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全集教案[精]

发布时间:2020-03-08 21:09: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三、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并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描绘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5、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3及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探究新知

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同桌互相说: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医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完成问题。

四、拓展练习

1、 练习一的3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2、 练习一的4看地图。

五、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六、随堂作业

第三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辨别方向的工具。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  谈话导入(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 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介绍指南针的有关知识。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全课总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3、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东西南北著名的旅游区。

六、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认识线路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1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方向,认识线路图。

教具、学具准备:

  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看看,那么可以乘坐几路车呢?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己阅读课本第10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图上标出来,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2、独立完成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3、完成第6题。

(1)先让学生看图辨方向,弄清图上方位。

(2)叙述行走路线。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2、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3、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4、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

单元教学要求:

1学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约十五课时

第一课时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学会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 引入新知

1、大屏幕出示情景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图中是什么地方?你从图中都找到了什么?

(2)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仔细观察后告诉老师,行吗?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 引入新知

(1)反馈不同的问题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我们一个一个地解决,好吗?我们先解决“赵伯伯平

均一次运多少箱黄瓜”,怎样解决呢?

A、学生反馈用除法做,60÷3=20(箱)

B、那“60÷3=20”,有谁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二、思考交流 探索新知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反馈

学生汇报:

我们是这样想的:20×3=60,那么60÷3=20。

60里有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3份,1份就是2个十,就是20。

60÷3=20,能不能这样想:先想口诀“二三得六”。就是算60÷3=20。

我们小组的算法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口算乘法差不多。先不管60里的那个“0”,算完6÷3=2,再在商20的末尾添上0就行了。

3、小结:你们能想到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真是太了不起了!实际上这节课我们讲的就是除法的口算,也给你们小组加一个动脑标识。(师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三、体验新知:

1、下面请你独自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好吗?

这两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添上那两个字。“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王叔叔平均

一次运多少箱?”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全班汇服。

(1)学生反馈

(2)小结:同学们在口算除法时,可以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四、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1、第15页的“做一做”第2题,指名口算。

2、“做一做”第1题,生独立解决,全班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

口算除法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算的?

六、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

利用表内除法的扩展灵活进行除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 李思家4个月用电143度,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度?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       143÷4≈  

2、 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  学习估算方法。

(1)124÷3≈  如何估算?(124≈120   120÷3=40  

124÷3≈40,124=120+4   120÷3=40   4÷3≈1    40+1=41)分析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合理解决。

(2)学生独立估算:143÷4≈ (143≈160  160÷4=40

 143÷4≈40,143≈120  120÷4=30  143÷4≈30)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200÷3≈。200≈210  210÷3=70   200÷3≈70  最多能买70本。

200≈180  180÷3=60   200÷3≈60  最多能买60本。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 最多能买66本。(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元能估成21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时不能将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题:(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 ÷4≈

185≈200  200÷4=50   185÷4≈50  最少需要50间。

185≈160  160÷4=40   185÷4≈40  最少需要40间。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185能估成16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已知有185人需要住宿,在考虑所需房间数时,应将185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房间。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2、做一做第2题:估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六、全课小结,学生谈体会。

七、随堂作业

第三课时 口算除法与估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正确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基本练习

1、做P17第1、2题

思考第2题上下三道题目之间的联系。

2、做P17第3、4题

让每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第5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7、8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3、教师分析引导学生了理解第6题的题意,结合画线段图帮助学生解答。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1、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先数出根数。接着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2、找规律

五、课堂总结

六、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内容:

教材 P19—P20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2.笔算 9÷3 37÷9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42÷2 52÷2

3. 42÷2等于多少(生:42÷2=21)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2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让学生讲解,若学生有困难师边演示边讲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充分说。)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2、教学例42÷2=21

(1)刚才我们口算,那么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4、指导看书质疑

四、基本练习

1、练习反馈 P20 做一做 1

2、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五、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P20做一做 2

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六、全课总结

七、随堂作业

第五课时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P21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略)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1)同桌交流,说说错在哪里?

