于这是《圆周角》的第一课时,因此我选择了两道较为简单的题目作为对刚学知识的强化理解和巩固。题目如下:

1、如图,点ABC在⊙O上,若弧BC108°,求∠BOC和∠BAC。并说明理由。

word/media/image7_1.png

2、如图,⊿ABC的顶点都在⊙O上,若∠BOC120°,求∠BAC的度数。

word/media/image8_1.png

而课本的例题难度较大,而且时间有限,我把它放到下一节课再进行讲授。

在新课标下,这一阶段的教学,教师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教师应对习题设置梯度: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学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但是,本人在实践当中感觉到,有时候这些要求不一定可以在一节课当中完成,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实现,这就要根据每节课所教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来决定。还有对于例题的处理也可根据难易程度有所不同。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学,有时需要重点分析讲解解题思路,有时还可以结合实际,另辟蹊径,自编例题。这些都要靠教师统领全局,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好教材。

最后是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还有布置作业。

这就是本人上这节课的大致流程。从中,可以知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是得到了落实,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尽管没有明显地体现出来,其实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的倾向,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那就需要教师把它变成是积极的,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热爱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有知识生成的过程,就有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它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位置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把这三者充分考虑到位。首先,应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与技能,然后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过程与方法,最后考虑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才能得以更好地落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bba8e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0c.html

《从一节数学课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