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榜样教育误区探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09年第11(总第221
EDUCATIONEXPLORATION
No111,2009SerialNo1221
青少年榜样教育误区探析

(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青少年榜样教育中存在重成人思维轻青少年心理重政治说教轻道德感召重成功经验轻失败教训重抽象原则轻具体现状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重树立榜样轻全面呵护重传统方式轻现代手段等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榜样教育;误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11-0125-03  青少年榜样教育存在种种误区,现梳理如下:  重成人思维,轻青少年心理
崇拜心理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需要,在青少年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将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对社会情境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为模仿模仿的对象可分为榜样和偶像,人们往往把“榜样”作为褒义词,赋予它健康积极向上等意义;“偶像”作为贬义(至少是中性,把它与“盲目”冲动”幼稚”等词联系在一起[1]。青少年之所以热衷于崇拜偶像,对榜样敬而远之,因为“榜样”往往是教育者给学生树立的模仿对象“偶像”,是青少年主动寻求的模仿对象。青少年崇拜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体现了青少年不满足于既有文化,挑战权威,张扬个性,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成长发展具有无限丰富性,要基于其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尊重多样化需求,树立贴近生活,贴近现,能与他们同思考共悲喜结伴前行的榜样。严肃理性的榜样和轻松感性的偶像相得益彰,没有偶像崇拜的社会会因太理性而单调乏味
榜样选择应多元。从英雄伟人明星到我们身边平凡,都可能成为我们崇敬和学习的对象。应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与发展实际,使榜样具备生动性形象性亲和性的特征,去掉神秘光环和绚丽外衣,拉近偶像榜样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以平常心看待和接受偶像榜样,更加尊重和悦纳自我,引发青少年学习的强烈意愿[2]。青少年认知水平以及能力所及范围内的榜样,容易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最具可比性可学性,这是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科学基础与客观要求“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的道德榜样,脱于现实生活,可敬不可亲,游离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之外,难以得到青少年从思想到行动上的认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简介:余明远(1970-,,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青少年德育研究。

  重政治说教,轻道德感召
榜样既有政治色彩,但更多闪现的是道德的光芒。道德较之于政治,与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更具有基础性适性和亲和性,其作用也更为稳定和恒久。如没有坚实的道德做基础,所谓的政治教育是虚无飘渺的
由于我们过分突出了榜样的政治功能,把榜样人为拔神化,忽视了其道德教化意蕴,使民众与榜样产生距离,窄化了适应面,虚化了感召力自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
80年代,青少年德育课以政治课命名,80年代后更名为思想
政治课,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名称明显窄化,已经不能包容和涵盖其内容,有学者建议将小学至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统称为德育课,因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既不属于政治范畴,也无法用思想政治概括。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主要置于国家和集体等宏大问题之上,学生的生命与基于生命之上的鲜活生活顾及较少。子曰:君子之事孝亲,故忠可移于君,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孝为小忠,忠为大孝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应从爱父母亲人入手,再扩展到爱教师爱同学,最后升华至爱社爱国家雷锋精神最实质的内核就是敬业爱岗扶危济困的道德精神,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跨越时空,影响至今,出国门,走向世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印度著名德兰修女在颁奖仪式上说: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只有爱具体的人,才能真爱人类我们国家过去的道德教育序列正好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反,教育涉世未深的小学生要热爱党和祖国,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不匹,导致知识与品德严重背离[3]  重成功经验,轻失败教训
传统的榜样教育热衷于渲染榜样人物成功后的光彩,忽视挖掘其百折不挠知难而上的不懈精神和奋斗历程,使
125