(2)各自独立改正。

(3)全班交流。

三、解决问题

1、第21页第3题。

(1)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解答。

(4)全班交流。

2、第21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解答再交流。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六课时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例3,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书2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240÷6=40。

生:想(四)六二十四,接近它的前两位数“23”,所以238÷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

二、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试算完毕,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

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互教互听。可对你的同伴的想法予以评价,如:“我听懂了。”“听不懂。”“你好象这个地方说错了。”“这样说会更好。”……

2、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

3、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3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4、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5、以例3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3除以6,等于3,3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3个十乘除数6等于18个十,写在 23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3个十减去18个十等于5个十,5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5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放下来,和余数5个十合起来是58个一。

⑦除。用6除58,等于9。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②除。③乘。④减。⑤查。⑥放……”。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三、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1、解决例3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24×2=48>39>24。   生2:24×6=144,144<236<144×2。

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本可以。

2、交流方法,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四、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注意先估算,再笔算。

2、请四个同学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P23页第1、4题。

五、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六、随堂作业。

第七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P23-2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重点、难点:

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3、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商是几位数的?

二、解决问题

1、P23第3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

2、P23第6题

在学生解答第一个问题后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3、P23第7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4、P23第8题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推理能力来解答。

三、课堂总结

四、随堂作业

第八课时 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2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出示:《寓言故事》每本5元 《科普知识》每本7元

2、如果你用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多少本?

3、最多买多少本《科普知识》,不能口算没关系,现在请大家列竖式计算一下。

4、有没有和这个结果不一样的?那怎样检验一下大家算的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二、探究新知

1、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样验算100÷5=20(本)

学生讨论、交流 20×5=100(元)

2、这里的20、5、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得出:商×除数=被乘数

3、那怎样用乘法验算100÷7=14(本)……2(元)得出: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4、学生试做再上,展示学生做法。

5、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把商和除法相乘以后,还要再加上余数。

三、综合练习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08÷6=18 325÷7=46……3

18×6=108 46×7+3=325

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第一个式子,直接写出第二个式子的得数。

375÷5=75 156÷8=19……4

75×5=( ) 19×8+4=( )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基本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进行除法验算时应注意什么?

六、随堂作业

第九课时 除法验算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26-27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计算找联系

1、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1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学生演算后说说你的验算方法。

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为学生提供除法估算的生活事例。

3、夺红旗。这是对学生加减乘除计算能力的检验,也是避免学生相互之间的格式影响。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解决问题

1、P26-2

这题与P21-4类似,因此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2、P26-4

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要加强格式方面的指导。

389÷9=43(人)……2(人) 43人<45人

45×9=405(人)405人>398人

所以租9辆车够了。

3、P27-7

引导学生从份数上考虑:儿童是一份,成人是这样的2份,总共是这样的3份。儿童

就是3份中的一份。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十课时 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28-29页例5、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3、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得出规律

将书中四幅图逐一显示,并配上解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你说孙悟空会怎么分?

3、这时猪八戒说我来分,却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4、沙僧急了,忙问:我们3人怎么分呀?每人能吃到几个西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5、0÷3=0 说明其它3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 0÷4= 0÷5=

7、讨论:0÷0=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8、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9、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1)出示例6,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数,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得:309÷3=

(2)你认为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尝试用竖式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4)反馈,比较得出简便写法,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5)独立解决“万青平均每月用电数”,及时纠正。

三、练习巩固

(1)竖式计算:604÷2= 840÷7= 296÷4= 835÷5=

比较今天学习的与以前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联系

揭题: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判断题:书第30页,让学生在改错中巩固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第30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随堂作业

第十一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31页例7(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重点、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略)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2、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3、小结:这两种计算的写法都是正确的,熟练后用第二种方法,可提高计算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随堂作业

   第十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32页例7(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运用知识迁移,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2、小结: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为什么要商0?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631÷3    340÷2    704÷5    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⑶集体订正

2、改错P33-2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错误地方。

3、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随堂作业

第十三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科书33页4至8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0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2、列竖式计算,并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二、综合练习

1、P33-4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

2、643盆花平均放进5个花坛,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几盆?
⑴读题,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⑵集体订正

3、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票价 成人10元 学生6元 团体6元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

⑵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汇报。

三、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

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十四课时 整理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P35页

