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6-04-17 16:4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开创者。他以《呐喊》《彷徨》等小说展现了中国小说的另一种气息和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别样生命力。鲁迅先生的小说既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养分,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的精粹为自己所用,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先河。鲁迅先生通过小说过从不同的角度,又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层的国民性,引起人们的觉醒。鲁迅先生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对全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心灵忏悔。于是中国现代小说在他笔下开创,也再他的笔下成熟。他以自己别具匠心的小说创作实现了中国由古典小说到现代化小说的良性转变。

[关键词]鲁迅 小说 艺术 现代化 贡献

鲁迅先生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他以平等自由的创作态度对待普通民众,描述了民众的觉醒,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农民,出现了知识分子;他用白话文进行创作,让国民通俗易懂,于是有了《狂人日记》;他用抽取生活片断的方法全景式的展现生活全貌,于是有了“孔乙己排出大洋的潇洒场面”;他用多种方法揭露人物内心矛盾和人物性格的复杂化,于是有了子君和涓生刻骨铭心的爱情神话;他还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的小说叙述形式和内容、叙述方法和角度、叙述类型和模式多样化。1918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随即引起轩然大波,它以深切而又独特的格式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一、 实现了小说题材的现代化变革

中国古典小说无论是隋唐的传奇故事,还是《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还是明清时期的章回体小说,他们的小说中人物多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却极少有反映平凡生活中普通劳动人民的角色。而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和传统古典小说以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区别开来。他以思想家特有的视角审视时下的社会,借鉴西方现代小说体式,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突破传统小说过分追求离奇情节和非凡人物的偏向,创造了以闰土、阿Q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形象,使被压迫者第一次成为小说的主角。他所创造的知识者的典型,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知识分子题材。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没有神奇瑰丽的人物。而在他的小说中有的只是些极平凡,极普通的农民知识分子,亦或是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与古典的中国传统小说相比这是标新立异的是创造性的。鲁迅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从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角度和绵延不断的历史深度出发,着眼于改造民族的国民性和唤醒全民族的民族意识为落脚点,从社会底层不幸的人民中取材。于是就产生了他笔下《阿Q正传》中被压迫被侮辱,想爱不能爱,想活又不能,而且连“革命”都不能加入,最后蒙冤啷当入狱,惨遭冤杀的阿Q;《狂人日记》中被“吃人”的封建统治制度迫害得发狂的“狂人”;《药》中形成强烈反差的两个人物---惨遭杀害的革命者夏瑜和想用“人血馒头”治愈儿子的华老栓;《伤逝》中一心追求美好爱情却事与愿违,最后在悔恨中惜别人世子君;《祝福》中遭受封建精神折磨,最后在闲人们的祝福声中凄凉死去的祥林嫂;《故乡》中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然而艰苦奋斗几十年,最终却被旧社会残害变成木偶人的闰土;《孔乙己》中幻想着金榜题名,尽管饱读诗书却无力封建旧社会下不能自力更生最终惨死街头的孔乙己等,无一不是被压迫、被欺凌、被蹂躏、被剥削的“小人物”。

这些小人物在精神上被压抑,在思想上被扭曲,在生活上被剥削,鲁迅先生通过这些平凡的人事让读者重新审视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事。鲁迅先生通过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揭示新青年冲破封建家庭观念勇敢追求爱情自由的可贵精神;鲁迅生假借孔乙己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旧式书生,在旧时代只懂得读书识字却连最起码的生存自力能力都没有的可悲生活,鲁迅先生站在观众的角度观看事态的炎凉和人心的冷漠,以此来展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对旧式知识分子的迫害。

鲁迅就是这样以小见大,在批判“小人物”的愚昧落后、麻木无知只知一味的忍受的同时,鲁迅先生又对他们的境遇深表同情。这一个个的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集中的体现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

二、 实现了人物重于情节的小说结构现代化变革

中国传统古典小说更多的用以消遣为目的和追求,于是传统小说便更多的注重小说本生地趣味性、情节性。传统小说有奇固有的优点,它们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但一味的注重故事的情节却容易忽视对小说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层刻画及揭露,这样就不利于人对自身认识的深入,也不利于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深究,当然更不利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鲁迅先生自然早已预示到中国传统小说的这种弊端,在西方始终把人放在小说中心位置的西方新式小说的影响下,鲁迅先生的小说在注重情节的同时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和人物性格。于是在小说中他加强塑造人物,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他也成功的做到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化,实现了把传统小说“情节高于一切”的结构模式转换成淡化情节、注重个性的“人物重于情节”观念转换。

鲁迅先生塑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形象优势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他所创造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人物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经久不衰。而这些形象又真实的体现了人物形象高于故事情节的现代化转换。鲁迅先生小说中有这样几类典型的人物形象:第一,权势者形象。如《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祝福》里的鲁四老爷、《孔乙己》里的丁举人、《风波》里的赵七爷等,他们是封建时代权威的代表,他们腐朽冷漠。第二,被侮辱与被侵害者形象。如《故乡》里的闰土、《阿Q正传》的阿Q、《祝福》里的祥林嫂、《离婚》里的爱姑等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人民,靠自己仅存的意志生活着。第三,觉醒者形象。如《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孤独者》里的魏连役等,他们最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反封建精神,担负起社会革命的重任。第四,社会群体看客想象。如《示众》中的看客群体、《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把祥林嫂的不幸当成调味品的鲁镇人。他们愚昧自私却不愿意接受现实。

