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0-07-01 08:06: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

    屠大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行甚远________

而两狼之并如故________

屠大________

其一坐于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

2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驱:追随、追;

句意为: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窘:处境困迫,为难;

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重点词有:瞑:闭上;暇:悠闲。句意为: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句中的重点词有:乃:才;寐:睡觉。句意为:(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狼变诈的表现在于: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不能害怕恶势力,应勇敢的与其作斗争来表述。观点明确,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

⑵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点评】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有成竹;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由构成的,处处都有,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由构成的,处处都有,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⑪当天睌上,回到家里,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⑫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躺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爱你要上学!

    ⑬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

    ⑭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1)填空。

文段是运用第________人称来叙述的。段是按________顺序来记叙。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文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门子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

【答案】 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抒情;议论;描写。

3)记叙了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解析】【分析】(1选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的事。运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抒发。③④两节写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帮父亲到田里拔草,⑤—⑩段中分别有中午、午后、晚上等表时间的词语,由此可推知:段是按照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句中的”“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属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属于景物描写;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直接抒发了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所以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做题时先读完全文,回想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的几要素概括清楚即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结果。要让别人看到答案即能知道故事的大概情节。如:本文记叙了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选文详写在家务农这个情节,因为这个情节让我明白了父亲劳动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情节中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辍学回家的原因,返校复学后的事以及怀念父亲的眼神,与文章的中心,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略写。

故答案为: ;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抒情;议论;描写。

记叙了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⑷ “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述人才、写作顺序及描写方法的能力。文章运用第几人称叙述非常简单,分清叙述者是”“”“即可。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即可正确辨析写作的顺序。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安排详略的能力。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 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东都:指洛阳。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东都卖一小宅/我如浮云                           B. 欺之也/无信

C. 子侄以为/秋日胜春朝                               D. /尊君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 勇力,志伉直 雄鸡,佩猳豚 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 子路后儒服委质 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

【注】鄙:粗朴。伉直:刚强直爽。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陵暴:欺凌,施暴。质:质,通,礼物。

【丙】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

【注】王子敬:王献之,官员。顾辟疆:人名。指麾:指点评论。磨,通伧:粗野,鄙陋。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元方入门不________

回转________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活用做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雄鸡________

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

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勇力________

顾勃然不________

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

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

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答案】 1)回头看;看

2)戴帽子;穿儒服

3)喜欢;忍受

4)值 / / / 人。

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7BCE

【解析】【分析】(1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

3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能够承受,经受得起;可以,能够。在这里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

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意思是使用,运用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意思是……傲慢意思是。据此翻译作答即可。

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

7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

故答案为:回头看;看

戴帽子;穿儒服

喜欢;忍受

/ / / 人。

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⑺BCE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尝:曾经。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尝与诸小儿 ________

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玩耍;只

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陈太丘与友 ________

太丘舍 ________

下车________

元方入门不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世说新语、刘义庆

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君与家君期/三省吾身                           B. 公大笑/好之者不如知者

C. 元方年七岁/学而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与朋友交而不乎?

2)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 1D

2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  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知州:官职名称。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有书室狐所据________

公爱民________

自往驱之________

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⑴① 然而 停止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 思意不惬。后示张公 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讥訾():讥笑非难。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二京: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皇甫谧: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非贰:非难、不同意。敛衽(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赞述:称赞传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不敛衽________

于世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的与成语受制于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君文未重             B. 思乃询求皇甫谧             C. 是先相非贰者             D. 责任重泰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思意不惬。

然君文未重于世。

宜以经高名之士。

遂为作叙。

4)文中左思的做法和时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没有;重视

2A

3(他)心情十分不好。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莫:否定副词,没有;重:动词,重视。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A项和例句的字都是介词,被。其余三项都是介词,B、向;C、从;D、比。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注意惬、然、宜、经高名、遂等字要准确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文段写左太冲写好《三都赋》时,受到很多人的讥刺,直到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又为他做了《序》。说明人们不去认真读文章,人云亦云,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故答案为:(1)没有;重视。