教学目标: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系统整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完成下面各题:商的位数 、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876÷3 242÷4 896÷8 644÷7 753÷5 417÷6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十五课时 整理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P36-37页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并且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估算P36-2:

⑴练习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⑵全班指名说。

2、解决问题:

⑴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⑵P36-3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逐题分析讲解。

二、练习:

1、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783÷6 584÷5 824÷4 920÷8 720÷3 204×3 238+647 412—298

2、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第6题: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课堂总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

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

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四、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是《标准》内容中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同时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两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进一步体会统计功能。

3、提供丰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息。

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4、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5、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6、小组合作学习

7、小组汇报

8、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9、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

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展示数据、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习

课本40页第1、第4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矩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3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重点、难点:

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的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画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 观察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 你对这个统计图的画法有什么建议?

二、探究新知

1、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

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 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三、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四、全课总结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五、随堂作业

第三课时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  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2、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4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小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2、选择正确的算式:

前几天,学校举行了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 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

A: (195+212+205+198)÷52=16(元)

B: (195+212+205+198)÷4=208(元)

①说说你选择B的理由。

②小明从结果16元他就肯定A 是错误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③如果选A该怎样提问?

④比较这2个问题的异同点?

3、小明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小红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小明是否比小红矮?……。

4、公司的平均工资。

通过以上的素材,可以让学生了解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它提供了数据的什么信息?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年、月、日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教学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掌握。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3、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单元教学要求: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会用24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课时安排:

约5课时

第一课时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P46-4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年历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介绍国家大事的年份

①同学们都是新中国的小主人,谁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②(出示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欢庆场面)看到这幅照片,你们想到了什么?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因为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③(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你们知道照片上的这个人是谁吗?说明: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小结:像刚才这样,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要告诉人们是哪一年(板书:年)哪一月(板书:月)哪一日(板书:日)。年、月、日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④请学生拿出2006年的年历,在2006年的年历上找一找,今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几月几日?2006年的7月1日是星期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今年的教师节和国庆节各是星期几?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把这些日子圈出来。

2、 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板书:小月)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出示左拳,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7个大月心中装,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三、巩固练习

1、P48做一做

2、游戏: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男生起立,是小月女生起立。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法?

五、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平年、闰年

教学内容:

教材P49-5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的运用年、月、日的知识。

重点、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年历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学生查找今年二月的天数并计算全年有多少天?

追问:明年二月有28天?全年有多少天?

二、平年和闰年

1、认识平年和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根据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二月有28天的那一

年叫平年(板书:平年),把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闰年)。
师: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板书:闰年366天,平年365天

2、 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

①学生寻找规律。

②教师补充小知识: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

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③师:按照这样的规律推断一下,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往前推算,

哪一年是闰年?

师小结: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所以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④、学生利用手中的年历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自我验证。

3、 认识世纪和季度

1 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呢?世纪 季度 旬等

②指名说自己对上述时间单位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认识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

教材P5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初步了解24时记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

2、使学生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3、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计时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寒假到中国北京旅游。前一晚通了电话: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8时的飞机票,约小婧一家在飞机场等。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你们猜猜是怎么回事?(康夫买的是晚上8时的飞机票)

2、一天中还有不同的8时吗?生活中怎么来区分两个不同8时而不造成误会呢? 

3、我们平时用的12时计时法,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二、激活经验,形成方法

1、介绍钟面,知道一天有24时

①质疑:钟面上明明只有12个数,这18是从哪来的呢?和同桌说说看。

②你们想一想在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

③小结:对呀,一天等于24小时,所以,人们也会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来表示时间,称为24时计时法。

  2、学习24时记时法

①介绍普通计时知识: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起到中午12时止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起到晚上12时止这一段时间里的时刻。

②教师拨钟,指名用普通计时法说,再指名用24时计时法说。其余当评委纠错。

③你转换得真快,有什么好办法吗?举例说说看。

④拨钟验证。拨一拨。说一说。(一人说普通计时法,一人说24时计时法)

⑤小结: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比如:凌晨4时,时刻不变;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我们可以加上12,用24时计时法表示。

  三、加深理解,运用方法。

练1:观察生活素材,发现时间信息,在四人小组里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转换。

练2:模拟训练——约朋友。

  反馈练习

  (1)P53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题。

  (2)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3)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五、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P5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初步掌握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区别,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换算。

2、动画片是在18:30分开始,小民应该什么时候去看?

