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6-01-18 16:39: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

我国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六篇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内容丰富,社会政治、婚姻恋爱、关于劳动、民族史诗等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分为《风》、《雅》、《颂》《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编集有多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

《楚辞》

战国时楚地出现的歌辞称为“楚辞”,后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新高峰。

富有时代特色,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五六字句为基句,大量又灵活地用语气词,对变换节奏,舒缓语气,渲染抒情咏叹气氛,增强音韵美有明显作用。

有地方色彩,楚国方言描写楚国独特的景物,表现楚国的风土人情,又吸收了楚国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二十五篇,而将《招魂》定为宋玉作品。

春秋笔法

又称“微言大义”,委婉表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来源于《春秋》。《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修

《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战国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

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寓言是庄子阐发的根本手段,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文学性强,想象丰富,有小说特质和诗人气质。

庄子还经常运用重言,即借名人名言作论据,让这些先哲时贤为自己代言,历史上的人物不够用,他还会编造来源。

《史记》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汉乐府

“乐府”一是音乐机构名称,汉武帝时设立,其职责是采集民间各地的歌谣或文人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二是一种诗歌、诗体名称,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汉乐府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别离,人生旅途中的彷徨无助,人生无常的悲哀,但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风格,是抒情诗的典范:抒情性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擅长景物情思结合,用客观之景映衬内心感受。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刘勰《文心雕龙》评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汉大赋

汉大赋(新体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汉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富有气魄,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微刺帝王、贵族淫奢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源头:荀子《赋篇》。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建安风骨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建安时期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正始诗风

正始是三国时期曹魏废帝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年—249年四月)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左思风力

语出钟嵘《诗品》,是对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其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借咏史抒发了寒士的不满和感慨,以及对门阀士族制度的蔑视与反抗。

在他的诗作中,多引史实,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深刻而恰当,起到了讽喻的作用。而且,他还创造性地将咏史和抒怀结合在一起,并开发了一诗写数人数事的新写法,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由于其诗歌诗风雄浑,语言遒劲,风格与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而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因此后世便将其诗歌风格称为“左思风力”。

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主要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风格清新,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

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影响了一代诗风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诗风被称为永明体。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提出了八病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 包括吴均、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宫体诗

宫体诗始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是指产生于宫廷的,以描写宫廷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风格通常浮靡轻艳。也就是说,宫体诗是一种有特定内容和风格的宫廷文学。宫体诗为欣赏女性之美而作,写了妇女的生活及体态。宫体诗重视用典讲究声律,追求辞藻,内容受佛教影响,感情较为苍白宫体诗常被人与艳情诗挂钩而予以批判,但宫体诗对女性外在美的大胆刻画具有积极的作用,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促成了人们对诗形式美的重视和自觉追求,它引发了审美意识的变化,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

庾信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当时曾有“徐庾体”之说,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辑有《庾开府集》。庾信兼善众体,诗赋、文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赋不同于前人骚赋,也不同于后人的律赋。他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将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庾信还开唐人以诗入赋的先河,唐代王勃、骆宾王的骈作皆受其影响。六朝骈文盛极,而庾信可谓集大成者。

总体来说,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庾信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世说新语》

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梁刘峻(字孝标)注,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记述了东汉末年至晋宋间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

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每门收录了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但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世族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

此外,《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较为质朴﹐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洛阳伽蓝记》

简称《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籍,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属散文体著作。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洛阳伽蓝记》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馀处。其体例是以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

该书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书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刘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

初唐四杰

即“王杨卢骆”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山水田园诗派

唐开元天宝年间以“王孟”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内容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

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投笔请缨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也有批评和谴责。

盛唐边塞诗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乐府而言的,以元白新诗派为重要标志,不再配乐演唱新乐府是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派,诗歌内容上主要反映社会问题,艺术上主题单一(一诗一题),常有理念化的倾向,语言通俗易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大胆地摆脱传统诗教的束缚,努力追求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以“不平则鸣”为创作理论,形成了重神尚骨,以奇险怪异为审美的主张,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还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尤其是李贺,他的有些诗,干脆就写一个虚构的世界,以曲折地宣泄他内心的幽微。他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a0fbbaaf1ffc4fff47ac6f.html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