榜样成了一个符号化的“黑箱”,失去了最具教育意义的过程素材青少年无法了解和体会榜样人物追求成功时的辛勤付出,缺乏对其成功原因的反思,难以效仿努力奋斗,成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产生既向往成功又难以经受困苦和挫折的心理矛盾一些人艳羡出名,盲目追星,却耐不住寂寞和清贫,甚至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投机取巧,企图不劳而获,一夜成名,于此不无联系
究其实质,一个人的理想是否最终实现或多大程度实,首先在于主观态度,但又不仅仅是主观态度,决定于包括客观条件在内的综合条件。成功者往往是主客观条件具备者,但相当一部分人虽艰苦备至,奋斗不已,却功败垂成,甚至无果而终成功者固然可敬,但愈挫愈勇矢志不渝的失败者更具教育意义。因为理想化的环境毕竟是稀缺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在困境中求索,行有不得,而少得,是人生也是社会的常态。他们是事业的失败者,未必是人生的失败者,甚至是精神的富有者。这些人应对挫折的态度和方法,对充满幻想又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更具启示和借鉴意义,特别是一些探索性失误,虽败犹荣,对后来者也是一种启迪因此,既要大力培养宣传正面典型的经验,也要善于利用反面典型作为反面教材,如一些失足者和贪官惨痛的教训更能发挥独有的警示劝阻与威慑作用  重抽象原则,轻具体现状
11重终极性,轻层次性
默默奉献这样做,虽激发了学生成名的渴望,也助长了他们浮躁虚夸的追求,忽视了自身的发展潜质,更使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青少年榜样不应只有一种模式,一个类型,也不能只学习一个榜样,要注重各类榜样间的相容互补与选择,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成长示范  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
任何教育只有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更需民主的教育观。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的道德教育很长时间是集体取向,刻有明显的专制式烙印,缺乏民主平等重视生命等合理内核,个体被集体掩盖和消融,缺乏独立完整的人格。灌输教育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它机,呆板,不符合人性,是低效的。没有教育对象积极深度地参与,青少年在榜样教育上处于被动地位,学谁怎样学学什么都囿于教育者预定的窠臼,对不同个体强行统一要,未能从青少年生活实际出发,也没有因人施教,这样的榜样难以适合青少年多样化的个性需要,榜样教育也就成为了没有教育对象的教育
转型的中国正面临着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和理想人格失落的“人格危机”。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生存的条件己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其功效与作用日渐式微青少年对榜样的传统选拔生成机制集体反叛,自择性民主性成为主流价值诉求一种真正人的教育在于按照社会境况的种种可能性和必然性给天生自发的活动以一种理智的指导[5]现在的青年所缺乏的正是面对复杂道德情境的理智指导”,接受的只是被动盲从,缺少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环境,应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寻求社会规范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对接和统一,使青少年在教育者创设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交往互动活动中,选择接受众多不同榜样身上折射出的先进的社会思想道德,通过青少年自身内部矛盾运动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6]  重形式趋同,轻实质一致
11重理性服从,轻情感认同
人格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蕴涵。传统人格依附性的本质和排斥个体利益的绝对理性化一元化的德性诉求,在被体现时代精神的倚重主体精神与契约精神的公民人格所取代[4]道德教育只能从现实出发,打破传统静态大一统的道德规范,构建多层次多序列的道德目标体对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结合其个性和文化结构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切忌模式化单一化,将榜样简单化的做法本身就隐含了不道德的基因。我们在树立榜样时忽视道德自身的丰富层次与变化,重精英忽视常人,精英式道德教育想当然地假定每个人都能良心发现,将觉悟提高到榜样的水平,这与心理学所揭示的人们之间个体差异性原理是相悖的榜样教育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在倡导追求终极性道德目标时,将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尊重不同个体基于自身实际所确立的具体道德目标的层次性和实现方式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实施相应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对象都有所提高
21重一般性,轻差异性
榜样有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榜样学习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仿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技巧,也以其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他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榜样的具体行为是其先进精神的外化,所以示范价值虽然也有其独特的意义,但从思想道德教育角度看,榜样的激励价值是第一位的,榜样教育应当以精神激励为目标[7]。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只有在被打动被感染的情况下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是个人与他人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青少年只有在心理上对榜样的价值观认同和肯,才能在行为上模仿和学习,并建构起道德意义和价值
榜样并不是抽象孤立的存在,不同社会生态环境的榜样有其特定的道德内涵和行为表现。榜样越是附着渗透还原到具体实践和特定情境,榜样教育便越具有代表性召力;游离于此,榜样教育就会失去依托,变得空泛,缺乏针对性传统的榜样主要唯道德是从,业务等方面的榜样树立不够,造成榜样的结构性缺失,即使与具体行业相联系,也只重显性职业,忽视普通职业。平凡不等于平庸。我们偏重倡导学生追求成就伟大,很少鼓励学生立足普通职业
126