二、计算经过时间

1.下面是电视节目时间表(部分)。

7:30金色年华 17:20儿童英语

9:00动画城 19:00新闻联播

10:00 电视剧 19:45阳光剧院

…… 21:00晚间新闻

请你回答:

①从《儿童英语》节目开始到《阳光剧院》节目开始经过了多长时间?

②小明下午3:40放学,路上要花费1小时15分,到家是什么时候?

③星期六,小明7:10起床,他准备收看《金色年华》节目,最多还有多少时间?起床后,小明必须完成三件事:刷牙洗脸(5分)、烧早饭(10分)、听早间新闻(10分),小明能准时收看《金色年华》节目吗?你能不能替小明想个办法?

三、巩固练习

  1、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 11时50分放学回家,他上午在校多少时间?

  2、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早上5时54分开车, 19时5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3、练习十三——2、3、4、5、6、7

四、拓展练习

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播出时间如下:

  第一次:6:00~10:00

  第二次:11:00~15:00

  第三次:19:00~0:00

  全天播放时间共( )小时。

五、课堂总结

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的?

第五课时 制作年历

教学内容:

教材P56-6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2、应用年、月、日的知识,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交流意见和互相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推算具体日期及制作步骤。

教具、学具准备:

白纸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今年是2006年,明年是( ),我们一起来制作2007年的年历,好吗?

2、回忆: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了什么?

4、 介绍不同的年历。

活动二:

1、制作1月月历

下面请同学们用书上第51页表格试做一张2007年1月的月历。

2、反馈、交流

①同学们都制作好了,谁来说说你们的制作过程。

②刚才我们制作了一个月的月历,如果制作一年的年历,你会吗?

③那谁能说说制作2007年一年的年历时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④你知道哪些节日呢?

3、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

①这是明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完整吗?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开始。

②小组汇报

4、动手制作年历

①指导学生用尺在16开纸上分割出12个月。

②展示教师制作的年历。

③学生动手写清每个月和每个月第一行写好星期几。

排列:日 ———— 六

一 ———— 日

5、 交流、并展示。

活动三:

1、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

2、通过这节课的制作、交流、欣赏,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请你说一说。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和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在教学层次上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便于学生掌握。

2、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单元课时安排:

约5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58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 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2) 怎么解决?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3)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 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 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 学生独立解答。300×30, 60×30分别表示什么?

(2) 汇报口算方法:你怎么口算?

(3) 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3、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 第1、2两题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七、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59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重点、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1×7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

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 出示P59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教学例2.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方法一: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  第59页做一做。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3、 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1 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 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2 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随堂作业

第三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6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学会乘法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星期天妈妈带着小丽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请你帮小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

4、怎样才能知道谁估得最精确,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索尝试 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

你能想办法算出24×12的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 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

4×10+24×2=288

(1) 20×12+4×12=288

(2) 24×20-24×8=288

(3) 24×2×6=288

……

4、发现最佳方法

(1)第一位同学先算10本书的价钱,再算2本书的价钱,在生活中较常见,计算速度也较快。

(2)如果用竖式来表示这一计算过程,你行吗?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可以先从个位开始算,二四得八……再算十位,一四得四,想一想得的4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三、巩固方法,推广应用

1、练习1:第63页做一做(选做2题)

2、练习2:练习十五2、3、4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65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羊;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勇气。

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了解围棋,认识棋盘。

2、你能根据这个棋盘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请你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2、组织交流。

①估算;

②口算;

③笔算。

3、师生评议

①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②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补充。

③重点评口算:

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是怎么算的?

