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狼、穿井、杞人忧天》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默写、简答、阅读

发布时间:2020-04-13 11:43: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上期中后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

班级: 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第16课《诫子书》习题

)第20课《狼》习题

(三)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

)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

2、【静】

3、【以】

4、【淡泊】

5、【无以】

6、【明志】 【明】,

7、【致远】 【致】,

8、【广才】

9、【[淫慢】 【淫】,

【慢】,

10、【励精】 【励】,

11、【险躁】

【险】

12、【治性】 【治】,

13、【年与时驰】

【驰】

14、【意与日去】

15、【枯落】

16、【多不接世】

17、【穷庐】

18、【将复何及】


、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并解释:

非淡泊无以志:

非宁静无以致

非学无以广才:

躁则不能治性:

意与日

2、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学而时习之:

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3、判断文言句式:

夫学须静也:


、选择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行 B./以修身,俭/以养德
C./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修身,俭以养德。 不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不能明察。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安陵君许寡人。 下视辙,登轼而望之。

D.夫君子行。 辍耕垄上。

3、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文言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 B. 白玉之环

C. 长跪而 D. 寡人与

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5、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 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并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B . 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句式主要运用了整句,增强了节奏感。

C .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D . 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B.“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诸葛亮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诸葛亮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C. 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日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D.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的是一般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C.“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D.“俭以养德” 诸葛亮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理解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 

、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诫子书》一文选自 ,作者 ,字 ,三国时 国政治家、军事家。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5、《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

B.贤材人远矣 万钟我何加焉

C.父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

D.忽啼之 予尝古仁人之心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 蒙乃始

C.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获有所闻

D.得众人而已耶 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        何陋           B.稍稍宾客   窥镜,谓妻曰

C.蒙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    D.结友       鸣之不能通其意

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其父(客人)

C.泯然矣(常人)                  D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或以钱币乞之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9.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并解释:

非淡泊无以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躁则不能治性:古今异义,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意与日古今异义,古义:离开、消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判断文言句式:

夫学须静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选择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君子/之行 B./以修身,俭/以养德
C./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与时驰,意/与日去

【解析】D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修身,俭以养德。 不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不能明察。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安陵君许寡人。 下视辙,登轼而望之。

D.夫君子行。 辍耕垄上。

【解析】A来;因为。B即使;即使。C祈使语气,一定;代词。D助词,的;动词,去、往。

3、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文言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非学无以广才 B. 白玉之环

C. 长跪而 D. 寡人与

【解析】A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B词类活用,腰间佩戴。C古今异义,道歉。D词类活用,形作动,轻视。

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解析】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5、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 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解析】B选项“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有误,除了治学经验,还有为人修养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并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B . 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句式主要运用了整句,增强了节奏感。

C .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D . 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

【解析】B选项“本文句式主要运用了整句”有误,本文主要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A.“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B.“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诸葛亮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诸葛亮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解析】D选项“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有误,应是从反面说明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C. 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日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D.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解析】A选项“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误,关键句应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的是一般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C.“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D.“俭以养德” 诸葛亮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解析】B选项按“诸葛亮用的是一般否定的句式”有误,应是“非、无是双重否定,加强语气

、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理解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诫子书》一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国政治家、军事家。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5、《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仲永之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

B.贤材人远矣 万钟我何加焉

C.父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

D.忽啼之 予尝古仁人之心

【解析】A通达;通过。B介词,比;介词,对,对于。C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D要;探求。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

A.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 蒙乃始

C.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获有所闻

D.得众人而已耶 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A代词,他;表推测语气,大概。B完成;靠近。C最终;最终。D成为;为了。

3.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忽啼求        何陋           B.稍稍宾客   窥镜,谓妻曰

C.蒙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    D.结友       鸣之不能通其意

【解析】A代词,书具;宾语前置标志。B代词,他;代词,他。C推辞;言辞。D表顺承;表转折。

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A.其诗以养父母、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其父(客人)

C.泯然矣(常人)                 

D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解析】B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或以钱币乞之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D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解析】例句是用。A因为。B来。C认为。D用。

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解析】B作者只见过一次方仲永。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9.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答: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第20课《狼》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66ab912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e.html

《《诫子书、狼、穿井、杞人忧天》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默写、简答、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