我们对一些基本的人性持排斥和批判态度,使本来应该具有鲜明特征鲜明个性和鲜明人格的榜样,在抽象化概念化和普,
[8]“神”传统的榜样教育以文为本,重知识,轻养成,只解
根结底是一种情感教化的社会学习途径,即通过观察学习,从他人那里获取新行为的信息,模仿他人的所作所为,接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它没有任何的强制性,主要来自社会舆论与良心等自我约束。因此,榜样教育不可能是万能和一劳永逸的,榜样教育不能取代法律治等其他社会职能
对榜样的宣传应该持客观平实态度,过于夸大榜样教育的功能,就等于过度地采用行政手段来功利性地厉行道;过于强调榜样的无穷力量,就会无视道德的自发特点;榜样应该与法律相辅相成,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9]。榜样是通过感染手法渗透人的心灵的,而法律则通过外在的强制途径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们相辅相成  重传统方式,轻现代手段
榜样对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和动机四个环节,其中注意过程决定着观察学习的方向及对榜样示范信息的筛选和吸收。载体是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要素和方式,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思想教育的成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获取信,接受外界影响的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榜样示范的方式也应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在继承传统宣传方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增强榜样教育形式的多样丰富性,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影响的广泛性快捷性但目前的榜样教育仍然过分依赖传统模式,手段单一,内容滞后,难以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无法解决他们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德育途径应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多角度的社会交往相结合的立体化系榜样教育还应回归生活,与时俱进,注重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生命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真实的道德世界,去除偏见,提高判断力和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陈卓1当今中国榜样教育之尴尬后现代主义的解读[J]1
决知与不知的问题,不解决信不信爱不爱的问题,忽视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和体验。从而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割裂,导致知行不一,形成人格缺陷。美国针对近年来学生的道德滑坡提倡“人格教育”,日本提出的“人格完善”,我们国家最近提出的“三认同”教育,就是针对此弊端的矫正之举
21重行为模仿,轻精神体悟
榜样教育最终要见诸行动,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对榜样行为的模仿,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榜样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个性风格,以激励自己进步把学习榜样与提高思想觉悟和推动本职工作有机结合,学习榜样的活动才能深入持久开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简单的模仿行为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是对榜样的表面性认识,容易误导学生的行为。如现在许多单位学雷锋时,没有立足本职岗位和专业,服务人民,而是流行上街服务,扫马路,这是对雷锋精神庸俗化狭隘化的理解和践行,忽视了雷锋精神最核心的道德内核,本末倒置,声势浩大而收效甚微
  重树立榜样,轻全面呵护
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有纪律的人讲纪律守诚信的人讲诚信,最有说服力。榜样是道德教化现实意义上最权威的解读者和最直观的示范者。由于我们对许多榜样的作用采用功利式的态度,使榜样人物高处不胜寒,产生荣誉焦虑症和疲劳症,不堪重负,后继者也望而却步
每个榜样在具有道德共性的前提下,又具有各自的亮同时,榜样并不代表完美,优点突出者,并不能说明没有缺点,榜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和缺陷。宣传中既要突出榜样的重点要素,又要兼顾全面,不虚美,不隐恶,榜样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惟其如此,他的先进性才具有群众性和代表性榜样不可树得太滥,切忌随意拔高,添枝加叶,能把榜样神化万能化终身化;榜样须仰视才见,势必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难以从思想上行动上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甚至本属正常的不足和缺陷,因刻意掩盖,反而会欲盖弥彰,导致完美榜样形象的倾覆
榜样被发现树立培育起来以后,要为榜样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对榜样首先要有沉稳的调适和容错式宽容机,不求全责备,允许其不足的存在;其次要精神奖励与物质支持并举,切实解决问题,让先进人物首先得实惠;此外还要健全制度,对于嫉妒贬低榜样,甚至讽刺打击榜样的种种不良倾向,必须坚决予以制止,理直气壮地扶正祛邪,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榜样
思想的教育应是系统工程,需要相关要素配置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我们在看到榜样教育特殊价值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它自身的局限性。榜样教育归
青年研究,2006(121
[2]王书,贾安东,曾欣然1偶像一榜样”教育的德性心理分析[J]1
中国青年研究,2006(91
[3]易连云1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3-1841
[4]彭怀祖1论榜样人格的现代转型[J]1中国青年研究,2006
(111
[5]万俊人1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册[M]1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l997:3101
[6]万美容1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J]1中国青
年研究,2006(91
[7]戴锐1榜样的价值[J]1教育研究,2002(81
[8]黄海1反思我们的青年榜样教育兼论榜样的人性反思与
理性批判[J]1中国青年研究,2006(61
[9]王丽容1试论毛泽东的榜样教育从学习雷锋好榜样谈起[J]1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111
责任编辑: 滨〕
12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048d8071fe910ef12df86a.html

《青少年榜样教育误区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