6、 说说今天学习的与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

三、练习巩固,主体发展

1、用竖式计算第65页的“做一做”,并组织交流。

2、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3、完成练习十六第7、8题。

四、全课总结 大胆延伸

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五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68—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整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结合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一篇文稿。

教学过程

一、练习整理

1、口算练习(P69—1)

2、笔算练习

23×33 56×47

3、说说计算的方法。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P69—2

连线:要求学生先笔算再连线。

2、P67—5

学生选择两题计算后同桌批改纠错。

三、解决问题

1、P69—3

①学生说说图上提供的信息。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交流小结。

2、P69—4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3)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4)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单元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单元课时安排:

约7课时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71-7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重点、难点:

建立单位面积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单位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来比划一下这些长度单位有多长。

3.指出: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

④数学书与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重叠比较)

⑤比较不规则物体表面面积的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出示几组封闭的规则和不规则图形问: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 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1 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2 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纸剪一剪,建立表象)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启发: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学生动手操作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P74-7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通过比较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正确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线和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比划一下。

2、说说你知道的面积单位?比划一下。

3、1厘米与1平方厘米比一比。

二、学习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不同。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①比划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

②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③哪里要用到厘米?哪里要用到平方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①学生同桌研究讨论。

②汇报交流

3、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①你能比划出1米吗?

②你能比划出1平方米吗?

4、小结

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疑惑?

三、巩固练习

1、P75做一做2、3

2、P76—3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3、P76—4明确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三课时 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77-78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获得新知的学习过程;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面积,能较正确地估出给定的长(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和并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正)方形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吗?

2、能说一说并比画一下多大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吗?

3、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处?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出示一张报纸)想办法测量长方形报纸的面积。

①这张报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能估计一下吗?

②选哪个面积单位最合适?你有办法吗/

③同桌合作,动手测量。

④展示交流

2.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3、长方形的面积

①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算出面积吗?

学生操作,提出猜想。

②学生独立操作。边拼边填表。

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③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知新

1、P78做一做

学生练习后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解决实际问题

教室内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再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

3、帮老师解决问题

老师的办公桌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多大的玻璃呢?

四、课堂小结

五、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面积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面积,能较正确地估出给定的长(正)方形的面积;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P79—2

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说说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公式。

③说说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要知道什么?

2、P 80—5

①学生估计,说理由。

②学生计算面积。

③小结。

3、P80—8

学生先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动手画线后解答,交流。

二、解决问题

1、P79—3

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交流,解释“半场”。

2、P80—7

3、P80—6

体会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三、拓展练习

1、P80—9

说说要算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怎么来算边长?

2、发现规律: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3、剪一剪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五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82—8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单位面积学具。

教学过程

一、 猜测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四、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五、全课总结

六、随堂作业

第六课时 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84-8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地积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公顷、平方千米和平方米间的进率。
3、能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改写。

重点、难点:

培养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皮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实际大小,

2、出示插图,想象要测量体育场或更大的场地面积用平方米做单位太小了,要引进更大的面积单位。

二、联系生活,体会感知

1、认识公顷

①在生活中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②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吗?1公顷=10000平方米,你能算出是一个多大的正方形吗?

③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1公顷吗?

④1公顷到底有多大?我们的操场就是一个边长约100米的正方形,这么大就是1公顷。

2、认识平方千米

①你能从字面上猜想1平方千米是多大的一个正方形吗?

②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③举例说说用平方千米作单位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改写练习:书第85页第1题,

2、简单介绍北京和上海,再填空,(书第85页第2题)

3、混合练习:书第86页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七课时 练习二十

教学内容:

教材86-8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基础复习

1、什么是面积?我们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2、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判断

1、学生独立判断86—8

2、交流汇报。

3、小结。

三、解决问题

1、86—5

①学生独立计算面积?

②说说四周围上花边的长度指什么?

③学生独立计算。

④小结: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2、86-6

粉刷的面积指哪部分?学生理解后独立解决。

3、86-7

说说要算6分能给多大的地面洒上水,应该先算什么?

四、动手操作

1、学生动手操作87-9,可以同桌合作。

2、汇报交流。

3、小结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小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三部分。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单元教学要求: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单元教学重、难点:

认识小数,会简单的小数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

约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教材88-8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学会读写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商品标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元 角 分

4. 5   0         4元5角

0. 7   0             7角

0. 6   5             6角5分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分别表示____元____角____分。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用小数写成几米?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就是3分米)。

6、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什么样的分数能改成两位小数?

