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莫扎特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神童”莫扎特
“神童”莫扎特 1756127日,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家庭。 莫扎特自幼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学小提琴,8岁写出了一批钢琴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创作了第一部清唱剧,12岁谱写出第一部歌剧。 1770年,莫扎特随父亲赴意利大演出时,默记下当时秘不外传的《求主怜悯歌》的总谱,罗马教皇大为震惊,授予他金马刺勋章。 此后不久,年仅14岁的莫扎特又获得了“少年院士”的殊荣。 长年的巡回演出不仅带给莫扎特巨大的艺术声誉,更大大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使他有机会充分接触到当时欧洲各国最先进的艺术成就,比如法国的交响乐、德国的神剧、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为这位天才的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旅行生活,回到家乡萨尔茨堡,在当地大主教的宫廷乐队担任乐长。5年后,莫扎特决定再度赴巴黎演出,但现实却让莫扎特灰心失意――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音乐神童早已被皇家贵族们遗忘。在他们看来,音乐家不过是新鲜一时,供他们消遣的时髦宠物,21岁的青年早已失去了6岁神童的魅力。 贵族权势的鄙视和遗弃激发了莫扎特对封建特权的反抗与叛逆。1778年由巴黎重返萨尔茨堡后,莫扎特愈发不能忍受大主教克罗瑞多的飞扬跋扈。他不甘心永远充当封建贵族的奴仆与玩物,而要争取一位音乐家的人身权利和创作自由。 1781年,莫扎特愤然辞职,结束了宫廷乐师的身份,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他告别了父亲,只身前往维也纳,走上了自由而艰难的音乐之路。
在维也纳,莫扎特结识了德国著名音乐家韦伯的女儿康斯坦斯。两人情投意合,堕入情网,很快就结了婚。不幸的是,康斯坦斯内对理财一窍不通,也不擅长管理家务。婚后,随着孩子们的不断出生,原本还算宽裕的生活很快陷入了窘境。 失去宫廷职位的莫扎特此时没有稳定收入,为维持一家大小的生计,他拼命创作、讲课以赚取微薄的收入。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身体迅速变坏。 莫扎特毕生勤谨,但终其一生却与金钱无缘,长期生活在饥寒交迫当中。179110月,当《魔笛》在维也纳上演并大获成功时,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死亡的预感不时袭上他的心头:“我还没有享尽我的才华,就要告别人世,生活那么美好,但人无法改变命运。谁也无法测定自己的日子有多长,那就听天由命吧,让上帝安排命运,这就是我的挽歌。”
179112月,莫扎特在贫病交加中辞别了人世,离他36岁的生日还不到两个月。 在一个风雨大作的日子里,他被草草安葬在一个贫民墓地。下葬当日,没有一个亲朋好友为他送行,他的妻子因染病在身,也未能与他送别。两个星期后,当他的妻子再去墓地时,已找不到莫扎特身葬何处。 短短的36年里,莫扎特共创作了歌剧22部、交响乐41部、钢琴协奏曲27首、钢琴奏鸣曲18首、钢琴变奏曲15首,小提琴协奏曲6首,以及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在体裁多样的音乐创作中,莫扎特对钢琴情有独钟,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钢琴乐,成为十八世纪钢琴艺术的典范。 莫扎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激情澎湃或悲怆孤寂,也不像舒曼那样感情真挚却晦涩难懂,他的钢琴乐追求雅俗共赏、深入浅出,高贵、优雅、宁静、纯洁,颇有“哀而不怨,乐而不淫”的东方美学意味。他在1827年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曾说:“这些(钢琴协奏曲是精致的,不太沉重也不太轻巧,非常光辉而且悦耳,自
然,但不贫乏。不仅仅会令行家满意,即使对一般人,虽不能充分理解却也喜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63ee1c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92.html

《“神童”莫扎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