2A

3(他)心情十分不好。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莫不指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不惬:不好;然:但是;宜:应当;高名之士:有名望的人士。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左太冲刚写好《三都赋》时,当时的人们对他多有讥刺,他心里不好受,就拿去给张华看。张华说:看来张衡的《二京赋》可以变成《三京赋》了,但是你的文章没有为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左思就去询问皇甫谧,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就为他做了《序》。这样,原来非议他的人,没有一个不行礼赞叹的。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 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zhī)酒:一杯酒。相谓:互相商议。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数人饮之不________       ②乃左手________

饮其酒________           ④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够

;拿,端

;于是,就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足:形容词, 够;持:动词,拿,端;遂:连词,于是,就;亡:动词, 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关键词:固、子、安。句意: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这个故事演变成成语画蛇添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1① 够;② 拿,端;于是,就; ④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难点词:足、遂。亡:动词,古今异义词, 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代词,代指;固:本来;子:你;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为之足:给他画上脚。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结论性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成语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人不知而不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章(不得与选文中的相同),并简要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答案】 1)生气,恼怒;诚信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句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故此处是生气,恼怒的意思;句的意思是: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故此处是诚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此题中,要注意罔、殆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句意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故答案为:(1生气,恼怒;诚实;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注意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愠:动词,生气,恼怒;信:形容词,诚实。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便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此类题目属于主观发挥题,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原文,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13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孤往者为邺令________

孔子亦不周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这篇文章与课文中元方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曾经;学习、效仿

2)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3)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刁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尝:副词,曾经;师:动词,学习、效仿。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绥、以、抚、仁。 句意是: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刁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曾经;学习、效仿;

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刁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师:动词,古今异义词,学习、效仿。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抚之以仁是倒装句,应调整为以仁抚之的意思。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本题中,从文中可知元方面对的是身份地位都很高的袁公,而袁公的问话带有一种自负,而元方举孔子和周公的例子正是以古喻今,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觇(chān):察看,窥视。围:指蛇的身围。摆扑:扭动摔打。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攧:同,跌、摔。(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崖上有声甚厉/但燕山胡骑鸡啾啾               B. 途登觇/十余里无迹

C. 渐近之/沧州南一一寺河干                         D. 则一螳螂顶上/可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 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的意思均为听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2)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从本文叙写的故事看,螳螂虽小,但在与大蛇搏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抓住了蛇的要害全力以赴刺杀。这可从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可以看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考生在平时要增强文言阅读,培养文言语感。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有语句的理解,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就能判断句子的停顿。要注意的是题干的限制要求。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扭动摔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噼里啪啦纷纷折断落下来。看(蛇)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捕捉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完全没什么东西,(他)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他)便慢慢地向前靠近蛇,只见一只螳螂紧紧地占据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刺入蛇头,(蛇)竭力甩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下来。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陈康肃公________

但微________

康肃忿然________

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射于家圃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从文中陈康肃的语言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擅长;点头;气愤的样子;慢慢地

2曾经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的两处语言,对老者直接称”“显得很不客气;另外,这三句话语气强烈,透露出了陈康肃的盛气凌人。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颔:点头。徐:慢慢地。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尝:曾经。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无他:没有别的(奥妙)。尔:同,相当于罢了

3)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尧咨善于射箭,号称当世无双,但是卖油翁看了但微颔之表示还马马虎虎。这使陈尧咨表不满的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老头轻描淡写地回答:无他,但手熟尔。陈尧咨大为难堪,不禁大怒斥责道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自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看出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

故答案为:⑴① 擅长 点头 气愤的样子 慢慢地

⑵ ①曾经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的两处语言,对老者直接称”“显得很不客气;另外,这三句话语气强烈,透露出了陈康肃的盛气凌人。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性格。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9d2520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8.html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