三、 实现了小说语言通俗明白的现代化变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和社会的前进需要一种物质去承载它,而这种物质就是文学。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这种艺术往往通过小说去体现它,照亮它。纵观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小说的语言似乎有一种指示作用,时代进步文学小说语言就呈现出一种愈通俗明了的态势。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的小说就明显的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他似乎早已预示到了这样的一种趋势,于是还是鲁迅,还是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使中国传统小说语言完全现代白话文化,而且这种白话文化的语言尽管采用了通俗明了的语言,但这种语言又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是一种自然、生动、形象、精炼、准确的现代化文学语言。尽管《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但其“序文”部分依然沿用了中国传统小说中的语言“文言文”。倘若说《狂人日记》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白话文小说,那么,他的小说《伤逝》则完全是现代白话文了。《伤逝》最后有这样几个小段: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这几段文字,已经完全没有文言文的影子,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纯粹白话文,已经与中国现当代的小说语言相差无几。鲁迅先生也成功的完成了中国小说语言由传统向现代化语言的转变。

鲁迅先生的作品打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充分的展现了时代感。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他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贵品格,又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战斗的革命精神。他作为一位思想家,他的先进思想为中华名族所铭记;他作为一位革命家,他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他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关于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贡献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其威

B中文102 1011101207

1、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鲁迅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文化革新事业和文学事业,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思想是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20世纪是中华民族文化觉醒的世纪,民族文化的觉醒首先是从‘人的觉醒’开始的,即如鲁迅所指出的。‘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要求是人性的解放’。鲁迅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重视人这个根本,并以此来确立自己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鲁迅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但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一直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在中国旧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问题;鲁迅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鲁迅正式以其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显示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艺术的成熟。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小说以至整个新文学的发展。”(摘录《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朱栋林 朱晓进 龙泉明 主编)

2、鲁迅、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个性特色

观鲁迅农村题材的小说,在思想层面,鲁迅对中国农民愚昧麻木的灵魂,对阻碍中华民族新生的国民劣根性予以形象演示和严厉抨击,阿Q、闰土、祥林嫂等老中国儿女成了中国文学星空乃至世界文坛光彩夺目、魅力无限的不朽典型形象。在艺术层面,鲁迅“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中国传统小说头尾完整、环环相扣那种讲故事的框架在鲁迅笔下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成篇的“横切面”结构方式,即便有相对完整的故事,也是打破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以往之小说,其主角不是帝王将相,便是才子佳人,或者妖怪神仙,而在鲁迅笔下,“有的只是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普通人成了鲁迅小说最常见的主人公;以往之小说,大多以个人与个人间的利害冲突推进情节发展,按时间先后结构故事,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叙事。”(鲁迅、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个性特色《东岳论丛》2007年第03 作者朱庆华 吴洁菲)

3、鲁迅小说艺术特色二题

迅的小说创作,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标志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进人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狂人日记》发表以来的六十多年,《呐喊》和《仿徨》这两本小说集,以那强大的艺术魅力,传达所蕴藏的深广的思想内容,激动了千百万读者群众的心弦。 基于对劳动大众的真挚的热爱,拯救祖国和变革社会的坚强信念,鲁迅才提笔从事文学创作的。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目光如炬,洞察世情,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都有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剖析。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富有诗人的气质,胸藏热情,僧爱强烈,寄希望于光明的未来,鲁迅正是以思想家的理性的眼光和诗人的情怀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在他的小说创作里,几乎到处显示和体现着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和诗人的深情愤激的高度统一,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和精炼生动的艺术描写的统一。因而,他的小说作品,思想许利,感情仁厚,意蕴深沉,韵味隽永,启发灵智,令人深省。将中国的眼睛点出来了 。”(鲁迅小说艺术特色二题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05 作者:刘家鸣)

4、浅谈鲁迅小说的博采众长

“文学史证明:一个语言大师未必是一个文学家,而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却绝不可能不是一个语言大师。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文学最伟大的作家,当人们记起他时,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总是同文风一道浮现。即使起初在思想情感上对鲁迅漠然的人,一旦进入其语言世界,也会不知不觉的如饮酒微醺,陶然忘机。然而,却很少有人称其为‘语言学家’,他自己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语言学家’。翻遍《鲁迅全集》,我们不曾发现鲁迅先生研究过于语言学相关的内容;检索鲁迅日记,我们也没有发现他曾购买过任何专门性的语言学理论书籍。此外,鲁迅先生自己也多次明确表示过他不懂语言学,不是专门的语言学家,不知道所谓的‘语法规范’。的确,鲁迅先生是没有系统的语言学理论,也不是一个专门的语言学家,但鲁迅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言大师,他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学思想,他在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时候,他的意识深处实际上潜藏着一种深刻的语言学观念,尽管他自己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谈鲁迅小说的博采众长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4月第23卷第2 作者:矫健鹰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

5、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哲人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没有不为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性格。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在抨击、揭露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的总主题下,展开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描写。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他们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下层人物。这些人物的主要特征是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但在不自觉中被它们吃掉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鲁迅对他们的描写集中于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出对下层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下面就选几个比较典型的下层人物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一、辛亥革命前后愚弱农民奴性人格的典型———Q鲁迅创作的《阿Q正传》写阿Q活动的时间是辛亥革命前后。阿Q在辛亥革命前失去了土地,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受尽了剥削和欺凌,过着最悲惨的奴隶生活,但他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用“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抚平创伤”。(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 作者:汤道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f4fb4583d049649a6658a0.html

《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