7.学生类推。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五、课堂总结

六、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90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学会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1、为了给女儿添置文具,昨天中午,老师去逛了三家文具店,意外地发现“完全相同”的文具,它们的标价……

2、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同一种商品有时标价是不一样的,谁能举例告诉大家。

3、如果是你,你准备到哪家商店去买?为什么?

二、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1、看哪家文具店便宜,你们认为只要……

2、对,只要看哪个价格小,就是要便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3、4.9元和5.1元,哪个价格便宜?

4、那你们是怎样比较4.9元要便宜呢?

5、把你比较时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反馈学生的多种比较方法)

6、通常在数学上为了清楚地表示出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可以用“>”或“<”来连接,你认为4.9元( )5.1元,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

三、尝试比较、巩固方法

1、如果老师还想买其他的文具,你有什么建议?

2、为什么买书包到丁丁店便宜?你能清楚地把你的意思表示出来。

3、这个式子你认为表示得对吗?从这个式子中,我们都知道8.2元要小,所以丁丁店便宜,有谁知道他可能是怎么比较出8.2元要小的。(反馈学生的多种比较方法)

4、可老师想买橡皮,要知道哪家店最便宜,比较大小时,你认为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5、三个数比较,你行吗?比一比,看谁能表示得最清楚,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哪个价格最小,也就是最便宜。

(2.36元<2.63元<2.65元

6、从这个式子中,我们能看出价格最小是几吗?

7、谁知道,他是怎么比较出2.36元是最小的?

8、所以,你认为哪个式子表示的最清楚?

四、加深练习、巩固拓展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要用到小数的大小比较,如在运动会的跳高比赛中,要想知道谁是第一名,只要看……

看了他们的跳高成绩,你能比较出哪个成绩跳得最高,比一比,看谁表示的最清楚。

2、他表示的对吗?有谁知道他是怎么比较出1.2米跳得最高的?

3、我们讨论的问题,就在书本第90页,书上还有一种比较的方法,是借助卷尺的,请你先在空格内填出这2个点表示的数。

4、你能看懂他是怎么表示比较的?

5、这种方法我们以后在比较时,也可以用一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随堂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二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92-9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一般的问题。

重点、难点:

正确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 )8( )9( )

4.54米=4( )5( )4( )

2、填适当的数

0.56米= 米 =(  )厘米

0.89元= 元=(  )角(  )分
6.18米=( )米( )厘米=( )厘米

3、写出小数:练习P93—8

二、比较大小

1、借助数轴上比较大小。P92-3

2、比较以元、米、分米做单位的小数。P92-4

3、借助情景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P92-5,P92

以上各题在学生独立比较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深化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分析思考

P94-10

让学生提出问题后思考,体会我国人均绿地的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结合本市申请生态绿

化城市的需要。

四、你知道吗?

五、课堂总结

六、随堂作业

第四、五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

教学内容:

教材95-98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商品标价。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认一认商品的标价。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  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   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三、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四、拓展发展

1. 计算训练

练习二十二第1题(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①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3 第3题

③第4题

④第5、6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现在新课程最大的不同是不再分类型、分步数编排应用题,除了与计算结合进行编排外,还设立了这样的单独单元来教学,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正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所以本单元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连乘连除”。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材99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①5×6×8②5×6×(5+3)③5×6×7+5×6④5×6×7+30⑤30×8⑥30×5+30×3

3、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个。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六、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材100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例1,谈话引入

在运动会上进行了广播操表演,第二个项目是团体操表演。(同时出示情景图)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团体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由小朋友提出问题(每个小

圈有多少人)。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100页“做一做”中的问题。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能装多少箱?”的方法可能会出现例如,①960÷6=160 160÷8=20 ②960÷6÷8 ③960÷(6×8)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特别是第3种)

四、巩固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0、14、16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个。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101页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地解决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学会解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P101-2

A、学生独立解决。

B、全班交流。

C、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P105-15

A、学生独立解决。

B、全班交流。

C、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二、自主练习

学生练习15、6、7、8、9、11、12、13

1、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2、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

三、课堂总结

四、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设计校园

教学内容:

教材10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

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集合思想的渗透;等量代换思想的渗透。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在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启蒙。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三上“测量”单元中的“生活中的数学”一课中介绍的“曹冲称象”等都等量代换的思想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借助熟悉的题材,问题引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第二、注重直观。例题和练习中都是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集合思想

教学内容:

教材10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实际的结合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集合的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

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二、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P110第1题。

(1)情境出示课本卡片。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说说每个圈表示的含义。

2、P110第2题。

(1)情境出示课本卡片。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 (重点圈出两天重复进货的物品)

三、课堂总结

四、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内容:

教材109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 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 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一个西瓜4千克 ,1千克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 为什么呢?(出现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课堂总结

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十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单元教学要求:

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正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总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112页

教学目标: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 自学复习书本P1-P12。

1、再次体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教科书第112页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各有什么。

2、学生同桌互相说:

小清去健身园怎么走?

去医院怎么走?

去图书馆怎么走?

去学校怎么走?

3、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怎样识别方向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看懂简单的路线图。

4、教师可以在图上加几条公共汽车路线,丰富情境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重新绘制简单的地图,让学生描述。

三、课堂总结

四、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总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112-11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正确计算题目。

重点、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除法练习

①除法口算。

②除法估算。

③除法笔算。

2、乘法练习

①乘法口算。

②乘法估算。

③乘法笔算。

3、P116-1、2、3

二、运用计算解决问题。

1、P112-2

学生先说说表的意思,然后独立解答。

2、P113-4

重视学生对计算结果的判断和表述。

三、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通过反思自己纠正。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三课时 总复习三

教学内容:

教材113-115

教学目标:

1、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复习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一般的问题。

重点、难点:

进行数据分析和进一步认识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让学生分析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近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办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

2、练习:P117第5题 (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对人均消费粮食的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供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所以人均消费粮食越来越少。)

3、练习:P119-12通过练习,使学生对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特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复习小数

1、说说你对小数的认识。

2、你还有什么问题?

3、练习

①学生做第115页的第9、10题

②练习:P118第10题

③练习:P119第11题

每次练习都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都说几次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后讲评。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小数与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数的联系。

三、课堂总结

四、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总复习四

教学内容:

教材 114

教学目标:

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借助表格进行系统整理时间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建立时间和面积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知识要点:

1、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有关知识。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①一年有()个月,有()个大月,每月有()天,分别是();有()个

小月,每月有()天,分别是()。

②二月是28天的是()年,全年是()天;二月是29天的是()年,全年

是()天;四月份有( )天,合( )个星期( )天。

3、学生自由读,加深记忆。

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换算。

1、学生练习

15:30( ) 21:00( )

22:45( ) 13:05( )

晚上5点( ) 下午3点( )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计算经过的时间。

1、不跨天:展馆每天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2、跨天:火车从下午3:50分发车,到第二天上午8:55到达,火车运行的时间是( )。

3、练习P117-6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五课时 总复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114

教学目标:

复习有关面积的基本知识,复习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重点、难点:

面积单位化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单位

1、建立面积观念

让学生结合实例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举例说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有多大。

2、说说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练习

二、测量并计算面积。

1、先让学生独立估计,再合作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让估计得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误差出现在什么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测量的能力。

2、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基本练习。

三、运用练习:

1、P118-8、9

2、补充练习

一块长方形木板长30分米,宽10分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合( )平方米。

一个正方形菜园,边长是6米,四周围的竹篱笆一共长( )米,这个菜园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米。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六课时 总复习六

教学内容:

教材115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数量关系

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列式计算。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注意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不要求一个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二、解决问题。

P115第11、12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独立练习。

1、一只山雀一天能吃95只害虫,一个月有(按30天算)能吃多少只害虫?

2、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共有8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队。一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每个队有多少名运动员?

3、小强看一本320页的科技书,每天看2小时,每小时看20页。看完这本

书一共要多少天?

4、码头有一堆重4800千克的货物,2辆车6次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几千克?

5、盐官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43人,植树节每人植树5棵。一共植树多少棵?

6、蓝猫服装店今天卖了5箱童装,每箱8件,一共收入2400元,平均每件衣服多少元?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分析讲评。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0aff8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7.html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全集教案[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